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臨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臨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临柳体,接下来想练行书,临哪家行书帖较好呢?
1.大家好,我是兰亭书法日讲。非常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值得称赞的是这位朋友的学书步骤是很正确的!
2.对于喜欢书法的朋友,我们一再强调要从楷书入门,楷书打好基础以后再学习行草书,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学好书法。
首先,这位朋友的楷书学的是柳公权。柳体是非常好的楷书,非常能锻炼笔力。柳体的特点是用笔以藏锋为主,兼用露锋,和颜真卿的用笔属于一个系统。
所以我建议这位朋友,如果学习行书的话可以学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背。
3.当然呢,如果喜欢二王系统的行草书也可以,不过笔法要变,行笔应以露锋为主。主要是个人喜欢,学习才有兴趣。
4.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感觉有用的朋友帮忙点赞转发,如有异议请下方留言!记得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我的目标是楷书和行书。不写草书的原因是不喝酒,没有意境。具体规划是柳公权,赵孟頫,柳公权,王羲之。
柳公权学楷法,赵孟頫学行法,柳公权学楷意,要达到写楷书要有行意。
第二阶段,王羲之,写行书讲究楷法。
一句话,学习行书必须要从晋人入手,学习晋人历代公论要师法“二王”,师法“二王”最佳门径是临习王羲之的《圣教序》。
东晋行书达到了理事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
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能学到中等水平。所以要学最上乘的,就必须从晋人入手。如果“取法乎中”,就“仅得其下”了。
为什么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呢?
书法在东晋时期实现了第一次文人化过程,任何实物一旦文人化了,就上升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从思想上说,人们普遍***和反对汉代以来独尊儒术而形成的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追求个人生命的体验,即所谓“越明教而任自然”。社会时尚由重道德功名和学问而转向了重个人才情气质、风貌和精神追求。
从行为来说,由于常年的社会***,上层的互相残杀,使士大夫阶层为求自保,开始躲避政治,厌倦政事。转向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内容的清淡。
从思想语言的载体——文字书写来说,从汉代严整方正,以直线为主的隶书,转向了自由流畅,以曲线为主的行书,草书。而且可以看出这一转换正与玄学相一致,即行草书的自由奔放和洒脱离隶书一比一画的真实越来越远,离心灵越来越近,从而成为一种时尚。
我一直主张,初学者千万不要先学欧楷、柳楷,因为,这两种楷书字体,没有兼容性,写得多么漂亮,最终写不了行书,而且向其它字体过渡极其困难,无法贯通。
这个实例充分说明,自学者最容易犯的失误就是不考虑日后学什么字体,只顾眼前,比如,就喜欢欧楷、柳楷,怎么看都顺眼,而对别的字帖一点儿不感兴趣。殊不知,学习书法第一步选择什么样的范本适合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将走什么路子的大问题……
恕我直言,在柳体基础上想练行书,恐怕不行了。因为,柳体的笔法、字法特性所致,笔性手感与行书不吻合,无论是练二王,或练另外哪一家的行书字体,都比较难。
因此,我建议你,暂时先放置柳楷,重新学起,并且规划好路线。例如:
一个是,学王羲之的楷书~行书。
另一个是,学赵孟頫的楷书~行书。
再一个是,学文征明的楷书~行书。
特别提醒一下,不管练哪位书家的楷书~行书,有两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其一,必须按正规的训练套路进行,如图:
其二,楷书必须练小楷,行书必须练中楷。千万不要练大楷! 所谓大楷不是纯粹的传统书法,是当代人伪造的一种现代字体……
在接下来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有三个要点有必要强调一下:
建议你学习蔡京的行书。
蔡京的人品虽然为人类所不齿,但是他的书法还是可圈可点的。我们不能因为人而废他的书法。
为什么这样建议你呢?因为蔡京的书法的确是别具一格,而且他是学柳体书法的大家。
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经说过,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米芾和蔡京谈话说,自唐柳公权之后,称得上书法家的也就是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回答说,是我。
这次谈话虽然有溜须拍马的嫌疑,但是蔡京的书法绝非等闲。
,他的行书学习的二王,但是柳体劲健矫捷的风格,影响了他的一生。
总之,他的书法姿媚豪放,痛快沉着,别具风格。
自学书法有几年了,颜勤礼写了三年,后来练了《灵飞经》,《胆巴碑》,《圣教序》,如何出贴?
你已经出帖了,三副字的落款就已表明了你现在行书的真实水平,平时搞创作呢,遇到临过的字,或多或少都会有背临的意图,这就是无法脱帖的表现。而落款时不经意的表现就是你的书写水平,不经意的地方才见本质,有若【兰亭序】,【祭侄文稿】,作者的手稿就是真是的水平。
如果你只是被动地临帖,而换临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帖,你是不是想,长久多临不同的帖就会写自己的字了?不见得。如果没有形成自己字的办法,而陷入很复杂的帖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写一辈子都不行。摹帖是学法度、学艺、掌握精髓道法,学练自己的字。否则,你真能练得同帖一样,而写不出自己特点的字,只能印刷古人的字,有什么意思?要注重悟出字帖的道理,用他的钥匙开启自己的门,而不是总处于摹.仿状态。摹那么多帖以何为主?要有学创精神,还要多读多看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要手低眼高,不可手低眼也低!
说实在的,楷书真的不像勤礼 ,没有勤礼的老辣和古拙,甚至笔画起落都不像,这个毛病和我一样,只按着头写,却没有认真读贴。
建议按住一种字体认真读写,楷写颜,行也写颜才好。
写字基本功还是不错的,认真写会有收获,修身养性足矣,先不要急着出贴了。
只是学习的态度,让书家见笑。看了题主的作品,功力深厚,已有扎实的楷书功夫。所谓“出帖”就是经过长期的临帖后我们应该基本掌握所学碑帖的笔法,也能够临写范字的大概风貌。即是我们把古碑帖临摹得惟妙惟肖,也只是临帖而已,不是创作。习字、临帖只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要创作就要涉及到“出帖",若不“出帖”,进去了出不来,被古人束缚住,既没有自己的个性,也超越不了古人,于是便成了古人的书奴。
“出帖”是求新求变的创新阶段,是在习书者掌握了几种碑帖的基础上,从古人的碑帖中走出来,找出能形成自己个性的书法作品,悟出新的元素,美的艺术风格。
关于“出帖”,清代姚孟起说得最为帖切:“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无我”说得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后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个性并有创造,逐步走向自己的创作新境界而不失法度,这就是所谓的“出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臨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臨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