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邕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李邕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邕的书法艺术有什么特色?
李邕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任北海太守,故又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得王羲之书法之气韵;其后参入北碑、隋及初唐诸家的笔意,形成了自己纵意豪迈、清劲有力的书风。
李北海开行书写碑之先河,行楷代表作是《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传闻《出师表》亦是其书作,此行楷结体及用笔明显可见北碑的影子,结体优美,用笔方圆结合,后世赵孟頫深得此书之精髓。宋朝书家苏轼、米黻受益李北海,赵孟頫更甚。
唐人有传闻李北海曾写碑800多块,赚了不少银两。“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可见当年李北海在书坛的地位有多高。
将右军之法参入北碑,结字古朴优美,中锋运笔,清劲有力,有豪迈奔放之气势,是为李北海也。
(原创文字,转载注明)
2019.9.30于遇安斋
在盛唐名家辈出,真行草各书体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书法史上, 李邕的行书,张旭、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真、行书, 李阳冰的篆书都是享誉一代的绝骄。
李邕(675- -747年),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生性耿直,敢于直言争锋,得罪不少人。一生仕途坎坷,屡遗人陷害,常被贬官,流放在外,最终死在北海任上。李邕书写碑刻甚多,世人对他评价都是很高的,在每个朝代会将行草提高到隶楷铭石的地位。到李邕时,行书碑更得到繁荣发展。
当时文人士大夫难以看到“二王”真迹,学王多从《集王圣教序》人手,李邕“学右军行法”亦应是以这类碑刻为主的王字。 另外,当时唐玄宗喜欢恢弘博大,丰厚雄健的书风,提倡“二王”今体之前强调横势的隶书及章草;另一方面,因用行书刻碑,必使字结构清晰,用笔简化以方便刻石。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李邕将王字纵势的长方形易为横势扁方形;弱化王字线条的丰富变化,以简、直为尚,突出横向拓展的外形;线条简化后,只取并强化王字中向右上角仰侧的姿态。这样一来,就形成敦厚宽博,有几分拙朴味的个人风格。李邕的改体为唐代书风从初唐瘦劲飘逸向盛唐雄浑豪放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李邕不仅影响到后世宋元明的书家,在唐时已有人专临写他的书法, 因此他曾提出“似我者死,学我者俗”,强调学书应该注重创新。其后稍有书名的有萧诚、张从申、苏灵艺、吴通微等人,亦习从《集王圣教序》,用“二王”行法。
我们再学习书法时也要做到时刻创新,千万不要只在原步不进步,这样下去书法真的得不到什么快的发展,更学不到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记得,书法重在创新
一部碑书,千年李邕!
与王羲之比肩的唯有李北海!
一部《麓山寺碑》就是李北海行书风格的巅峰之作,神笔融达,雄健苍厚。这是书法史上不朽之作,也是北海个性书法的经典展现。
对于自身书风,李北海掷下豪言壮语:“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
他的独特风格概括言之,“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碑铭刻石,魏晋以正书撰写为典范,但唐后唐太宗用行书写碑影响书家,李北海书法逐国风。积极提倡创新,继承古代书艺,发扬时代风貌。于是乎,北海书法的个性十分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犹坠石险峭,似夏风爽朗,令人心动,耳目一新。
探究北海书艺的渊源,尽得书圣精美髓核。学成其后,放弃旧习,又精练北碑经典,从而将二王为代表的南帖与方正庄严的北碑,揉合通融,摒弃南帖的柔弱纤素,保留灵变;保留北碑的醇厚浓重,摒除呆板露滞。博取百家之长,又自然而然地将自我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技法,一气呵成独具风格。
北海独特书风,引领百家***风。宋朝苏东坡、米元章尽情吸取北海的技法,以致风度翩若,法度流通;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度追寻北海的意境,达至风度翩迁的艺术境地。
李邕的书法艺术有什么特色?
李邕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任北海太守,故又称李北海。其书初学王羲之,得王羲之书法之气韵;其后参入北碑、隋及初唐诸家的笔意,形成了自己纵意豪迈、清劲有力的书风。
李北海开行书写碑之先河,行楷代表作是《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传闻《出师表》亦是其书作,此行楷结体及用笔明显可见北碑的影子,结体优美,用笔方圆结合,后世赵孟頫深得此书之精髓。宋朝书家苏轼、米黻受益李北海,赵孟頫更甚。
唐人有传闻李北海曾写碑800多块,赚了不少银两。“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可见当年李北海在书坛的地位有多高。
将右军之法参入北碑,结字古朴优美,中锋运笔,清劲有力,有豪迈奔放之气势,是为李北海也。
(原创文字,转载注明)
2019.9.30于遇安斋
在盛唐名家辈出,真行草各书体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书法史上, 李邕的行书,张旭、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真、行书, 李阳冰的篆书都是享誉一代的绝骄。
李邕(675- -747年),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生性耿直,敢于直言争锋,得罪不少人。一生仕途坎坷,屡遗人陷害,常被贬官,流放在外,最终死在北海任上。李邕书写碑刻甚多,世人对他评价都是很高的,在每个朝代会将行草提高到隶楷铭石的地位。到李邕时,行书碑更得到繁荣发展。
当时文人士大夫难以看到“二王”真迹,学王多从《集王圣教序》人手,李邕“学右军行法”亦应是以这类碑刻为主的王字。 另外,当时唐玄宗喜欢恢弘博大,丰厚雄健的书风,提倡“二王”今体之前强调横势的隶书及章草;另一方面,因用行书刻碑,必使字结构清晰,用笔简化以方便刻石。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李邕将王字纵势的长方形易为横势扁方形;弱化王字线条的丰富变化,以简、直为尚,突出横向拓展的外形;线条简化后,只取并强化王字中向右上角仰侧的姿态。这样一来,就形成敦厚宽博,有几分拙朴味的个人风格。李邕的改体为唐代书风从初唐瘦劲飘逸向盛唐雄浑豪放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李邕不仅影响到后世宋元明的书家,在唐时已有人专临写他的书法, 因此他曾提出“似我者死,学我者俗”,强调学书应该注重创新。其后稍有书名的有萧诚、张从申、苏灵艺、吴通微等人,亦习从《集王圣教序》,用“二王”行法。
我们再学习书法时也要做到时刻创新,千万不要只在原步不进步,这样下去书法真的得不到什么快的发展,更学不到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记得,书法重在创新
一部碑书,千年李邕!
与王羲之比肩的唯有李北海!
一部《麓山寺碑》就是李北海行书风格的巅峰之作,神笔融达,雄健苍厚。这是书法史上不朽之作,也是北海个性书法的经典展现。
对于自身书风,李北海掷下豪言壮语:“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
他的独特风格概括言之,“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碑铭刻石,魏晋以正书撰写为典范,但唐后唐太宗用行书写碑影响书家,李北海书法逐国风。积极提倡创新,继承古代书艺,发扬时代风貌。于是乎,北海书法的个性十分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犹坠石险峭,似夏风爽朗,令人心动,耳目一新。
探究北海书艺的渊源,尽得书圣精美髓核。学成其后,放弃旧习,又精练北碑经典,从而将二王为代表的南帖与方正庄严的北碑,揉合通融,摒弃南帖的柔弱纤素,保留灵变;保留北碑的醇厚浓重,摒除呆板露滞。博取百家之长,又自然而然地将自我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技法,一气呵成独具风格。
北海独特书风,引领百家***风。宋朝苏东坡、米元章尽情吸取北海的技法,以致风度翩若,法度流通;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度追寻北海的意境,达至风度翩迁的艺术境地。
行书毛笔字帖有哪些名家?
行书毛笔字帖的名家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以行书见长,楷书也有一定造诣。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一生著作颇丰,以行书法帖最多,如《赤壁赋》、《寒食帖》等,其中,《寒食帖》更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怀仁《集王圣教序》:唐代行书碑刻,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羲之书。 序、记二文后,又刻玄奘所译《心经》及润色、镌、勒诸人职官姓名。威亨三年(672)立。 集字为碑始自怀仁,王氏书迹大都赖以此传。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明清两代翻刻本颇多,存世以宋拓本居多,尚精良。临习此碑时不仅需要注意王书的秀逸雅致,以韵胜出,亦须指出其由于是刻帖,比墨迹则多方笔、折笔,力量感又胜一筹。另外,由于是集字成碑,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章法上的问题(行气不贯等),临习中可稍加调整。
王羲之《兰亭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撰并书。《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临河序》《禊贴》等。全文共28 行,324 字。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
这些毛笔字帖均能代表各自作者的书法艺术风格,各具特色,不妨尝试练习这些作品。
赵孟頫行书集字《龟虽寿》,感觉如何?
1、我不是很喜欢赵体,也说不上来是什么原因,反正看上去总觉得不是不喜欢。
2、赵孟頫很强调笔法和字形。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虽然我个人不喜欢赵体,但是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还是值得赞许的。
3、赵孟頫可不止是书法四大楷书家之一,其书画诗印是当世四绝,流传至海外被许多收藏家收藏。一个人能有一绝已经了不起了,赵孟頫乃书画诗印四绝,可谓大写的NB。
若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启发,请关注,点赞讨论或者转发。关注我,未来您将看到更多原创和有意义的内容。
赵孟頫虽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但其行书清秀俊朗,几无人所及者。其集字书法作品《龟虽寿》完美的展现了他书法特点,既有二王特点,又集百家所长,广受书法人的喜爱和临摹。但我个人觉得《亀虽寿》也有好中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不够,整体看,整幅作品缺少流动性、灵动性。
赵孟頫的字不像王羲之,王羲之的字,每个都有自己的灵魂却又贯穿全文,集字效果不好。这也是赵无法比拟王书圣的地方,虽然赵孟頫无法像王羲之的字一样,但每个字都可单独存在,用来集字效果不错,值得一看,远胜当今***一流。
感谢悟空的邀请。只要学习书法有一定时间的人,都应该知道赵体的特点:筋骨内含,圆润迥媚。赵孟頫一生崇尚古法,与书圣王羲之虽隔代久远,却延续了王的字结灵魂并独创了自己含古出新的风格,虽然龟虽寿帖是集字帖,和大唐圣教序帖如出一辙,但字结上无不体现出赵体那华滋隽美,干净利落的书风,读看整体篇章就是莫大的享受。因为是集字因素,也少了一些章法上的连接细节,但瑕不掩瑜。龟虽寿是学习赵体书法最好的法帖之一。
感谢邀请:
我国书法历史上有很多集字作品,这为我们留下了另一种宝贵的书法遗产。它使一些遗失的书法原作的书体和书风得以保留,这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做的一个功德无量的事。
这帖《龟虽寿》集字我感到还是很不错的,从字体的[_a***_]上,是赵体中期的风格了,在字的笔画上已经显出了成熟期的老道沉稳,有一种洗尽铅华始见真的韵味。这种风格已经看到书者没有特意去经营的功利心理,没有了刻意要去展示笔法上的技巧和摇曳生姿妍丽之态。已经没有表达上的大起大落的情绪,只是那种平淡疏朗的散漫而又自然而然的平和。
历史上,集字的精典法帖《圣教序》之所以著名,就是在众多的王羲之作品中选字集成的。而且集字者怀仁精心操作,多年乃成,成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欣赏书法和练习书法的范本。集字的有利方面是可以选书家最优字体,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字间和行间的关系及空间位置,从而让作品的意韵表达的更充分。集字对集字者也是一个深入研究名家书法和自身提高的过程,容易掌握书家技法的精髓和书法风格。但由于对书法的理解和手感上的不同,集字过程中,字间和行间的连贯性和气韵的流畅方面难免存在不足。在全篇的章法的完整上,还是要注意整体性的要求。这幅集字总体上还是表现了赵体的“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韵味上也能够趋向飘逸超然之态。
再从曹操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作成于作者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迟暮之年。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这首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应该是这首诗的华彩部分,也最能体现全诗的主题。所以,在书法的表现上,应该在这几个字上在整体作品中突出出来。
我感到,这帖集字如果用赵体晚期已经形成了其书风的字体会更能表达这首诗的内容。因为赵体晚年的风格,已经到了人书俱老的境地。赵孟頫50岁以后,书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风格变得苍劲与练达,已经多数转向了李北海的面目了。这与书家的阅历、心境、年龄等多方面都有关系。就如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虽然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但做事也不会那么的急功近利了,知道了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事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成功,有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明智认识。到了这个年龄,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已经处事超然,看淡了荣辱富贵了。象赵孟頫的《杭州福神观记》,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品。些时的书法更加炉火纯青,用笔去掉了修饰和妍秀,起笔更加直接沉稳,筋骨毕现,老辣雄浑,刚健深厚。这样的字体配上曹操《龟虽寿》的豪迈,苍劲,老当益壮的诗文,欣赏起来,会更有韵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邕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邕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