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携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携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是故意为之吗?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为数不多的当今存世纸质书法真迹,距今已经1260年之久!很遗憾目前还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说他是“天下第二行书”,应该是从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及书法水准出发而界定的,但其实祭侄文稿应该才是“天下第一行书”,因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已经下落不明,也许早已经灰飞烟灭。我们如今看到的不过是古人你临摹我,我临摹他的***品,王羲之真迹啥模样,都没人见过,怎么能说天下第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祭侄文稿》是最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没有之一。
1、创作背景
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想必人人都知道,我简单概括一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联络其堂兄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不久,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派人去河北搜寻季明的首骨携归。就在这样极为特殊的时刻,颜真卿悲痛万分,挥笔行文,详细追叙颜杲卿父子面对安禄山叛乱,英勇抵抗,取义成仁的事迹。
2、情感自然流淌
颜真卿当时的心境是极其悲痛、极其愤怒的,书法呈现出来的直观感觉就是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祭侄文稿》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作品,作者当然顾不得笔墨之浓淡、用词造句是否规范合理,纯粹依靠书家个人书***力,任凭情感自由流淌,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这实在是极其自然而然的事情,绝非故意而为之。我甚至都不理解题主为什么会问“是否故意为之”这个问题。
好比是断臂维纳斯女神之美,正因为《祭侄文稿》有涂改、不完美,才显得整个作品波澜起伏,凝重峻涩,随心所欲,雄奇横生。作品所含蕴的真挚情感震动着后世无数观赏的人,我觉得这才是真书法的美,这才是中国书法的美。
谢邀请:《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是故意为之吗?
《祭侄文稿》是颜鲁公51岁时为逝侄写祭文。感情激动,含悲而书,不是故意涂改,而是写到日期时而改错,写到悲愤处而改的。所以笔笔中锋,牵丝映带,愤发流畅,才能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有两个共同点,就是都有涂抹或修改的痕迹,这是其一。其二是这三部经典都不是一幅严格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因为作者写时并没有把她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写,而是序稿、文稿、诗稿,说白了,就是打的草稿。
书法讲究“无意于佳乃佳”,正是因为作者无意于创作作品,只是想临时打个草稿,这种不着意才成就了经典。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属草稿,涂抹与修改是必然。颜真卿书写时肯定是满怀激愤与沉痛的心情,将对侄子颜季明之死的沉痛与对逆贼安禄山的愤恨倾注于笔端,所写的不是书法,而是心境,这大概就是物我两忘,书法的最高境界。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创造的颜体最能代表盛唐气象和时代符号,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影响深远。《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行书神品,妙手偶得之。此作是作者当时以悲愤的心情写的祭文,对抗击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颜季明的沉痛哀悼和对叛逆安禄山的万般痛恨倾注于笔墨,心如刀绞情不自禁,多处涂改恰恰是写作过程中情绪状态自然的流露和真实的记录,也是鲁公人格和心灵的写照,人书合一辉映千秋。此作被后世推崇为天下第二大行书当之无愧,至今熠熠生辉。
首先感谢悟空的邀请。
《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多处被涂改,这当然不是书家故意而为的啊。
《祭侄文稿》被称作“稿”说明它就是一篇文稿,我们都有记笔记、写作文或者写提纲的经历吧,写的时候都是一边想一边写,有时候难免有写错的地方或者是写完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然后勾掉重写。写完之后还要反复斟酌一下,不合适的用词或者句子,我们会勾掉然后在上面或者下面重写一下。
所以,你像《兰亭序》《祭侄文稿》多是有多处涂改,但反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和第二行书”,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是古人最真实的自然书写,这种真实地自然书写状态是最容易表现书家的个人情感和精神的,所以古人对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的判断是:“书之妙道,神***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所以,我看那些名家的法帖的时候,我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些名家的手札,这些都是书家日常的自然书写,是最有味道的作品。你看王羲之留下的各种作品,没有一个幅作品是为了写而写的。
有为前辈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古人书法是有话要说,今人书法是有字要写”。古人书法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今人书法是纯粹为了表现书法而书法,更多地是刻意为之,这种情况下自然不会有什么涂抹、修改的地方。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了纪念死去的侄子,在安史之乱的时候,他的哥哥和侄子被叛军***,他是后来过了很久,收复了失地之后才找到了侄子的头颅,身子都没找到。后来,为了祭祀侄子写的这篇文稿,写的时候是面对装着侄子的头颅的匣子而写。写的时候情绪非常低落、悲痛、愤懑,这种情况下还要想内容,还要写,自然会有很多失误的地方。
有时候一气愤写的话会比较重,回过头之后又觉得不妥,自然要修改一下。例如上图中“贼臣拥众不救”后来改成了“贼臣不救”,我想应该是为了后面四字一句形成骈文“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为了文章的通顺做的修改。
所以,文章中的多处涂抹修改并不是刻意为之,是因为很多原因造成的,这是书家自然书写状态下难免产生的问题,而这种涂抹也反而更加真实地再现了书家在创作的时候的情绪和情感。因此我们通过这样的一幅作品,一千多年以后,欣赏作品的时候仿佛就看到了颜真卿的那种悲愤情况下的奋笔疾驰,仿佛时光进行了穿越一般。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如何用“无限风光在险峰”作一首藏头七律诗?
根据出题要求,用“无限风光在险峰”七个字,写藏头七律诗是不可能的,证明出题人也是不懂诗作的门外客,学生不才,也在学习诗作阶段,本人私自在后加一字试写一首,谨供参考,写的不好请见谅!
(无)名高地碧山中,
(限)极云端锁半空。
(风)绕金城千古盛,
(光)环玉宇万年蓬。
(在)于心境有雄气,
(险)是梦瑶无彩虹。
(峰)顶红霞迎旭日,
(上)流泉水海洋通。
无视窗前明月光,
限吃限喝腹内慌。
风来寒意我知晓,
光照床头暖心房。
在下随时西方去,
险情分秒不给让。
峰遇知音在挽留,
祝福健康活长久。
注:一个病人临终叹息!
《七律 . 感悟春花》
————作(无限风光在险峰)藏头:
无 伤大雅落花天,
限 韵只为赋美婵。
风 月无涯春缱绻,
光 鲜丽影质嫣然。
在 陈之厄囚于囿,
险 道神将悟与禅。
峰 嶂徘徊霞景艳,
一 潭媚色挽纤纤。
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艺术感染力如何?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自身的精神气质、书写时的情感、笔墨章法和文章的文意结合起来,使作品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了书法艺术的高峰。
在结构上,宽博舒朗,精神内聚。
在行气上,自然和谐。
在节奏上,有的字特大特粗,有多处涂改,虚实大小对比强烈,大量渴笔的运用,表现了他悲愤激越的心情。
颜真卿(709一785),不仅楷书成就高,行书上也具有很高造诣。有朴拙厚重,大气磅礴之感。《祭侄文稿》墨迹白麻纸本,全文共25行,234字。该帖是稿本,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是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局部。)
临帖必须读贴,读贴不只是读其外形,而且要了解作者的背景,性格,以及他的身世,经历,做这副作品时的环境和情况。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极度悲伤,痛恨之时写下的一副作品,全篇一气呵成,写到最后可以看到他几近摔笔的悲愤,一副痛到极点的作品,大气磅礴,却又让人幡然泪下,作品里提现了感情,让人仿佛看到鲁公当时的情景,整篇浑然天成,浩然正气,没有一丝一毫的娇柔做作,落笔之后,既成绝品。
祭侄文稿虽然说只是天下第二行书,但他表现出的气势,绝对可称天下第一!
我是一人。“艺术感染力”近些年才有的说法,颜真卿那会没有。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
很多人只知道颜真卿是著名的书法家,但是颜真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祭侄文稿》非常的潦草,而且多出涂改,乍一看上去,并不符合天下第二行书的名号。
看上去不那么传统艺术,但是符合现代艺术的气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携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携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