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练字推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练字推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行书字帖三大排名?
1、蔡邕:东汉书法家。善于篆、隶,又创飞白体,精妙绝伦。
2、钟繇:三国书法家。字元常,三国魏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兼善各体,尤精小楷,开创了由隶书到楷书的新貌。和晋代王羲之并称“钟王”。
3、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被世人尊为“书圣”。
4、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以行草为能。
5、张旭:唐代书法家。以草书成就最高,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
四十多岁的人想写好字,该练什么字体?喜欢行书,直接练行吗,有哪些好的行书字帖值得推荐?
无论多少岁开始练字,都建议从正书开始练习,毕竟现代人用毛笔写字太少,跟古人的书写习惯不一样。通过正书的练习,把毛笔字的基础打好,练习起行书来也能得心应手。
的确,平时也有些想练字的朋友说喜欢行书,问我能不能直接练。我认为喜欢是一回事,能不能练好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从行书练起,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怎么写都写不好,最终会失去兴趣。可是也不排除你有天赋的可能,一练行书就能练好。
你也可以先尝试一段时间临习行书。不过我不主张初学者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难度太大,字体变化多,没有一定功力写不好。建议你学清代状元梁诗正的书法,法度结构较为严谨,作品也多,便于系统学习!
我也是四十岁后有时间才练硬笔字的,我认为先练楷书,临古帖,如欧阳询的《九成宫》。容易掌握字形结构和笔画,偶尔也玩玩隶书,如《曹全碑》。一年半后学行书比较容易上手,最近就在学《灵飞经》一个多月了。虽然笔法稚嫩,但是习字时间才一年半,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附一年半后的作业。
成年人想练好字,而不是书法,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可以直接练行书,在工作和学习中体现出来。
成年人练字有两大优势,首先,成年人理解能力强,上手较快,效果明显。其次,自律性强,由于是自己主观需要,不需要督促,内在驱动力会使练字更能持久。
推荐一位书法家一席殊,早期看过他的字,很适合成年人学习,买一本字帖基本上就解决问题。
选择席殊字体,原因有二,一是字形好看,很容易学,并能迅速在实际中应用,达到练与用的结合。二是有专业训练方法,在短时间内达到练字效果。
@墨中缘 想说的是,不管选择谁的字体,只要静下心练一练,总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自己还是不错的。勤学苦练方能笔下生辉,与所有爱好书法朋友共勉!
首先要考虑练字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想在六十多岁成为书法家或在这个领域创造点成就,那么就从楷书一笔一画的练,打好基础,之后再练行书。如果单纯仅仅是想把字写的好看一点,可以直接练行书。从某种角度来说行书比楷书更容易引起习练者的兴趣。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先生曾经说过,中老年人练习书法仅仅是为喜爱,不图名利,可以楷书行书一起练,我觉得挺有道理。
至于字帖,楷书还是选欧阳询的比较好,行书建议写赵孟頫的更好上手一些,无楷书基础直接临二王的有点难度。
一家之见,仅供参考。
谢谢悟空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四十多岁的人想学习书法(写字),完全可以从行书开始学起。也就是说,直接练行书是完全可以的,不必考虑太多,选择一个自己的喜欢的行书经典字帖,坚持临摹就可以了。
题主欲学行书,首推《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对于《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个行书碑帖,凡是想学行书的人,我都是首先推荐的。
上图为王羲之行书经典之作(局部)
字入晋,必有神。学习书法不从晋人的字入手,最终都是野路子。
为什么要推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个经典碑帖呢?主要原因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与王羲之《兰亭序》不同,《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中的字,绝大多数都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而不是摹本。可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在哪?至今无下落啊!现在大家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都是古人的摹本。所以说,要学行书,就要学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上图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局部。
另外,题主也可以选择唐人欧阳询的行书《兰惹帖》。这个帖子亦值得学习。
无练字基础,想学行书,临谁的字帖比较好?
如果真的书法零基础,我推荐两点:
一、行书活泼可爱,美观实用,好写好认。是一种好书体。但是,在写行书前必须认真临写一段时间楷书字帖。当然临写隶书也行。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写行书。
二、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坚持下去,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最好日常也用行书写字。
以上三点是我的浅见,希望能有帮助。以下是我写的协议草稿局部,企望得到书友的批评。
说实话,没有一点基础,直接练行书,困难不是一点点,但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行书学习,从“二王”入手当然是正途,但一点书法的基础都没有,想直接练《兰亭序》《圣教序》,困难肯定不小,尤其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有很好行书基础的人练起来,也是很难理解的。
那该学谁呢?对,就是那个被称为“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家”赵孟頫。
宋朝末年,因尚意而过度轻视技法,书法终于一撅不振,此时赵孟頫力主师法晋唐,走出了一条复古为新的道路,对元以后的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孟頫的重要贡献之一,是简化了二王笔法,让王字更易为人所接受,为行书从赵字入手,进而再上溯魏晋,无疑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当然,由于宋末元初时已没有东晋人以玄风为背景的风韵,赵孟頫临摹的拓本字帖,与钟王原写本的精神已有距离。
况且,晋人席地而坐、悬空书写,与元代端坐高椅、据案书写的姿势截然不同,书写效果判然有别。
故赵孟頫虽主观上追摹古人,实际上却产生了一种貌似古人的新书风,这即是“尚态书风”的起源。这是我们临习赵字需要注意的。
当然,虽然说从赵字入手学习行书,不愧是一种好方法,但我仍主张在练习赵字的同时,临习一点唐楷,可能对你系统学习书法更好。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初学行书我来给你推荐一本字帖如何?
“怀仁集字圣教序”和王羲之“兰亭序”二帖结合临习,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怀仁集字圣教序”具有“楷书的形,行书的神”,故而,作为初学者更容易上手。为什么还要结合“兰亭序”呢?圣教序为碑帖,缺少入笔运笔和收笔的动作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能准确判断,“兰亭序”是墨迹本,能清楚地看到这些动作点。
具体如何临帖和选帖,也不可大意。
祝进步!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同道斧正为盼!
准确的说学谁的字都不好,没有楷书基础学行书也不是绝对不可以!但即使学了也消化的比别人慢!所以建议您楷,行同时学。我有个朋友这样学字,效果也很好!初学行书我还是不建议您学兰亭之类的神作。即使是圣教序也不建议您学,结构和笔法都太丰富,初学者很难掌握!我推荐您先可以学下成亲王的行书!笔画简单明了,字体雅俗共赏。待有一定的基础再去临兰亭!
如果你是练着玩还要让人看起来有点意思的,就练一些个人风格明显的,比如苏轼黄庭坚的,也可以选看起来很美很舒服的,比如赵孟頫的。王羲之的字是好,但不好练,另外都写王羲之,你练得有点毛病就都被看出来了,哪就显出你来了呀?不过练毛笔字最好要有老师,关键的几句话能让你少走或不走弯路。我个人觉得是这样,没时间从最基础一点点学起,抄近路好像并不犯法,当成个小爱好不是很好的吗
练字练行书好,还是行楷好?为什么?
现在有一种说法,可以迈过楷书直接练行书,行书好坏与楷书没关系。愚认为,如果你不是练书法,只是写字,那你随意,就像医生写病历,未必练楷书。如果你想练书法意义上的行书还是从楷书下手,那些直接可以练行书不用练楷书的说法,其实是在为不踏实从基础入手急于求成的江湖、丑书写手的借口、遮丑而已。你仔细想想看,行书不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笔划与笔划相连,字与字相连吗?当然,这种连有许多讲究,但终究脱不开楷书的影子,换句话说,你楷书写好了行书就好上手,行书漂亮楷书也一定不差。纵观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不如此。反观当今的知名丑书者,哪一个能写出规规矩矩的楷书。所以愚认为练书法还是要从楷书入手。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包含行楷和行草,一般讲行书区别于行楷,指的是行草。
练字无论练行草还是行楷,都应该先有楷书为基础,如启功先生所言: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
至于楷书练完先练行楷还是行草。我个人认为可以因人而异,行楷相当于楷书到行书的一个过渡阶段,兼顾了楷书的严谨又不失行书的灵活,在少儿(考试)阶段,行草难度会大一些,同时行草如果写得过草,[_a***_]度低对学业反而有影响,行楷提升了书写速度,辨识度又较高,学习行楷不失为上策。
行草与行楷相比,速度就更快很多,但辨识度会降低,不适合考试使用,在练习上面可以结合线格,书写时行云流水,适合速记,适合老师授课使用。
我认为练字还是需要练行书书法比较好。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行书的地位及其影响
判断一个人书法好坏的最基本一个标准,其实就是看他行书的书写水平。毫不客气的说,整个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行书书法的进步史。我们可以从书法史的起源来看。
我认为中国书法真正从成熟走向完美的标志,就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二王书法的确立。而二王书法最为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将行书书法发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王羲之之前的书法,是不自觉的书法艺术。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没有想过把字写的特别美观、大方。也就是说,从主观意识上还没有想过字变成艺术。
但是王羲之那个年代,随着书法日益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书法也必须写的艺术一点,也就是说必须把我的字写的有水平,好看些。至于书法自觉期的到来是否意味着人们书法作品意识的增强,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人们是否意识到他们的所写的书法,能够流传后世,成为一件书法作品,这个“作品意识”的确立,是不和书法自觉期相互捆绑在一起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自觉期的成熟、发展,是书法作品意识产生的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练字推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练字推荐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