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褚遂良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褚遂良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褚遂良圣教序是什么字体?
《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楷书,共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山人学习褚遂良的大雁塔圣教序,也有几年了,诚以为,褚圣教者,唐之广大教化主。上承隋陈,下启盛唐。笔法变化有度。结体飘逸飞动。是带有行书笔意的楷书。是有别于尚法后的唐楷,吾认为是入门学习的重要法帖。
智永和褚遂良写的算是楷书吗?
当然算楷书了!而褚遂良更位列“初唐四杰”之一,年岁轻轻便与欧、虞齐名,楷书自成一派,号称“褚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时间上讲,智永早于褚遂良,活动于陈、隋期间。有真迹《真草千字文》传世,为存世最早的《千文》墨迹。
自楷书出现于魏末晋初以来,至隋代虽国祚二十九年,但在书法上却熔南北为一炉,开唐楷之先声,隋代书家中,智永便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人物。后世评其书“气韵生动,优入神品,为天下第一法书”。何绍基分析得更为具体:“《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不足以喻之,二王楷书,俱带八分体势,此视之觉渐远于古”。说的是王羲之的楷书去古未远,还带有古质隶意,而智永楷书则更接近今妍。
智永楷书下笔露锋随意,结体顾盼生姿,因有不少牵丝映带之处,所以让人觉得更接近于行楷而不是纯正的楷书,这是今人因唐楷而产生的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觉。书体是先隶草后隶楷、行书并行的发展轨迹,唐以前学习书法大概是先行后楷的(赵孟頫也是如此),只要是笔画清晰,结体规范,章法整齐的书法都统称为“真书”,意思是辨识度高的字体。智永《千文》符合这一标准,因而是楷书无疑。
褚遂良楷书则更不用说了,是真正定型了的楷书法则。他的楷书分三个阶段:前期隶意明显,宽博空灵;中期灵动流畅,温婉闲雅;后期银勾铁划,以行入楷,如古藤错盘,春蚕吐丝,最使人迷惑,也是最有行书意味的“铭石之书”。
学习书法最忌“定式思维”,我们所说的“法”,表现应在微观之处,而宏观则更要注重自然与体势。书无定法,而法无处不在,这是学习与审美书法要注意的。。。
【临池管窥】谢谢浏览!
智永和褚遂良寫的算是楷書嗎?
我認為回答好這一問題,得從兩方面入手。第一,首先弄清楚什麼是楷書。第二,了解智永和褚遂良兩位書法家有那一些書法作品。然後拿第一作為尺度去量一量第二,就知道了。
那麼,什麼叫楷書?楷書,也叫真書、正書、正楷,亦稱今隸,也就是說,它是從古代的隸書演變而來的,據說,東漢漢章帝時,王次仲去除了隸書筆法尾部的挑法及蠶頭燕尾的筆法,然後字型也由扁轉方,創造出來的新書體。相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新書體筆划簡爽,正如楷樹之枝幹也。故稱為楷書。簡而言之,楷書就是按照永字八法,一撇一捺,工工整整寫出來的方塊字。
接下來我們先說說智永,他本姓王,名法極,法名智永,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南朝人,據說永字八法是他創立的。智永師父留下來的傳世作品,就是巜真草千字文》,現在傳世有墨迹、刻本兩種,墨迹本為日本所藏,紙本,冊裝,每行十字,共計二百零二行。故宮博物院藏拓本。《真草千字文》是以真書(楷書)和草書兩種書體來寫的千字文,啟功先生十分推崇智永《真草千字文》,先生認為:「非獨智永面目于斯可睹,即以研求六朝隋唐書藝遞嬗之跡,眼目不受棗石遮障者,今此又將奚求乎?」所以很多學者主張從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楷。
說完智永大師,再來說說褚遂良,他是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和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褚遂良傳世的書作很多,真草行書都有,《唐人書評》稱禇書:「字裡生金,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其中楷書有巜雁塔聖教序》丶巜伊闋佛龕記》、巜孟法師碑》等,後人最推崇巜雁塔聖教序》,唐張懷瑾評此書云:「美如嬋娟似不輕於羅綺,鉛華綽約甚有餘態。」
綜上所述,可見智永和褚遂良寫的并非都是楷書,亦包含其它書體,但其中的楷書作品,都是後人可學的楷書典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褚遂良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褚遂良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