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练字帖奶酪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楷书练字帖奶酪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奶酪字体被称为陷阱字体?
奶酪字体,又被称作“奶酪陷阱”字体,并非是什么正规的书法,而是由一位名字中带有“奶酪”的人,写出来的字体,因此得名。它不像传统的楷书那样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什么是鲸落体字体?
鲸落体的字体不像传统字体那样“严肃和正式”,也不像奶酪体过于温婉可爱,而是字风更加柔和,和楷书、宋体更为相似,看上去整整齐齐,更得老师青睐,阅卷后都不忍扣分。
鲸落,顾名思义,是鲸鱼死后归于大海,回于故乡。其寓意是凄美的。字体为鲸落体是指那些字体优美,一眼看过去,充满凄凉美。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自行创造字体有利于他们的创造能力,且这些字体优美,老师看了心情也舒畅。
如果这些字体在作文中出现,不仅可以使老师眼前一亮,还可以让老师减少疲惫感,对缓解疲劳有很大的帮助。往往老师看到这些字体,会舍不得扣分。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书面对于试卷的重要性。
从小学开始,总分钟便有一项是卷面分,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就将孩子送去补习班练习写字。一个整洁的卷面,可以让老师心情舒畅,让老师少扣点的评分。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好看往往这个人的学习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这往往会改卷老师手下留情。
尤其是主观题或作文,因为字体好看,这往往会让改卷老师多给几分。鲸落体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原因在于它字体工整且优美,令人赏心悦目。虽然不比其他字体来的正规,但在书面中能有这样的字体也是很好的。至少能让老师看得舒服。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不折不扣的丧权辱国的标志,谁要是敢代表清朝签这份条约,谁就要背负骂名。所以李鸿章被推出来担任首席谈判代表和签订者时,他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所以他在《辛丑条约》上签名时,故意将自己的名字写成“肃”的模样,即签了自己的名字,但同时又拼成“肃”,因为他曾被清***封为肃毅伯,所以隐含他是代表清***签署的条约,并不是他擅作主张。
自从义和团运动愈演愈烈,影响列强在华利益后,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自天津向北京进军,同时大量义和团民众也迅速聚集京畿之地,可以说这外忧内患都伤透了清***的脑筋,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接到进京的命令。
李鸿章对于这个命令其实心里是拒绝的,他深知北上将有生命危险,义和团是曾发誓要弄死他的,而列强对他这样的清廷重臣的态度也不明朗,所以李鸿章接到圣旨,一边表示立即北上,将“单身诣阙,以赴急难”,一边又寻找各种借口,交通、政治、军事和粤人挽留等众多理由拖延北上。所以说他只是在做样子而已。
随之而来的是让李鸿章更加惊愕的清廷对外宣战,李鸿章就到处和大地重臣相互沟通,表明这是乱命,自己坚决反对,自然也就不北上赴急难了。正好这时候东南众总督都联合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东南互保”。
李鸿章一边推迟北上,一边联合各方势力促使慈禧改变决定。他希望慈禧能下决心剿灭义和团,与列强和谈,不然会再次给列强进军侵华的口实。慈禧迫于形势,只好一面多次下旨李鸿章火速北上进京,一面不断加大对李鸿章的赏赐和拉拢,委以李鸿章北洋大臣的重任。但是李鸿章还是推三阻四,一直到慈禧往西跑之前让李鸿章便宜行事,李鸿章才决定北上议和。
李鸿章这么推三阻四,其实和他签署《马关条约》的前车之鉴有关系,当时他不仅遭受种种骂名,还被进行了政治打压,只能赋闲在家。所以他害怕到时候清廷再卸磨杀驴,给他造成更大的打击。
当然这不能表明李鸿章没有救国之心,不然他也不会忍辱负重到处奔走,当时张元济劝说他不要北上时,李鸿章称:“我这条老命还拼得过”。可是人都是矛盾的,虽然李鸿章自认和清廷的命运已经纠缠在了一起,但是这无尽的骂名,他还是不愿独自承受。看他用名字写成“肃”字,就可见他私下估计是练过的,可怜可叹这小老头,后半生都在代表***的清廷到处签订条约。
有人认为,这份卖国丧权的《辛丑条约》太过屈辱,李鸿章不愿意让他的名字伴随这份条约名声毁尽,才用一个“肃”字代替。
我们都知道,《辛丑条约》的签订直接导致清廷的末路、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李鸿章在《马关条约》前已经乞骸骨退休,但被慈禧从病床上逼着起来去签订这番条约,这是要强了一辈子的李鸿章最不愿意承认的一大憾事。
中国人自古十分重视名声影响,为了保住最后的尊严,他不愿意在这份遗臭万年的条约上签上自己本名,导致晚节不保。而李鸿章又曾受清廷封为“肃伯侯”,用“肃”代替本名,这种说法似乎也合情合理。并且在条约签订完成,李鸿章不久后就去世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但实际上在《辛丑》上的“肃”字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画押,即“花押”。是中国古代的草书签名或代替签名的特种符号,有些是一种抽象的草书文字,有些只是一个符号为个人专用记号,相当于古代版本的个性签名。
在《马关条约》中代替李鸿章本名的“肃”字实际上就是李鸿章的花押。李鸿章的花押也不是随便的一个图像,而是由他的名字“李鸿章”变形而成的,我们细看可见,上部分是一个“李”字半截,中部是简化的“鸿”,下部分是一个隐藏的“章”,组合起来的确形似繁体的“肃”字。而中外古代都有花押的传统,所以用花押代替本名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正式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花押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古代早有“押字不书名”的习惯,画押比起传统的签名,它具有防奸辨伪的作用。花押作为个人的书写印章,其比起签名更加难以摹仿,从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此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所以,一般在重要的文书契约场合中,更加常用的是画押而不是签名。
花押也不仅在中国流行,在12世纪中叶的欧洲花押也已盛行。花押是古代欧洲的除签名外另一种标记形式。在欧洲画押是一种图形签名,表明签署人的身份和证明某事物的所有权与归属和契约的签订。并且当时文化普及率不高,认识字的人只占少数,花押更加具有图形传播的辨识度的优势。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上唯一一个可以与西方列强周旋的晚清重臣,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在外对抗列强,在内推行洋务,这无疑让末路的清***再苟延残喘多了一段时间。李鸿章更是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由他经手的条约文件不下数十份,不止是《辛丑条约》,在其他的一些重大的外交条约中也是由“肃”字花押代替,如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
在议和大会上,李鸿章拖着病体,以其风烛残年之躯,落笔时心情势必难以形容,单单用“好面子”似乎揣摩李鸿章的心思似乎太小看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练字帖奶酪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练字帖奶酪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