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字的小篆字体和意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字的小篆字体和意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俗话说,草字不规格,神仙认不得,你是怎么理解的?
王有成的《书法漫笔》中有“草字出了格,神仙认不得”这句话,意思是胡乱潦草的字就算仙人也不认得,与“草书不规格,神仙认不得”仅一字之差,还是有区别的。王有成的说法是指草书是书法的一体,也有规格,不能任意潦草。而“草书不规格”是一句定语,说草书不规格是不对的。草书是书法的一体,历史上书写的人不是很多,不够统一、规模,故于佑仁老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草书的规模化。规模了的草书是有规格的,不认识是一回事,潦草是另一回事。
草书是书体一种,是最难的。她不同于潦草字,故不能乱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草诀歌开头一句就是“草圣最为难”。举例说明:如写三点水,不可写成竖勾,那就变成言字旁了。所谓:“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草字是旧时文人雅士之间书写交流的一种形式,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它不是应用于社会普遍的书写方法。现在人们文化普及,应以普通为主,不提倡草书,提倡规正让人认识的书写学,这是书法的正道!(书吗字)
草书不规格,神仙不认得——确实如此。
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小篆成为秦官方文字,为秦楷。期间,蒙恬造笔(实为改良毛笔),使得毛笔具备了提按顿挫的功能,于是,秦小篆在民间出现了草率的书写,经过整理而演化成隶书。故有隶为篆之速也。
隶书成为汉代官方文字(即汉楷)之后,在民间草率书写的基础上,演化成草书(即古草或章草)。草书将文字简化了,只保留了文字的核心元素,基本成为一种文字符号。很多相似的符号只有微小的区别。例如在草决百韵歌中有一句“长短分知去”,知和去两个字在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的书写尚差异特别大,但是在草书中却极为相似。又如“卿”和“乡”两个字,在草书只是有点和无点的差异。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故草书的写法必须非常的规范,书写时的细微差异,就会相去甚远,表达的意思可能会大相径庭,甚至让读者(有时候连书写者自己都不认得了)根本就认不出来,这就闹笑话了。
所以,在草书的创作前,一定要明确所要书写的文字的草书的规范性,千万不能兴之所至,信马由缰,否则,大家只能目瞪口呆了。
草书是由隶书演變過來的,無論章草還是狂草,表面看是筆划隨意為之,但書法愛好者都明白,想寫好草書便要宗其法度,我始終認為草书的筆順才是正確的,而且草書行筆看似隨意實則嚴謹,很多筆法在瞬間完成轉換;表現上也是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很多笔划雷同,稍***化皆成二字(草訣裡面說的很清楚);草字不規格,神仙認不得;若要寫的好,苦功少不了!
真草隶篆字体的演变顺序是什么?我想学书法字帖,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
很高兴回答您真草隶篆字体的演变顺序是怎么样的?学书法入手字体和法帖选择好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我就简单回答一下书体的演变过程,分享一下我学习书法的一点感悟……
书体的演变过程
1898年古董商人、金石学家发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因为上面有刻画的字符感觉很奇怪。前去“龙骨”的产地安阳小屯村进一步调查,结果发掘出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牛骨和龟甲。经研究发现所刻文字有系统的中国最早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之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所铸造的铭文叫做钟鼎文,跟石鼓文一起都叫做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命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合统一其它国家的文字,形成了一种通用的标准字体叫小篆。随着实用的需要把小篆化圆为方、化繁就简就形成了隶书,更简的叫章草(后又演化出小草、大草、今草、狂草)。隶书和章草几乎是同时产生的。然后隶书又演化出魏碑、行书一直到唐楷,中国书体的演变已经基本定型。
书体的选择
有人主张学习书法根据书体产生的顺序来选择从篆书入手,因为篆书属古文字,不专门学习很难识读,所以很多人选择从其它书体入手。我的观点是除了草书,选择哪个书体入手学习都可以,关键是看自己的喜好,喜欢哪个书体就开始学哪个书体。
无论选择哪个书体学习最重要的是坚持,练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绩的,坚持笔耕不辍修身养性,快乐练字快乐生活才是硬道理。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一点帮助。(文中图片是我临摹肥致碑日课),欢迎道友多多指教,多多关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字的小篆字体和意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字的小篆字体和意思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