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竖钩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竖钩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书法的竖钩怎么写?
谢谢书友邀请。硬笔竖勾要写好,对运笔特是控笔要求相对较高。几点粗浅心得,供书友参考。
1.竖笔为主须持重,勾笔为辅更随性。硬笔竖勾,尤其是长竖勾,主笔在竖画上,考验的是运笔的稳重与精准;勾画多为出锋的收笔,考验的更多是控笔技巧。
2.运笔力量上,先轻按后快提,勾处着力最大。勾画必有折转交叠之处,提按始终是变化的,以转折点为分界点,竖画入笔按力逐渐増大,收笔渐提按力归零,靠行笔惯性自然出锋。
3.节奏上,能快勿慢,拐点稍顿。仍旧以拐点为界,入笔由快到慢,收笔由慢到快,在拐点处按力增至最大,运笔至此应少作顿留,为收笔蓄势。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您好,又见同道中人,幸会!
竖勾由顿笔、长竖、勾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需要顿、回、推、停、弹五个动作完成。
1,顿。轻入重收、干净利落,注意角度、宁平勿直;
2,回。顿笔之后切莫直接下行出竖,而是逆向稍往左下回笔,一点点足矣。等结字时你就会知道,这个动作对于调整字的重心有多重要;
3,推。回笔之后略勾腕下推出竖。注意只是在写竖时勾腕,写其他笔画时腕部要保持平正;
4,停。笔尖运至竖末端时稍稍左收,同时略加重停顿,为最后一勾蓄力;
5,弹。快速抬腕,提笔向左上方弹出,由于前一个动作蓄力充分,所以很容易写出根重梢尖、形态锋锐的勾画。
以上是最常用的竖勾写法,需要把握好力度的调整和动作的承接,等熟练之后行、草的写法就相对容易很多。下图以“可”字为例附上三种写法,希望能对您略有帮助。
最后提个建议。用硬笔写字时,手的力量来自腕部的振动,手指只是起到微调的作用,所谓“力从地起”就是这个意思。希望您运笔不辍,一日千里。[小鼓掌]
硬笔书法的竖钩怎么写?
竖钩先竖再钩。,每个笔画都可分为起笔、行笔和收笔:
1.起笔要顿笔,大拇指和食指共同发力,由轻到重斜切入纸。
2.行笔写直线,食指发力,从上到下,行笔要稳,速度要均匀。
3.收笔挑出尖,中指发力,从重到轻,向左上方挑出尖。注意,钩不能太长。
可以看下,我写的硬笔和软笔的视频😊@头条内容付费
写竖钩首先需要写好垂露竖,在垂露竖的基础上末端稍微向左上出锋。
左上向右下轻起笔紧接着向右下顿笔(由轻到重),调转笔锋向下行笔(由重到轻),行至竖末端稍用力(由轻到重),向左下稍顿笔,向左上45度左右出锋(由重到轻)。
我认为:写竖钩需要分成几段来讲解,这样大家会更加清晰和了解。
起笔:尖锋入笔,由轻到重,像飞机下降一样,笔尖滑入纸面上,45度角滑下去,类似点的写法。
行笔:调锋转中锋行笔往下行,由慢到快,笔画挺直,不能弯曲或倾斜,下方稍顿,类似垂露竖的写法。
收笔:向左下稍顿笔,向左上45度左右出锋(由重到轻)。
孙过庭的《书谱》中出现了几种钩?这几种钩都是如何书写的?
孙过庭的《书谱》,是词翰双绝的作品,被历代书法家认为从此可探得王羲之书法之门奥。在我看来,其中的钩画当这样理解:
1、钩画在草书里面是很能出精神的,比如索靖章草的钩画,常被形容银钩虿尾,比喻钩遒劲有力;
2、在小草中,如果确实要写钩画,也没有楷书里面那么明显,常见的钩画有竖钩,横折钩等;
3、在《书谱》中,孙过庭这样写道: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而出现“钩”字的地方仅有两处。即一、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二、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所以我认为在草书中写钩画是要用使转代替的,这样才能体现草书的流畅性,同时也符合草书省、减、连、变的特点。
孙过庭《书谱》中出现了几种钩?
《书谱》是草书。草书的形质以使转而为。什么是使转?纵横牵掣为使,钩镮盘纡为转 。钩在草书中的使用,不是如楷书中独立的一个形态。常常是与其他的点画相连贯在一起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到底用了多少种写法?
具体的写法千变万化,同一个字都没有固定的写法,这是草书的特性所定。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有多少种变化,都离不开不面的几种形态:斜横向上挑钩、斜横向下折钩、斜横弯钩、斜竖左起钩、直竖左起钩、右向斜竖钩、二连环钩、三连环钩、左右连环钩、横竖连环钩。
钩在草书中的作用,为的是调转笔锋,同一个笔画,可以钩起与下一个笔画连贯起来写,也可以不钩分开来写。只需要明白的把笔路交待清楚,没有必要一定要以什么样的钩去写。法无定形,贵在会通。道理明了,何必一定要与钟张为尺,羲献为绳呢?
孙过庭的草书《书谱》里到底出现了几种钩画,每一种“钩”画又是如何写出来的?题主问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学习草书的思路有点问题了。
草书不是这样学习的,像楷书一样去分析每一个基本笔画的写法?那这一辈子也学不好草书,因为草书千变万化。
它不会像楷书那样标准,笔画写法都是一致的,草书的笔画的写法每一个都不相同,不能一个一个的去分析笔画,也是分析不完的。
草书的笔画是在笔画的运动、字形的连带中自然形成的,不同的连带、不同的结构和用笔,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它的偶然性也是比较大的,这也是草书最有魅力的地方。
所以练习草书要注意两点:
1、要仔细
这个指的是平时草书临帖的时候,要细致的观察用笔,尽最大的可能把原作表现的东西,自己把它展现出来,这是一个练习笔法的过程。
这个“仔细”是对于笔法来说的,仔细观察笔法,笔画形状没必要太纠结。
2、要自然
这个“自然”指的是创作时候的状态,不要去纠结一点一画的写法,把临帖时候学到的笔法用进去就可以了,从第一笔开始,自由的挥洒。
根部不需要注意基本笔画怎么写,笔法学会了,笔画都是自然生发出来的。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精分
草书之中,讲究使转,钩画常常被弱化,不像楷书那些书写到位。但在孙过庭的《书谱》中却出现了“钩法”,写得很精彩,很有技巧,我总结出了8种不同的写法,爱好草书的朋友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
1、第一种:常规写法
如下图“代”字之钩,写法类似于楷书,但是运笔过程简化了,此为常规写法。
2、第二种:省略写法
钩的笔画在草书中常常被省略,书谱中也很常见,如“见”字写法,行笔到最后不出钩:
3、第三种:出尖写法
你怎样理解写书法时“腕动指不动”?写硬笔也有这个要求吗?
腕动指不动一般是指写小楷,或是坐姿写字时的一个运笔技法,是指运笔时,手紧握笔,腕随字的笔画运行轨迹而行笔。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你握笔稳定而使笔画不散。但这个也只是相对而言的,坐姿写字是有捻管技法,为求笔画顺畅自然,还必须做到笔随锋转,否则笔只是一个方向运行的话,笔画写出来就显呆板了。
而硬笔书写时的如果你只是写好字,那只要把字的架构安排好然后这样做就可以了,但要想写出书法的艺术感,就还得同时运用笔随锋转的技法,否则,仅仅是写好字而已了。
写硬笔时腕的动作很小,指尖的动作很明显,拇指和食指配合前后左右运动。
写毛笔时手腕的运动成为核心,指尖的动作很微妙,主要是捻管运动,但很多高质量的笔法必须有指尖配合才能完成。
书法中的指与腕,从来都是分工不分家的。书写的指令从大脑发出,信号通过神经中枢必然是先到手腕再到手指,因此“腕为指纲”,手腕运用所体现的书法内涵始终要比手指多得多。所谓“腕动指不动”,意即毛笔书写中指力主要起固定笔的作用,书写的动作关键在手腕。
书写靠指腕臂腰协同用力,书写时腕部动作幅度与字的大小成正比。硬笔书写因单字幅较小,手腕的动作幅度体现不明显,而箝笔的五指动作幅度似乎大于手腕。实质上,五指大多仍起着箝笔的作用,推动行笔、提按、使转的关键仍在于手腕。
硬笔字幅较小,手腕的变化更见于毫末,即便变化在毫末之间,也仍是控笔运笔的“骨干力量”,握笔的五指虽时刻发生“大幅”的位移,却始终靠手腕的控制驾驭。因此,“腕动指不动”的经验之谈,也同样适用于硬笔书法。这个不复杂,行笔中认真体验一下便知。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创作书法时腕动指不动是古代善书法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书法秘诀,亦称为“指死腕活”。
为什么说指死腕活是书法秘诀?因为书法由笔法产生,无笔法则非书法,只是书写。书写写得再漂亮好看也只是实用字,古代称经生书(抄写佛经及为人抄书信者),官方书写则称为院体、干禄书、台阁体、馆阁体。这些书写以用指为主,亦可挥肘写,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把字形写得端正好看即可。但书法的笔法,则只有运腕才能写得出来,才能写得精彩。
这个书法秘诀,有人可能不信,有人压根儿不懂。其实古人早就说了,不过不像我一针见血地強调。
明确说运腕即书法秘诀者有怀素和沈尹默。怀素: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因为能运腕草书才能擒纵裹束。
沈尹默:腕力遒时字始工!他并在书中公开点明笔法即运腕。
本人练书法六十年了,初练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往往忽视,直练了二十多年后在写狂草时终于开悟,弄懂了毛笔与手腕的天作之合与最佳搭配所产生笔法和笔势的奥妙。
毛笔的物理性能,与手腕的生理功能,是笔法产生和发挥即书法精妙的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因素。一切笔法的效果如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等皆由此而出,如果不是这两者的完美精熟结合挥洒,用其他书写的方法任你练到须发苍白也只是字形的堆积,二千多年来莫不如此。
至于写硬笔则是用指写,实用书写笔非软、字又小,杀鸡焉用宰牛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竖钩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竖钩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