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漂亮的字体手写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漂亮的字体手写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钢笔写楷书作品,格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钢笔写楷书一般在方格里面写,现在有现成的各种作品纸,一个一个方格的,有圆形,扇形,龙门对形,钱币形,各种形状,然后彩色背景。另外楷书也可以错落有致的书写,像楷书碑刻一样,例如颜体的颜家庙碑,错落有致的章法写出来也很有味道的……
钢笔写楷书之格式,我的理解是硬笔书法的章法布局。很多未涉及毛笔书法的硬笔书法作者们,对于硬笔书法的章法来说是比较薄弱的。
第一,硬笔书法的一般书写习惯。冠于书法,对于硬笔来说,章法布局,还是要参考毛笔书法的,就是行笔从右往左起竖式。
第二,硬笔书法的落款。作为一个艺术创作,完整性是很重的,硬笔书法尤其体现在落款处,楷书作品之落款,最好的落款字体应该是行书,草书次之,楷书为末,至于其他书体我觉得比较不搭。
第三,款识中的印鉴款。现在很多的硬笔书法作品的完整度都媲美毛笔书法了。印鉴分阴阳,除了起首章外,在行文中有留白章,最后是落名款。尤其是名款,如果落单款,不计较阴阳章,而落双款,最好是做阴阳搭配。
以上是我对硬笔书法的章法的一点认识,学识有限,及供参考,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第二,现在钢笔字追求古法,用钢笔临古代优秀碑帖,是专业硬笔书法追求的。钢笔字可以参考毛笔书法的章法:对联,条幅,扇面,中堂等。
你们觉得书写什么字体最好看?
就我而言,比较喜欢瘦金体,它是一种很飘逸潇洒的字体,整体笔画较细,极其修长俊美,看着就特别舒服。
在我国,文字的书写形式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大类。其中,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最为流行,楷书(欧阳询的《九成宫礼泉铭》)次之,而行楷(司马彦的名人名言)就处于行书与楷书之间,***了两者的优点,实用又随意,静中有动,深受人们的喜爱。
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书写情况、爱好来选择一本好的范本,在练习中掌握书写方式和技巧,持之以恒地坚持,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字,写好每一个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当你真正掌握了这个写字窍门,你也可以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谢谢!
漢字書法,體眾而形殊,各具特色。篆、隸、草、楷、行諸體,均有各自可觀之處。
但究竟哪一字體更受歡迎?這要因人而異。就我看,行書是最檢驗書者的靈感和成就的字體。
古往今來,書家之最可觀者,多為行書大家。二王初登書壇,即直詣巔峰,為後世立不可企及之絕範!後世行書大師固然輩出無窮,惟皆需別出機杼方能立足!
不像篆隸楷草,只要苦下功夫,即有可看之成,惟獨行書,如果書者沒有靈魂、美感、格局,就連依樣畫葫蘆都是難事!
但最難之事,往往表面看來最易。因為,行書要上台階,入境界,又必須練好其他各體,尤其要練好楷體,另外還得多讀點書。
許多初學者怕苦累,一摸筆就直寫行書,雖胡里花哨有點行書模樣,但因無楷書基礎,導致根基不穩;又因讀書太少,導致徒有其表,文質俱無,張牙舞爪,面目可憎。
古今多少書家,能有鉅作撼人者,也多是在行書上留下不朽筆墨。
但到一定火候,即使粗具形貌和書卷之氣,也是不夠的。行書最高境界乃是書者的氣節與格局。雅者自雅,俗者自俗,媚者自媚,此時,技法已對作品無助,惟有器局可左右之!
故而,眾體俱呈,入我目者,惟行書也!
要回答书法范围内的几种(真、草、隶、篆、行等五种)字体哪一种更好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我说草书好看,不喜欢草书的人一定不同意我的说法,我只能就五种字体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在我看来,就艺术性和观赏性来说,草书该排第一,然后是行书,楷书的笔法丰富细腻因实用性较高可以排第三,第四是隶书,篆排末尾。
需要加以说明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非要把几种书体排序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与其说是回答问题,不如说通过这个平台和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书法的朋友进行交流。
每个人对字体的喜好都不相同,和自身最契合,最贴心的就是最美,最好看的。“千人读莎翁,哈姆雷特千人样,万人观红楼,黛玉容貌人不同”,风格迥异的书法字体各有特色,篆繁、隶重、楷规,行飘逸,草狂放。
字体也如人似花,如果说篆书是深闺秀女,精致完美,如细描重彩的工笔绢轴画。那么行书就是钟山水灵秀的浣纱越女,莲风晓露自带芳华;楷书规整、行书豪放,一属馆阁文士,一属山野贤达。
我中意隶书厚重,更喜柳体的捷简干练,纸阔字疏达。可能是体丰羡燕舞,想从书体中体会身轻纤腰细的感受吧。余仰学柳公书清韵,希字透纸背沾柳骨,格清字劲飞墨花。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有各的笔法,各有各的字法。我认为,这五种字体都是最好看的字体,不能单纯的说哪种字体好看,哪种字体不好看。
秦篆(也就是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如果不好看,秦始皇会把小篆钦定为官方文字使用吗?
隶书是汉代官方的文字,如果不好看,汉代能把隶书做为官方文字使用吗?唐太宗李世民认为王羲之的行书最好看,他对王羲之《兰亭序》是非常喜欢的,为了弄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李世民是不择手段的。
上图为东汉时期的碑刻隶书。
“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的背后都是博大精深的文化。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征,内涵是丰富的,意义是深远的,所以说,对待书法文化,我们不能只看到表层,而是要向较深的层面去看,还要用哲学的观点,客观、全面的去看待。
在硬笔书法中,什么是笔意?用行书的笔意写楷书是什么意思?
感谢惜福长乐的邀请,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笔意?
笔法、笔势、笔意,这是书法三要素,笔法是最具体、最基础的,笔法表现出来的是点画的力度和形态。笔势是在笔法精熟的基础之上,自然产生的点画之间的动态呼应和相互联系,也是比较具体的。而笔意则属于抽象的,是书法家长期从事书法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风格、意趣、气韵等等,它的根基是笔法和笔势,它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说起楷书,我们的印象就是唐楷,而唐楷大部分都是碑版楷书,以楷书写碑,往往都是墓碑、或者佛教的***一类的,这些内容和使用的场合,都要求书写者不能随意,往往都比较谨慎,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另外,唐楷因为是碑版楷书,因此实际书写的点画之间的笔势,很容易被破坏了。所以,写碑版楷书写得多了之后,就很容易陷入板滞的陷阱里。
启功先生曾经说过:“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因此,写碑版楷书比较多之后,往往会把楷书写得比较死板、呆滞,这个时候如果能增加一些行书的笔意,楷书就会灵活很多。学习行书当中的点画顾盼、呼应,把这些加入到楷书当中,楷书自然就会“活”起来。
唐孙过庭《书谱》中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也是在说,写楷书如果不精通点行草书,那就不属于“翰札”书,不属于自然书写的楷书。
我们去看看赵孟頫的楷书,就会理解什么是楷书里加入行书的笔意了。
“笔断意不断” 是流传在字画中的【金玉良言】,强调的就是‘’笔意”。
在运笔过程中,那怕是发生了断线的情况,其笔在空中还是依然保持着运行轨迹。这种坚决运笔的“意念”行为过程,就叫着“笔断意不断”。需要知道的是,其中的整个过程“笔意”已到了。
(不要轻易的对断线进行添笔修补,其一会[_a***_]气场,其二会坏了趣味)
当下书写的楷书/篆书/隶书,有着明显的“工艺”化书写特征,社会上称之为“印刷体”。
而用行书笔意写楷书,简单来讲就是增强书写速度,使其字更具备活力。
笔意、笔法、笔势,被认为是书法的三大艺术硬核。笔意是指书写者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形成的个性风格和意境情趣。硬笔书法亦如此。
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中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句话有着很强的辩证关系,主要的意思就是,写行书也不能太随意,要有楷书一样的法度规矩,点画位置关系应具有楷书一样的稳定性;写楷书则又不能太过教条,应力求洒脱流畅,具有如同行书一样的呼应关系,点画之间应注重承递照顾。
用行书的笔意写楷书,就是避免楷书的书写成了“流水线上的模具产品”,机械、生硬、无灵魂,每个笔画都是雷同的,同样的偏旁部首可以粘贴***到具有相同偏旁或部首的不同的字上。个人的理解是,楷书还是要多一些灵动,节奏感要清晰的体现出来,点画线条之间要突出承接映带的关系,从而形成通贯的气势以及生动的韵味。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漂亮的字体手写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漂亮的字体手写楷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