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韵小篆字体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清韵小篆字体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书法家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写得非常漂亮了,为什么还要临摹隶书篆书等各种书法?
其实,这句话蕴含的道理很深!
正常的思维是,如果你能把楷,行,草都写得很成功,那么,你的隶书与篆书几乎是不用费很多的功夫就可以写得非常出色。
可是,为什么还要写隶书与篆书呢?这其中有一个深刻的道理,隶书与篆书都较刻板,虽说隶书有灵动,飘逸的韵味,可是,其横平竖直的原始结构就很难让人有艺术想象的空间。然而,也正因为其艺术想象空间狭窄,才更能激发你的想象力!也就是能把隶书与篆书写得更出色,更富于动感,灵感,那才是非凡的想象力,非凡的挑战!
艺术的顶峰总是给予那些富于挑战的,才华横溢的人!
首先来说,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古代书法家并非每个人都去学隶书和篆书的,即使是比较常用的草书也不是每个人都精通的。但是源于科举制度的需要,楷书是每个书家必须要下的功课,而行书作为日常最常用的书体,也是书家比较擅长的一种书体。
唐代是楷书比较完善的时期,所以从唐代开始算起来,到清代,真正的楷隶行草篆,五体皆能的书法家并不多。唐代中期因为唐玄宗喜欢隶书,当时引起过短暂的隶书热潮,但也仅仅是少数人。因为,没什么条件的人想学隶书都找不到字帖。
都说颜真卿的书法有篆籀笔意,但我们并没有看见过颜真卿临摹过的隶书或者篆书,颜真卿的篆籀笔意应该是家学,因为他们颜氏家族一直都是大家族,祖上应该留下过这方面的资料,早期的时候应该是学过。
柳公权的书法应该就没什么隶书和篆书的笔意了,当时还有一些书家,例如张旭、怀素、李邕、陆柬之这些,都应该没学过什么隶书和篆书。
到了宋代,宋代讲究尚意的书风,最经典的书体就是行书或者行草书,宋四家中几乎都是以行书为代表书体,只有黄庭坚在草书上还有所成就,苏轼就曾经公开说自己写不好草书。而楷书在整个宋代都没有一个大家出来,篆书和隶书更别说了,仅有的几个人写的还可以,但也不是很有名气。
到了元代,出了一个顶级的人物赵孟頫,这是真的一个大家和全家,楷隶行草篆五体皆能。到了明代的时候出了一个文征明也是属于五体皆能的人物。但是最能代表他们个人风格的还是楷书和行草书。
古代的书法家,基本上都是文人,他们有些人就很喜欢研究文化,例如金石学、文字学等等,北宋的欧阳修虽然在书法造诣上比不了“宋四家”,但是他还是依靠自己的能力编撰了《集古录》,这个过程中就曾经收集、拓刻了很多古代的法帖、碑刻、金石等等,他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文字和历史的,并非完全是为了书法的需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的一生时间是有限的,现代人更是不如古人那么纯粹,因此学习书法的时候,与其想五体皆能,不如先精通一两样,多了,有时候并不是好事。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体,先把它学精了,再去学别的。
古代一篇碑文或行文书札里好多都是几种书体同时出现。为了彰显庄重和威严,比如一些碑文,碑额是隶书或篆书,碑体内容是楷书,比如胆巴碑。还有汉朝时期任命王侯将相的任命书标题要用篆书,内容要写隶书,普通官员的只用隶书。所以做为一个古代书家,各种书体都要求精通。不像现在,书协的官员只写江湖体,不敢写楷书,怕露馅。
王羲之曾不止一次告诫其子王献之,让他一定要学习篆书,因为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而且还让他保密,不要告诉别人,“勿播于外,缄之秘之。学篆籀,工省而易成。”
中国的书法包括5种书体,楷书、草书、篆书、隶书、行书,这5种书体在笔法上都是相通的,每一种书体所展现的笔法的特色不一样,篆书、隶书主要在于中锋用笔,楷书展现的是结构,行草书则展现了中锋和侧锋的结合,想要练好书法,必须5种书体都要学习。
1、篆隶为诸体之本
清代楷书理论《书***传》说道: “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籒,篆籒所以为诸体之本”。书法的5种书体都是在篆书等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篆书演变为隶书,友由隶书演变为草书、行书和楷书,学习篆书和隶书,能够从根本上学习书法的最基本的笔法,求本溯源,对于其它书体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书法的基础还是汉字,学习书法必须要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而学习篆书和隶书,则能够让学习者了解汉子的演变,从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理解汉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汉字艺术化。
有了这个学习基础,则可以避免把书法纯艺术化、线条化、泼墨化,甚至脱离了汉字去搞书法。
2、篆隶为书法的笔法之基
王羲之曾不止一次告诫其子王献之,让他一定要学习篆书,因为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而且还让他保密,不要告诉别人,“勿播于外,缄之秘之。学篆籀,工省而易成。”
唐太宗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曾在他的《晋书》中夸赞王羲之:“祥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惟王逸少乎!”,说他在详察古今,精研篆素的基础上做到了尽善尽美,可见学习篆书的重要性。
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之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也告诫自己的***,想要学好草书,要先练上20年隶书。
林散之草书局部
总其原因,就是因为篆书和隶书能否训练书法的基础笔法,基础打不牢大厦也会倒,历代书法家都非常重视书法的篆隶基础,我的老师也经常说,行草书写久了,没有篆书和隶书的支撑,容易轻浮。
篆书和隶书的基础,其实就是中锋用笔,这是书法笔法的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笔法。
所以,无论你行草写的再漂亮,篆书和隶书也是一定要练习的,这是内功,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学习书法也一样,要修炼内功。
古代书法家,楷书,行书,草书都已经非常漂亮了,为什么还要临隶书和篆书。
首先 古人有”不究于篆,无由得字法";特别是行草书,写到较高层次,就必须有篆隶的功底做支撑,比如当代大书法家萧嫻,对篆隶推崇备至,甚至把她的书房命名为"三石一盘斋"即《石鼓文》《石门铭》《石门颂》《散盘氏》。
她认为"三石"相通处在于俱用圆笔,练习《三石》古隶书,可增强笔力,达到行笔之际,连绵不断,若再行笔平稳,留心圆转,即可一试《石鼓》。还在她的论述文章《庖丁论书》中一再强调临习汉隶,说"学北碑的好处,如五岳归来不看山,因为唐以前的书法有~密,茂,舒,厚,和,涩,曲,纵八大妙处。而唐以后的书法则截然相反,有~疏,凋,迫,薄,争,滑,直,敛八大弊端。"可见书法家们对篆隶的重视程度。
其次 一般世人觉得书法家的字很好了,可只有他本人知道还有那些笔法上的缺漏,这些只有古代的隶书,篆书才能从根本上弥补。如中锋用笔,要达到所谓"入木三分",如锥画沙,如印印泥。还有力透纸背,那么篆书的用笔临习,是必须也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有行草楷要用的方笔圆笔,在殷商甲骨文中就不乏其例,还有《张猛龙》《张迁碑》的起笔收笔的棱角森挺,还有秦篆刻,《孔庙碑》《曹全碑》的起止转折的圆浑,行草书的用笔,最根本的地方都是从这些汉隶继承的笔法。
比如苏东坡的书法。尽管被称为天下行书三圣之一。但当时也有人称他的用笔如"墨猪""蛤蟆体",为根除用笔缺漏,他专门下了很大功夫临习《石鼓文》,从而对他后期书法风格形成,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清末国学***王国维有个艺术追求的三境界,里面有一个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书法家也如此,当他们达到一个很高水平时,可以说就不是和横向的同时代人比较了,他们往往就会把目光投向古人,希望在哪里汲取营养。从文字的发源地寻找灵感。使他们的书法作品更具备高古之气。孙过庭《书谱》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就是说草书的用笔的美离不开笔力的自然圆转,所以古代书法家能写草书的,都在篆隶下过很大功夫。后世的书法理论书籍里,在评判草书时,往往要把有无篆隶的笔意作为上品书法的标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韵小篆字体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韵小篆字体是什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