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行书风格特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行书风格特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书法体兼五体,行书为什么赢得有些人最喜爱书体?
天下第一行书是某个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比如奉为第一行书是不是具有普遍性或是公认度,多数还是人们在朦朦胧胧中被公认了。什么叫第一?有统一标准么?恐怕没有,评判也许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吧。在这里我不认为第一代表的是名次,而是公众的认可度,其实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界定是很难的。甚至是不靠谱的。瞎说一通啊。
中国书法主要分真、草、隶、篆、行五体,篆字出现的时间最早,春秋、战国、秦以使用篆书为主,秦汉时期是隶书的只要使用时期,草书这个时期也出现了,楷书行书起源也较早,但是作为普遍使用的书体,主要在曹魏之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士族将书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第一次在书法的审美上形成了自我认识,也就是后人说的晋人尚韵书风。晋代书法流传很多,但多为摹本和刻本,王珣《伯远帖》是仅存的晋人真迹之一,从帖中可见当时人们的书法风貌。
自晋代以后书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艺术,而行书则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魅力的书体,没有之一。行书的地位之所以高于其他书体,一是表现力比较丰富,技法变化多端;二是行书比楷书灵活,比草书好认;三是经典作品多,***名家多。
东晋以后,唐虽重楷书,但行书大家也很多,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宋四家苏、黄、米、蔡皆为行书大家,并在前人基础上形成尚意书风。其中米芾对于后世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除二王外最被世人喜爱的行书大家。
行书是各体中最得人喜爱的一种书体!它既实用,又美观。写起来便捷,看起来自然、活泼乃至潇洒,还容易辨认,既能记事又能抒情,行书有不激不厉的流动美,犹如音乐中如歌的行板!最有紧的是行书是楷书和草书最原始的基本功!行书在楷书和草书前!先有行书才有楷书!虽然近代众多学者看法不一。通过考古和我们书法文字书写时都是行书!你我手写都是用行书的!考古证明认为行书产生于楷书的同时或略早于楷书!行书的成文书家刘德昇最早推广行书。古隶时期的行书有浓厚的隶味行书!晋世以来,工书者多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自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后行书更加广传,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韵高千古!大家以《兰亭序》为顶礼膜拜的杰作!成就了一代一代书家!更是历代书法爱好者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
谢谢邀请,书体分为篆隶楷行草五体。篆书隶书楷书,在当时都是官方书体,只是书写速度慢。行书与楷书笔法相近,也可以说是楷书快写,是大众喜欢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喜欢行书大致有四方面原因。其一是,行书的实用性强,官方民方都使用,而且适合各种场合;其二是,书写速度快,便于记录;其三是,通俗性、随意性强,大家都使用,技法与楷书相通,行法基本差不多,多出自二王笔法;其四是,观赏性强,比隶篆楷书整篇文章显得更有灵动性和飘逸感,在加上书者的书法技巧,有美不胜收的效果。
草书,因其去繁就简,书写速度更快,也有很多人喜欢。但没有行书普及广泛,是因其草法的独立性,局限于懂草书的人使用和观赏。
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
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对于学书法的朋友一定要弄明白。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这与行书的属性、节奏、韵律、章法、意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说如下:
中国书法,楷书、篆书、隶书一类,以静为美;草书以动为美;而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宜动静结合,从而使静止在纸上的字体,产生神***飞扬、生机勃勃的韵律之美。
整齐匀称,严谨统一,如一队队有纪律的行伍,这样的布局适合楷书一类。而行书、草书不同于楷书,切忌布如算子,字字大小一样的行书是一种刻意安排的结果,反而显得很做作、别扭。这一点在苏轼的文人书法中体现最为突出。
一幅作品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徐疾,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组合成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行书大小疏密,错落其间,如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例如《兰亭集序》,首尾相应,笔意顾盼,偃仰起伏,似奇反正,血脉相连,行书布局非常优美。
以上所说,既是前人经验总结,也是个人学书心得体会,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也欢迎大家探讨交流。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深邃的内涵。行书字体的大小就是书法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字的大小错落有致,上下呼应,笔法如行云流水,能给予赏阅者如痴如醉的视觉美感,慰藉心灵,赋予***。非常感谢行书作者的辛勤劳动!悦学乐书不愧人生幸事!谢邀答。
这个问题是观书者的感觉。赵孟頫的字就不是错落有致,一样好看。潘龄皋的字就是这样大小错落。这与书家本人的习性有关。你喜欢谁,说明你的性格接近谁。把握他人的特点,更好上手。山林(李国生)先生,就用错落有致之法写颜体,出新意。
一个最直接的比喻,行书如人行走,如果给你那么多束缚,你能走的好吗?行书的错落有致,就如人自由行走一样,不是每一步距离都一样,更不是一个姿势端正不动的去走路。行书是有很强的韵律感的。这个韵律感就是由行书的书写速度来决定的,行书书写明显快于楷书,速度加快后,每一个字的安排就不能像楷书那样刻意去安排大小空间了。因为没有时间去考虑安排,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这类书风。也就是大小错落有致,姿态万千感很强。
另外行书字体也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因为有了行书的韵律感,才启发后人在书法创作上的灵感激发。包括对笔法的创新和应用。行书大家首推王羲之,其次恐怕也就属米芾对行书创新最有见地了。
他的行书真正做到了活灵活现的大小错落有致,让作品整体生机焕发,百看不厌。而且米芾的行书深得王羲之笔法精髓,在其基础上,领悟到了八面出锋的概念。这个概念是米芾所创,但是其实这种出锋感在兰亭序中是若有若无的体现过的,只是王羲之那个时代的书法精神并不强调这个功能。毕竟那个时代以记录为主,而宋代书法已经开始慢慢的过度到了艺术范畴。米芾就将这种八面出锋感的概念提出并笔法艺术化。这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行书风格特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行书风格特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