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元璋的"朱"字,历代书法家有什么精彩的写法?
朱,象形字,从木,一在其中。这种木是红心的,本义是赤心木,引申红色。《说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朱姓,中华大姓之一,因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而声名鹊起。在宋版《百家姓》中,朱姓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在中国位列第13位,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明 · 文徵明 · 腊日赐宴诗:
饶介写法:
唐楷出现最晚,常说写不好楷书就写不好行书,晋代行书真的不如唐以后的行书好吗?
楷书确实是几种书体中出现最晚的一种,写好楷书对以后学习行书和草书帮助是很大的,因此说写不好楷书就写不好行书有一定道理,但是也要分情况。而说晋代的行书不如唐以后的行书好,简直就是乱说了,毫无道理可言。
写好楷书对学习行草书帮助很大,哪种情况下最好要先学楷书再学行草书呢?我认为就是,一个是中小学生刚开始练书法的时候,一定要从楷书学起。因为楷书一笔一画的写,控笔的难度较行草书要小得多。中小学生用硬笔写字还都是楷书为主,何况毛笔字呢,这种情况建议从楷书学起好。
还有一种情况是想走书法专业的人士,那最好也是用楷书打基础,这样你对笔画的用笔、字的结体等理解的比较深刻。
为什么说楷书对行草书很重要呢?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过:
这句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写草书如果不兼具楷意,就会单调拘谨;而写楷书若不懂得草法,就会失去尺牍书的动感逸趣。
孙过庭在《书谱》中还说到:
这是孙过庭对楷书和草书之间内在联系的精辟概括,草书如此,行书更该如此。因此要想真的写好行草书,楷书的功底必不可少。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书法的业余票友,练习书法就图个修心养性,纯粹的业余爱好,也没指望着以后就能成名成家的,这种情况喜欢什么书体就练什么书体,只要你练的时候能保持心情的愉悦就好了。
先练练行草书,回头再练练楷书也是可以的。
常混书法圈的人都知道有句老话:“书不入晋,终是野道”。晋人的行草书一直都是历朝历代书家的学习榜样,何来晋代行书不如唐以后行书之说?甚是奇怪。
小编说的是唐楷出现的最晚,而不是楷书出现的最晚。楷书字的笔顺和架构对于书写行草是有启发作用的。楷书好像字是在立正,行书呢是在走,草书呢是在小跑和狂跑。今人而不是古人,练好楷书对于写好行草是有很大邦助的。
两点疑问都是错的。楷书写不好就写不好行书,有一定道理,但未免失于绝对,关键是这个“好”的程度不好把握。至于晋代行书不如唐后行书之说,更无从谈起,仅二王即可秒杀之后世一切行书大家。
一个行书高手,其楷书造诣未必出类拔萃,一定是具有较硬的楷书功夫。楷书虽不是万法之王,也未必堪称行书的基础,但楷书的笔法字法是最系统完备的,加之名书体之间艺理互有通联,楷书之功肯定会对其他书体产生影响。因此,历来多家非常强调楷书的重要性,连苏东坡都大声疾呼要先练楷书再言他体,足见楷法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要客观认识楷书与行书并不具有主从关系、父子关系、因果关系,一流的行书大家未必是一流的楷书大家,一体自有一体的绝学。
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高峰即是魏晋,而魏晋的书体代表和最高成就是行书。马宗霍先生评价晋人行书时说:“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所谓一代之尚也。因此若论行书造诣,历朝各代是无法与晋摩肩而论的。
抱庸浅谈。
持这种观念的人很多,不能说是错误,但又误解,虽然楷书出现在草行之后,然在楷书为出现之前已经有理篆隶,你可以查一查,那时的书法大家那一个不是隶书的高手?
在没有楷书出现之前,我觉得那时的人们是先练篆隶,然后才是草行的学习,虽说是推断,也有一定的道理,古书上就记载王献之擅长隶书,即便没有隶书传世,那时大家都精通隶书也是普通存在的现象。
这不好楷书就写不好行书有些偏执,然,没有楷书的基础想写好行书真的很难,至少,想把行书写到顶尖的地步太难了,行书书法有纵有敛,能放能收,放纵是逸情,收敛是功底,光有逸情没有收敛是不成的,这个收敛的功夫需要楷书的功底才能做的好,没有的话也要有篆隶的基础才成。至于唐的行书比晋好,纯属无稽之谈,懂书法的人没有人会有此定论,晋是中国书法的巅峰,尤其是行书更是孤标傲世,至唐已坠落了,在后更是无从谈起!
不能这么说,书法最重要的是看天才和灵性,东晋主要是出了王羲之这样不世出的天才,千古之冠冕,后人自然比不了。但不能说总体唐朝以后不如东晋,后期书法百家汇聚,练习者吸收前人的经验,后期大家名家更多,两宋,元朝的赵孟頫,明清时期也有很多,民国更多。
欧阳询的行书《张翰帖》,你认为好在哪里?
欧阳询行书《张翰帖》给人初始印象似乎很笨拙,然而恰恰是其笨拙反映出其取法之古拙。反映出欧阳询对南北朝碑刻学习融会之深刻,驾驭之自如。《张翰帖》好在化碑刻而入行书,有鲜明印象者如《樊奴子造像碑》《廿人造像记》《张猛龍碑》《…:龙颜神》等等,在唐人行书中富有碑意者惟欧书《张翰帖》具备,至于《仲尼帖》《夢奠帖》与《张》帖相比較,确实可见《仲》《夢》二帖系仿《张》帖之形而不得其神者,不可并论。
《张翰帖》又称季鹰帖,是欧阳询存世的四件墨宝之一,十分珍贵。那么巜张翰帖》到底好在哪?梅园老人认为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字体较为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且精神外露。二是此帖为欧阳询晚年书作,与他的其它帖相比,功力似乎更炉火纯青,笔力也更劲道,结体的中宫更紧缩,有"孤峰崛起,四面削成"(宋徽宗赵信之语)之感。《张翰帖》的好大概就是这样吧。浅陋之见,不足挂齿!
说起欧阳询的楷书,我们都知道,那是鼎鼎有名的。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因为楷书名气太大以至于欧阳询的行书了解的人不太多。而《张翰帖》就是欧阳询行书的代表作之一。
《张翰帖》全称《张翰思鲈帖》,也称《季鹰帖》,是欧阳询为张翰写的小传,书体是行楷。欧阳询的行书一般都字体偏修长,笔力与他的楷书一样刚劲挺拔,结体平正中见险绝,是欧体行书的精品,被后世誉为天下十大行书的第七。放大之后看,更显精彩。
欧阳询的此幅行书,字的重心都在左边,然后把某些笔画向右略显夸张的伸出,取势左低右高。在此帖上也留下了众多名家的题跋,对于我们欣赏此帖非常有帮助。
其中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欧阳询的行书还是二王一脉的延续,不过相对二王的行书,欧阳询的行书自己的特征十分鲜明,后世完全学习取法的并不多,大多数是学习欧阳询的险绝一面。
说实话,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欧阳询的行书的,但也有人十分喜欢这种风格,例如元末的杨维桢的书法就有着欧体行书的痕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