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文行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你有没有见过文征明的行书《秋声赋》,感觉怎么样?
谢谢邀请。练过一段时间文徵明的行书。文的行书整体韵律感很强,如山间清泉,汩汩而出,写完令人意犹未尽。
但进一步学习,会感到少了些东西,学习王羲之圣教序后,此感觉更甚,如:相同的字变化太少,格调韵味与王字差距较大。从文留世多篇作品对比,大字不如小字。
当然,喜欢行书者,从文徵明入手,再上溯魏晋,也是很好的路子。
说实话,我真沒见到过文征明所书行书《秋声赋》。见到题主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出于对文征明书法的喜爱,赶紧查找,题主没有妄言。我找到了!
他的小行书作品秀美清奇,妍丽婉转,劲利之中带着温润。生动的体态而不失严谨。这篇《秋声赋》,和以前见到过的其它行书作品一样,依然是文氏特有的秀妍风格。
我主要学习文征明小楷。行书学习的是赵孟頫。当见到题主的这个问题时,心想是不是题主弄错了,把赵孟頫书的《秋声赋》戴到了文征明头上。怀着好奇的心理,搜索一番,果然还真有文征明的行书《秋声赋》。我顿时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趴在井底的蛤蟆,眼睛看到的就是井口那么大的天!由此可见,不要以自己的所见,去怀疑否定他人的见闻。现在是讯息时代,查阅资料十分便捷。设想一下,如果在三十年前,以一个自认是遍学文征明所有的人,听到一件从未听说过的文征明作品,会怎么样?想看,看不到。想找,无处导。真的感谢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想到当年初学书法的时候,只听到大家都天下最好的书法是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可《兰亭序》是什么样,还是十几年底,出差到了成都才买到。我们那个年代,地处边疆,文化落后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古代名家的字帖。想想现在,各种名家的字帖,从古到今,应有尽有。不好好珍惜学习,真的对不起我们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一
文征明的书法特点明显,其行书《秋声赋》与他别的行书书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文征明鲜明的书法特征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其书法的单一性,正因为这个原因,字便显得俗了。所以他的书法格调不高,品味不高,不是后学者学习取法的好范本。
为什么书法家们不把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都融为一体?
1、这个想法是可以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即使是做到了,但是要把真、草、篆、隶、行五种书体融合在一起,又非常的和谐,历史上也很少有书法家能够做到。
2、即使是这样,历史上也是有书法家能够把五种书体的特色融合在一起的,比如被称为“清朝书法第一人”的何绍基,他就是一位五种书体都写的非常好的书法家,并且他打通了五种书体的任督二脉,把五种书体的技法融合在了一起。
我们现在看他的五种书体,基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人写的,并且这种风格还得到了当代以及后代书法家的认可和赞扬,但是他的篆书写的并没有非常的完美,对了点飘逸,少了点沉着,即便这样,历代书法家能做到的也不多。
3、之所以这样,我觉得主要还是书法家的时间和精力问题,一个书法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些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书法家可以做到一种书体或者两种书体,多的也就三种书体,现在很多书法家称自己样样精通,其实也是样样稀松。
4、两三种书体融合字一起还是可行的,比如把行草书的笔法融入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让这三种书体写的更加的灵活。
融为一体:
首先书法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不同书体是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书写要求的产物。古人书法多的是书写的用途,发展到当代则艺术审美的方面几乎占据完全。书法中其实出现很多杂糅的部分,不是不可以成就的,比如篆书和隶书是可以杂糅在一起,楷书和行书可以杂糅成为行楷书,但是例如举个极端的例子,甲骨文和行书或草书就很难杂糅,因为一个是刻出来的,一个是用毛笔写出来的。不同的书体用笔以及笔画的结体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像你不会一比下去又方又圆,这样就会能会是四不像,不符合单独书体的标准,也不符合书法的审美。
根据题主的想法,借用时尚界的说法叫做“混搭”。就是把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当代的各种生活用品组合在一起使用。
我们想一想,有几个人能承受的了这种生活呢?当然,现代家庭生活中为了搞一些小情趣,时常能见到使用古典茶具等各种小摆件。然而,这些增添情趣的物品只是起着点缀作用,如果实际生活也这么干的话就太繁琐了。
把各种字体组合在一起书写,也是这么个道理。
大名鼎鼎的颜真卿所书《裴将军碑帖》就属于题主想要了解的答案了。如图:
尽管《裴将军碑帖》书写的气势恢宏又好玩,印象中颜真卿也只是偶尔玩了一次而已。
为什么不深入玩呢?这是因为人类无法突破节奏的惯性!包括颜真卿在内!
如果我从书写各种字体时的轻、重、缓、激、中峰、侧峰用笔与节奏等等不同解说……可能有人理解不了。
那么就说酒桌上的配菜吧,菜谱中有酸甜苦辣与臭香,有谁会把以上的东东都点一个做下酒菜吗?几乎没有人会这么玩的吧!(不包括变异人,绝对的重口味者)
实际上我本人也这么玩过,以上所述的也真是切身体会,也只能偶尔玩一下。今天晒出来给网友们乐活一下……
我是一人。这是想法其实有人已经付诸实践,那就是“丑书”。
书法简单的说,按照一定规则法则写字。本质是写字,只不过有限制。因为有限制,就有了每个不同书体的特点。
每一种书体,都有各自的风貌,各自的特点,正因为他们有各自的风貌和特点才能有自己的名字。
书圣王羲之,有没有把这些书体糅合一起写呢。
我们当今书法最重要的五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其中篆书指得是小篆。
上图是某个著名杂志的书体介绍。
这里要先说明一下,草行楷,这三种书体相关性太密切,很多行书夹杂草书。
本质上每一个字的写法都是各种字体融合在一起发展的结果。汉字本身的曲直方圆都包含了这些字体的笔画。比如汉字中的一个竖画,什么甲骨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基本上差不多。
我们常说书法有真草隶篆四种体式,那么行书是不是独立的书体呢?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甲骨文。甲骨文是能够比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3000多年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汉字形体演变相适应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其实,行书是出现最晚的一种书体,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一种书体,因为使用的人多人们才将其独立地称为一种书体。规范的说,中国书法就四种书体,即真(楷书)、草(草书)、隶(隶书)和篆(篆书)。
一、篆书
篆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篆书包括秦之前通用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通行于商代。金文为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产生于商代后期,通行于周代。对文又称大篆,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字体。狭义的篆书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的标准字体,即小篆。它由箱文演变而成,字体更加简化,写法相对固定,笔画匀实,线条流畅,结体瘦长,章法整齐。小篆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汉字的第一次大统一。
二、隶书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演变而来。始创于秦代,汉代日趋成熟,成为通行字体。
隶书与小篆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基本笔画开始形成。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笔画连续,只有直线、弧线,隶书笔画平直方折,笔画断开,并形成横、竖、撇、捺、点等笔画,基本完成了汉字由图形到符号的变革;二是结字趋于简便。小篆中有的字结构复杂,比如“尘”字,写法为三只鹿在土上,意思是扬起尘土,隶书写法则只取一只鹿;三是字形由长方变为扁方。小篆的结构为长方形,隶书则是扁方形,为以后的方形楷书奠定了基础。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成,也称真书、正书。形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达到顶峰。唐代初期,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瑛等楷书大家。唐代中后期,相继出现颜真卿和[_a***_]两位楷书大家,号称“颜筋柳骨”。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被称为“楷书四大家”。楷书的最大特点是笔画定型,八法具备,法度严谨,可作楷模。楷书把隶书的波磔改为平直,字形扁方变为正方,形成了方块汉字,且字体简化,便于识记。楷书的出现,以其独到的优越性成为应用得最多的字体,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草书
草书源于隶书的草写,有章草和今草之分,始创于汉朝,盛行于晋、唐。章草由隶书演变而来,通过减省笔画和互相联属,书写更为简便,但仍保留隶书波碟,字和字不相联属。章草流行于东汉章帝时期,相传东汉张芝擅长章草,被誉为“草圣”。今草到晋代走向成熟,笔画曲折,体势连绵,书写起来灵活流畅,王羲之、王献之均为今草大家。到了唐代,草书达到第二个高峰,在今草中生化出狂草代表书家有张旭、怀素,书法史上号称“颠张醉素”。草书,尤其是今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一直流传到现在。“当代草圣”于右任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创立的标准草书,被称为继章草、今草、狂草之后的“第四种草书”。标准草书是中国草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受到广泛认同和喜爱。
五、行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汉末,东晋时达到顶峰,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及之后的宋元明清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以宋四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节、蔡襄)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书法史上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宋代苏东坡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因其实用性和艺术性较强,至今影响不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行书字体写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