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临摹下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临摹下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临柳体,接下来想练行书,临哪家行书帖较好呢?
行书的话我建议你从行楷开始这是一个过度阶段,赵孟頫的字帖就是个很好的范本,字体规范,漂亮!
练完了赵孟頫的行楷之后,你可以练一练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公认的天子第一行书,
唐伯虎,米芾的行书也很漂亮!古代的书法大家很多,看你的个人审美了!你喜欢哪个就去练哪个就行,只要对路,练着顺手就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我的目标是楷书和行书。不写草书的原因是不喝酒,没有意境。具体规划是柳公权,赵孟頫,柳公权,王羲之。
柳公权学楷法,赵孟頫学行法,柳公权学楷意,要达到写楷书要有行意。
第二阶段,王羲之,写行书讲究楷法。
我一直主张,初学者千万不要先学欧楷、柳楷,因为,这两种楷书字体,没有兼容性,写得多么漂亮,最终写不了行书,而且向其它字体过渡极其困难,无法贯通。
这个实例充分说明,自学者最容易犯的失误就是不考虑日后学什么字体,只顾眼前,比如,就喜欢欧楷、柳楷,怎么看都顺眼,而对别的字帖一点儿不感兴趣。殊不知,学习书法第一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适合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将走什么路子的大问题……
恕我直言,在柳体基础上想练行书,恐怕不行了。因为,柳体的笔法、字法特性所致,笔性手感与行书不吻合,无论是练二王,或练另外哪一家的行书字体,都比较难。
因此,我建议你,暂时先放置柳楷,重新学起,并且规划好路线。例如:
一个是,学王羲之的楷书~行书。
另一个是,学赵孟頫的楷书~行书。
再一个是,学文征明的楷书~行书。
特别提醒一下,不管练哪位书家的楷书~行书,有两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其一,必须按正规的训练套路进行,如图:
其二,楷书必须练小楷,行书必须练中楷。千万不要练大楷! 所谓大楷不是纯粹的传统书法,是当代人伪造的一种现代字体……
在接下来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有三个要点有必要强调一下:
一句话,学习行书必须要从晋人入手,学习晋人历代公论要师法“二王”,师法“二王”最佳门径是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
东晋行书达到了理事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
为什么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呢?
书法在东晋时期实现了第一次文人化过程,任何实物一旦文人化了,就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从思想上说,人们普遍***和反对汉代以来独尊儒术而形成的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追求个人生命的体验,即所谓“越明教而任自然”。社会时尚由重道德功名和学问而转向了重个人才情气质、风貌和精神追求。
从行为来说,由于常年的社会***,上层的互相残杀,使士大夫阶层为求自保,开始躲避政治,厌倦政事。转向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内容的清淡。
从思想语言的载体——文字书写来说,从汉代严整方正,以直线为主的隶书,转向了自由流畅,以曲线为主的行书,草书。而且可以看出这一转换正与玄学相一致,即行草书的自由奔放和洒脱离隶书一比一画的真实越来越远,离心灵越来越近,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个人认为临写圣教序也可以!其实不论从哪个朝代哪位书家开始应该都不算错!因为圣教序是行书典范!但只可临写单字!因为是集字,所以没有什么章法可言!主要是临写行书用笔和结构!行书讲究变化,多临写一些有特点的字!如非要通行或通篇可以临写心经部分!
接下来可以临写王羲之手札!着重临写章法!比如二谢,孔侍中,丧乱得示等,
我临的二谢帖
当然可以接着临写其他书家的!因为所有行书都源自魏晋,哪条路都不算跑偏!我最近写王铎!下图为临作
练行书用硬笔临毛笔行书字帖可以吗,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硬笔的出现,不过是百十来年的事,可供取法的作品并不多,故千百年来毛笔的经典法帖,也是硬笔书法学习不二的选择。
用毛笔法帖练习硬笔书法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明白硬笔与毛笔的不同,硬笔笔头尖锐坚硬弹性小,不能表现毛笔的粗细、浓淡、枯湿等变化,但硬笔线条匀称,遒劲挺拔,所以不要奢求去表现毛笔的效果。
二是在临习时,可将毛笔字帖缩小复印,这样临习更方便。同时在临习时不必过于强调笔法,而应将重点放在结构上。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邀请!练行书用硬笔临毛笔行书字帖可以吗?首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并且,重点不在于可以不可以,而是怎样用硬笔临出毛笔字帖的形态和神韵。
书之妙道,神***为上。行书的自由洒脱,更容易体现字的神***。要用硬笔来临习行书字帖应至少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硬笔工具的选择很重要。硬笔是相对于软笔毛笔而言的,主要有钢笔,铅笔,圆珠笔,中性笔,粉笔,等等。根据个人的喜好,和书写工具的特点,选择称手的硬笔是硬笔书法的开端。据目前的硬笔书法圈来看,中性笔和钢笔占据了大半江山。笔者更偏好钢笔。
第二,选好笔后,充分熟悉所选硬笔工具的书写线条特征,是成功跨贴临习行书字帖的关键。每种书写工具都有自己的优势,各人应视情况扬长避短。钢笔在体现行书的柔媚方面,略微不及中性笔来得畅快。这里所用的中性笔,一般为0.7以上,才能更好体现线条的粗细变化。
第三,写好硬笔行书,得有一定的硬笔楷书的基础。起码的点,横,竖,撇,捺等的基本笔画形态需要正确掌握。因为一般都认为行书是楷书的速写。
第四,综合运用硬笔的书写技巧,追求毛笔行书字帖的形神兼具。这也是所有注意事项中的重难点。分三个层次,一,认真读贴,保持硬笔写出的字形的基本准确,二,充分体现笔画线条的粗细变化,三,追求和保持原贴所体现的神***。
书法不易,要想得到较好的硬笔临贴效果,还是值得每个硬笔书法爱好者去认真地花点心思的。
交流书法技艺,切磋翰墨之功!我是藏海君,谢谢你的关注支持!
个人认为,用硬笔练习毛笔行书,当然可以的。硬笔写毛笔行书,方便,简练,气骨,流畅滑利。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有二点需加以注意
一是毛笔笔法稍粗,硬笔笔法稍细,多注意间距,字里行间的格式。二是要熟练掌握每一笔画的来龙去脉,收放角度,还应多关注留白与走向。以上希望有所帮助。
赵孟頫行书集字《龟虽寿》,感觉如何?
赵孟頫虽为楷书四大家之一,但其行书清秀俊朗,几无人所及者。其集字书法作品《龟虽寿》完美的展现了他书法特点,既有二王特点,又集百家所长,广受书法人的喜爱和临摹。但我个人觉得《亀虽寿》也有好中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不够,整体看,整幅作品缺少流动性、灵动性。
赵孟頫的字不像王羲之,王羲之的字,每个都有自己的灵魂却又贯穿全文,集字效果不好。这也是赵无法比拟王书圣的地方,虽然赵孟頫无法像王羲之的字一样,但每个字都可单独存在,用来集字效果不错,值得一看,远胜当今***一流。
感谢邀请:
我国书法历史上有很多集字作品,这为我们留下了另一种宝贵的书法遗产。它使一些遗失的书法原作的书体和书风得以保留,这是那些默默无闻的书法爱好者做的一个功德无量的事。
这帖《龟虽寿》集字我感到还是很不错的,从字体的选择上,是赵体中期的风格了,在字的笔画上已经显出了成熟期的老道沉稳,有一种洗尽铅华始见真的韵味。这种风格已经看到书者没有特意去经营的功利心理,没有了刻意要去展示笔法上的技巧和摇曳生姿妍丽之态。已经没有表达上的大起大落的情绪,只是那种平淡疏朗的散漫而又自然而然的平和。
历史上,集字的精典法帖《圣教序》之所以著名,就是在众多的王羲之作品中选字集成的。而且集字者怀仁精心操作,多年乃成,成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欣赏书法和练习书法的范本。集字的有利方面是可以选书家最优字体,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字间和行间的关系及空间位置,从而让作品的意韵表达的更充分。集字对集字者也是一个深入研究名家书法和自身提高的过程,容易掌握书家技法的精髓和书法风格。但由于对书法的理解和手感上的不同,集字过程中,字间和行间的连贯性和气韵的流畅方面难免存在不足。在全篇的章法的完整上,还是要注意整体性的要求。这幅集字总体上还是表现了赵体的“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韵味上也能够趋向飘逸超然之态。
再从曹操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作成于作者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迟暮之年。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这首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应该是这首诗的华彩部分,也最能体现全诗的主题。所以,在书法的表现上,应该在这几个字上在整体作品中突出出来。
我感到,这帖集字如果用赵体晚期已经形成了其书风的字体会更能表达这首诗的内容。因为赵体晚年的风格,已经到了人书俱老的境地。赵孟頫50岁以后,书风有了明显的变化,风格变得苍劲与练达,已经多数转向了李北海的面目了。这与书家的阅历、心境、年龄等多方面都有关系。就如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虽然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但做事也不会那么的急功近利了,知道了有些事不能做,有些事即使做了也不一定能成功,有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明智认识。到了这个年龄,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已经处事超然,看淡了荣辱富贵了。象赵孟頫的《杭州福神观记》,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品。些时的书法更加炉火纯青,用笔去掉了修饰和妍秀,起笔更加直接沉稳,筋骨毕现,老辣雄浑,刚健深厚。这样的字体配上曹操《龟虽寿》的豪迈,苍劲,老当益壮的诗文,欣赏起来,会更有韵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临摹下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临摹下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