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双字体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双字体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下第一行书”与“天下第二行书”的差距究竟在哪儿?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在文化领域,不像武学上容易产生天下第一,纵然有很多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但是很难找出唯一的中神通。
无论是秦风汉韵、唐诗宋词,文坛巨星辈出,但往往是各领***数十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当世第一。纵然强如诗仙李白,也有杜甫这样的一生之敌令其不敢小觑,可谓绝代双娇、各有所长。
但是,凡是都有特例,文人墨客难有“独孤求败”的寂寞,但是传世作品却有可能“独领***”,被后人仰慕,成为经典之作。
在书法界,就有这样例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虽然仅有324字,却字字精妙、句句卓然、段段璀璨,于字于意,均堪称佳作。
从内容来看,王书圣在文中,描绘了兰亭的春意盎然和当世文人***的风雅乐趣,同时也抒发了其对盛事不常、社稷无序的感叹与思索。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亦激亦缓,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的文字之美。写该文的时候王羲之已到中晚年,社会阅历丰富、人生经历豁达,再加上诗会当天见到故友分外欢欣,于是创作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酣畅淋漓。现在看来,这幅作品,字不宽不窄,不刚不柔,没有任何一种极为突出的风格,工整舒适、一气呵成,集更多的优点于一身,所有的特点都恰到好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的“中庸”之道,得到后世的大力推崇,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爱不释手,据考证,真迹已随李世民深埋于昭陵,令人不胜惋惜。
当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能够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也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它的创作比《兰亭集序》晚了四百年,全文234字,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书写当时情绪极度悲愤低落,这与王羲之写作时的喜悦情绪大相径庭,因此文字随着颜真卿的情绪起伏而形态各异,虽属纵笔豪放、一气呵成,但笔墨略显工拙,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艺术水准,因此传阅度不如《兰亭集序》。
一、时间有差距。《兰亭序》写在公元728年,《祭侄稿》写在公元353年,两者差距400余年。
二、心情有差距。《兰亭序》抒发的心情是由欣喜转伤感的过程。《祭侄稿》抒发的情感是抑制不住的激愤伤痛。
三、书写有差距。书写风格,《兰亭序》温文尔雅,精美华丽。《祭侄稿》点划狼藉,不计工拙。
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稿》
其实这是个伪题。因为首先所谓第一、第二这个名头没有绝对的定论,文无第一哈。但这两件作品绝佳是共识。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名为第一行书,其一是时间早,写于东晋,且是行书初形成时的巅峰,因其绝妙又有先发之功,故历来列第一。但因无墨迹传世,故又多遭质疑。颜鲁公的祭侄稿,写于唐代,笔法沉郁顿挫,力若千钧,虽是草稿,犹见功力,虽传承千载,又见颜鲁公书时的悲伤,感染力极强,故列为第二行书。其实,次有学者称祭侄稿为第一行书的。见仁见智吧。二者皆是我国的文化艺术瑰宝。
书圣晋时王羲之《兰亭集序》被后世公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大行书,这两幅杰作都代表了晋丶唐两代的书法艺术高峰,在中国书法史上熠熠生辉成为后世典范。《兰亭集序》记录了当时名士文人在暮春时节雅集的盛况,是作者在曲水流觞微熏欢愉的情况下创作的一篇序文,从文辞和书艺上考量均是俱佳妙手天成,偶得双绝。其书风流倜傥,摇曳多姿,秀美流变,形神兼备,史上评王羲之书代表了魏晋风度,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而颜真卿的巜祭侄文稿》是在作者悲愤欲绝的情况下记录其在重大历史***中失去亲人的沉痛伤感,不是为书而书,无意于佳乃佳,全是内心真情实感的流淌,爱国忠贞思亲真气弥漫。颜书总体上代表了盛唐气象和最高成就。巜兰亭集序》丶巜祭侄文稿》两篇绝世佳佳作相同的是二者皆为草稿,所不同的一个是欢愉的书写记游,一个是沉痛的挥发,两种心境不一样的情势,然艺术特色各有千秋风标千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双字体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双字体书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