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固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固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好的书画作品,应该怎样盖章?
谢谢邀请,印章作为我们传统书画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经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了,而且是中国独有。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浓缩艺术,印章的盖印代表着一幅作品的完成。在古代文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雅号,自己的名,斋号(有时会有许多个)等盖于画面之上,不仅仅是身份的表明象征。也是整幅画面的一部分。所以在一幅画面中好的印章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会让人感觉很舒服,画面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并且能展示出使用者的文化修养。
先以齐白石老人的画作为例,这是比较简单的构图,盖于题字之下,一般在画面偏下或者偏左的地方,简洁明了,趣味盎然。适合小品,小写意等小幅画作。
这幅工笔画,印章都盖在画面上方的空白之处,而且疏密合理,不会挤在一处显得拥挤,也不会太过分散而显得稀疏。丰富了整个画面的构图,十分雅致。我们在处理较多的印时,一定注意构图,不能抢了画面,要在留白之处,不能干扰画面。
再如这幅作品,题字画面皆有印章。这种印章较多的是经过多人之手,文人喜爱,加之于自己的章印,这也是一种珍贵的历史资料,见证着一幅画的历史变迁。绢本设色,长轴画面空旷之处甚多,盖章也不能随随便便不能像咱乾隆大爷一样,盖了一堆“牛皮癣”,也要注意构图,疏密结合,使得整幅画面非常有意境感,充斥着古代文人画师的品味修养。
下面看一下咱乾隆大爷的反面教材
看来乾隆爷真的是很喜欢盖章,有多少盖多少,再好的作品这样搞,价值也没了。
大小适宜 。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应与题款字相等为宜,小一点亦可,不能大于题款字,大则不雅。如若款字细小,纸地逼仄,可用小联珠印,自显周到。一幅作品钤用大小不一的两枚印章时,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稳,避免头重脚轻之弊。倘属几人合作,几人印章大小亦应相当。
数量宜少。钤印数目,古喜单数。有钤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盖取奇数,其扶阳抑阴之意乎。”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易杂乱,甚至喧宾夺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数印,需择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位置恰当。钤印,要慎视位置。一幅作品,总有虚实、疏密之处。密处不够紧凑,可用印章补之;疏处如觉空荡,可借印章充实,宛如挪动小小的“秤砣”,使画面均衡熨贴。款尾姓名、字号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题款下留有空白,则钤在署款之下;若无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适当间隔,既忌拥挤,亦防松散。
轻重权衡。就印色彩而言,朱文印份量较轻,白文印份量较重。墨色淡雅之作,宜钤朱文印,保持两者和谐一致;墨色浓重之作,宜钤白文印,使红彤彤的朱色与乌黑的墨色产生强烈对比,相映成趣。若一幅作品钤用数印,印色应有主次,即多朱配少白,多白配少朱,使之既有变化,又协调一致。
章不宜多。多了就喧宾夺主。毕竟书法主体是字。一般盖三个章合适,一个引首章,放在主体内容的第一个和笫二个字之间。一个是名章,放在结尾处的书写时间姓名之后,一个是闲章,也叫号章,放在名章后。如名章后面没有空地,只盖名章也可以。
本人对此类问题不甚了解,但大胆发表一下言论。一幅好的书画,笔法或精奇,布局合理,用笔或放纵,水墨淋漓,着墨或清幽,古拙淡雅,通过画家巧妙的安排,一个留白,一处空缺,添加一个小巧而应景的印章能增色不少,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韵味十足。下面附古代书画几幅,共同鉴赏学习!
传统绘画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款题结合通过书法以各种形式入画面,配合嵌蓋印章,使其在章法布局,与画面互相权衡配合,增强画面形式美,成为″经营位置"不可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款题中的用印是一重要环节,印章在古代是以"信物"的身份出现,如现代契约上簽字的作用,宋元以后逐渐用于绘画,与款题配合,成为画面一组成部分,印文内容可与画面物象款题内容互相表里,印文篆刻艺术与款题书法互相配合,互相映发,印泥鲜红色彩与画面纸白墨黑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色调响亮和谐,蓋章部位与画面物象互相权衡,促使章法统一,而蓋章仍具信物作用,以示负责。
印章用于绘画,分名印.闲章两类,"名印"印文刻作者姓名.表字.别号等,"闲章"有籍贯.诗文.警句.典故.记事.肖形等,用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好,从艺心得,治学态度等,闲章分引首(题首)和押角(压脚),引首蓋题跋文字之首,即第一行前方第二字处,多为長方形.橢园形.葫芦形.不规则形的小印,印文1一5字,一般二.三字,多为状物.明志的隽语,如万紫千红,画中有我,花奴等,押角主要蓋画面边角上,一般画下方左.右角,兼有防止装裱时裁损画面的作用,多正方形.長方形等比名印为大的大印,内容多为画家表态.明志.记趣.志感等警句,如学到老.浪迹云山.道法自然等,还有结合画面内容的专章,如画竹用"平安",画魚用"跃如",画花用"含笑",画鸟用"解歌"等,使印画情景交融。刻印有白文(阴文).朱文(阳文)之分,二者配套使用,刻法上,有姓名合印,有姓名分印,一般姓名与表字一朱一白,有利色彩配合,"名印"盖于作者署名之下,蓋印不能靠题字太近,上下二印也要保留一定距离,但须在一垂直线上,"押角"除蓋画面边角外,还可在画面左右中部灵活使用,以满足构图均衡需要,印文字体以大.小篆为主,间用隶书,草书不入印,楷书只作生活用印,不能用于书画,印文篆刻刀法不同,有苍劲古老,有清婉秀丽,盖用时须视画风选用,笔墨毫放的大写意,以蓋苍老印章为宜,笔墨细腻的工笔画,以秀雅的印章为宜。本文内容参考了孔端甫教授书籍,为便于直观了解,选拍了孔教授绘的二幅图,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竖钩在书法中是最难写好的笔画,跪笔弹锋正确吗?
恕我直言,用“跪笔弹锋”法解读欧楷竖钩,是不科学、不合理的,也是背离传统,篡改原作技法精要的行为,不属于创新。无论是学术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难以置信。
据我所知,跪笔弹锋,源于魏碑,是一种调锋转势的技术处理方法。如《元略墓志》里面的钩法,相当于反向写点。如图:
跪笔弹锋这个动作,在欧楷里面是没有的。以《九成宫》为例,多数竖钩,近似一个等腰三角形,尖部朝左。如图:
试想,原帖是中楷,字体2~3厘米,竖画宽度两三毫米,像火柴似的。欧阳询写竖钩的时候,能这么麻烦吗?
我觉得,正确的写法是这样的,如图:
显然,用侧锋法,很轻松的一次完成。而用中锋法去写,肯定费劲。如图:
说竖钩最难写好的笔画?简直滑稽,自古以来闻所未闻。
田氏兄弟自己制造困难,然后解决困难,发明了所谓的什么“跪笔弹锋”。把诸多初学者带入泥潭。
其实只要用活手腕,竖钩并不难写。和“竖弯钩、戈钩、卧钩”这些笔画的难度大致相仿,甚至还稍简单点。
恕我直言,个人从来没有认同过此说法和写法,这只是某些书家臆造出来的。
竖勾按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写法,而笔法从书法层面来说并非所谓跪笔弹锋的描字,而应还原古人书为言载体的自然运笔状态,比如行书里的竖勾有宋米元章的爪竖勾(可以增加意趣和整个字的平衡)、米元章的左凸弧竖再加西北方向直起提勾的竖勾、直竖加直勾、右凸弧竖加西北向顺势弧提、楷体、行书、草书不尽相同,应灵活变化。
书法之美应在气、血、韵、骨、肉、章法变化方面、在疏密及粗细对比、枯浓对比、连断、映带呼应关系、欹正取势、大小变化搭配、行气章法、方折刚性表达与婉转提按灵动表达搭配等方面的合适表达,结合书者心境、情感、思绪以及内容词意语境而应景表达,而非固一模式的所谓如跪笔弹锋写法。
跪锋弹笔,故弄玄虚。田英章把学生领入了学书法的断头路,凡学田字的,高校不收,美院不要,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自从学了田字,也就与书法无缘了。有的学田字几年,本来想考书法特长生,结果高校根本就不收学田字的。不管你说田字好多很,总得解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问题吧。
“跪笔弹锋”是一家之辞,你想要既快又好的写好竖钩笔画,不如用“捻管”。
捻管即捻管法,土话叫搓笔管。
书法有语:笔正则锋藏。但对于米颠之类的“八面出锋”来说,捻管则是首选,需熟练掌握其技巧。
隶书和魏碑用到捻管的技巧最多,两指或三指握笔使用起来最自如。对于书写行书的竖钩或斜钩笔画最方便和容易掌握。小楷因为字体小可以不用,正笔藏锋就可。
隶书魏碑要写出碑法的“截法”境界,不用捻管效果差强人意。学贴和学碑的区别又在这里了。
行书草书笔画纵横恣肆,中锋侧锋都由自己笔意拿捏,藏锋出锋露锋也全在自己安排。笔法熟稔了,意到神到,写出来的书法变化万千,师古又不泥古。
捻管也只是书法用笔的笔法之中的一个技巧。任何笔法,熟了自能生巧,都需要下笨功夫,想走捷径从来是行不通的。
“跪笔弹锋”的说法不能说正确不正确,争论这些类似的话题也毫无意义,不管多么光鲜的事物,只要不遵守自然规律,时间久了,总会埋没在历史的泥沙之中。
创新和创造不是现在才有的字眼,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们跟现在的人一样,不知道创新和创造了多少惊天地 泣鬼神的***出来,但有多少能流传至今或流传下去呢?
说到底,很多人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他脑中的一厢情愿的YY罢了。自娱自乐却也不会影响人,过于渲染就是聒噪了。
写字按笔顺,书法则是按笔势,如何取势?
笔顺和笔势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汉字是由不同的点画构成的,每一个笔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笔顺有先后,位置有高下、左右,形状有粗细长短,这一切都要服从于笔势。那么什么是笔势呢?
笔势是写字时毛笔的走向、趋势及书法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动态形势。
唐代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书断》中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书法就是让点画根据笔势按照一定的法度组合到一起。
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看这幅字写得怎么样,首先我们能感受到的就是作品的气韵,气韵是否生动、能否表达出书家的思想情绪,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笔势。我们在写字的时候,运笔时的趋向、动势就决定了作品中点画的方圆、藏露、疾涩、枯润、偏侧、大小、粗细等变化。
而这些元素以不同的动态、形势在空间里组合,又是决定了书法作品的险峻、平稳、雄浑、秀丽、古拙、清雅、刚健、婀娜等艺术风格的关键。
笔势的内容包括很广,点画自身的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点画间的呼应顾盼、穿插映带;偏旁部首间的开合向背;字与字之间的启承揖让、参差错落,都与笔势相关。处理的得当的话,就会给人以天然合理的感觉,这就是得势。
周汝昌先生说过:“势就是关系。”这句话可谓是大道至简,我们写字的时候讲究整体,一气呵成,运笔要连贯,有时是在纸上运行,有时又是在空中带过,每一笔都有来有去、有入迹、有出痕,古人曰:“纤微向背,毫发死生”,说的就是这个理。
接下来我们举例子来说明笔势的情况,例如上图中是赵孟頫的《妙严寺记》中的两个字“扬”和,图中红线是运笔在纸面上留下的痕迹,虚线是笔在空中运行的轨迹。通过这些痕迹,我们可以感受到赵孟頫在创作的时候,一气呵成的动势,中间笔势是不停顿的,最后一笔的去向是下一个字的起笔方向。
了解了楷书的笔势之后,我们再看行书的笔势就容易了,上图是王羲之《[_a***_]》中的“茂”字,用笔更是流畅痛快,笔势不停。
谢谢你的提问。写字按笔顺,书法按笔势?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首先,不论写字还是书法,在笔顺和笔势上是没有严格区别都,也就是说,本质上是一样的。
写字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如果都是规规矩矩,工工整整,这就是写字。
但是,写字不是没有笔顺也不是没有笔势。
所以我们要说说,什么是笔顺、笔势。
笔顺就是笔画顺序,是按照上下左右先后用笔的。
如果一个字是左右结构,那么顺序就是先左后右。如果是上下结构,那么笔顺是顺序就是先上后下。
这是基本符合所有字体的一般规律。楷书如此,行书草书亦复如此。写字如此,书法也是如此。
那么笔势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的书法家的着眼点不一样,因此说法也不一样。
我还是从一个字的笔势谈起吧。因为,书法的根本是从一个字开始的,也是从一个字的笔画开始的,所以,我们就要从一个字的一个笔画说起。
关于笔势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人很多都没有弄清楚。把一泻千里般的书写看做是有“气势”。借这个话题,给大家把书法中的笔势科普一下。
两军对壘,最紧张的时刻,是在擂鼓之际。战鼓齐鸣,鼓声震天,势冲霄汉!这叫“造势”。以鼓声激励自己的士气,威慑敌人。势足而发,人人振奋。这叫做“一鼓作气”。当搏杀开始,绷紧的神经化为战斗的动力。经过一轮的搏杀,再次击鼓时,战士的力已消耗完了,所以叫做“二鼓竭”,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就叫做“三鼓而衰”。蓄而不发,叫做“蓄势待发”。不发出去,才能保持强悍的威慑力。发出去的是力不是势。
明白了势,才能知道发力点。我们再举例说明。弓箭拉满,叫做蓄势。当你把弓拉满对准敌人的时候,此时的敌人内心最害怕,不敢轻举妄动。而当你的箭射出去,要么一箭中的,要么射偏。当射偏的时候,敌人受到的威胁立即解除,自己的主动权也随之消失。
笔势就是如此。以蓄为上,不可轻发,发必中的。怎么去蓄势?顿笔、蹲笔,都是蓄势的笔法。发力之前,必须蓄力。在什么地方发力呢?每个人的书写风格并不一致,对发力点的掌控各不相同。随着我们的创作经验的积累,书写节律的掌控,会有自己的认识。蓄势而发的节点自然能找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固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固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