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的确立与发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的确立与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问草书起于何时?是什么因素促使其产生并推动其发展的?
请问草书起于何时?是什么因素促使其产生并推动其发展的?
我是乡村唐老师,也是一位喜欢草书的书法爱好者。很高兴和您一起聊聊关于草书起源和发展的问题。
简单来说,草书始于汉初。因为时代进步,人们对书写趋向于更加快速和便捷的要求,所以说草书的推动发展是中国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而产生的适应快速便捷书写的一种书体。
草书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草隶,逐渐发展成章草。到了汉末,大书法家张芝从脱去章草中保留隶书笔画形迹,笔势牵连,偏旁互借,成为今草,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草书。
到了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放纵开张,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飞扬,这就产生了狂草,亦称为大草。
当然,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省简,偏旁部首***借,并非是一意孤行随心所欲的乱涂乱写。初学草书的朋友可以先学好草书符号,对书写才能得心应手。
以上是我的一孔之见,说错之处请大家指正。
下面我发几个近期涂鸦习作,欢迎老师和朋友们指点。
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年代,凡写的潦草的字都算作为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
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这个问题易混淆。有广义狭义之别。汉初,已形成成熟的隶书。在生活中需应急而就,就几乎同有了汉简,为隶之捷也,广义也称汉简为汉隶之行书。汉简再简代,就有了章草,原始章草己无迹可寻。汉末,张芝将章草标准化,便形成今草(今称“草书”)。
草书起源于汉代,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是为了书写更加快捷、简便而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因为草率的书写方式得名为草书。也可以总结是一定规律将字的点画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借形成的字体。今草的发展,历朝历代都有名家辈出,基本是沿着“二王”一路传承,延续至今日,面貌可谓百花齐放,千姿百态,是非曲直,需待后人评价。
草书为什么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
草书的诞生,说明了书法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真正进入了艺术阶段。
之所以草书产生在汉末而不是战国和西汉,那是因为战国时期还是以碑文为主,最主要是因为战国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之间往往通过盟誓仪式缔结联盟,其文约是一种用朱笔或墨笔写于玉片或石片上的文字,被称为“盟书”,这是为了方便交流,
战国时期,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前,文字自然没办法统一,那简化的草书肯定无法运用,不便于交流;秦汉两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封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知道“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书同文”政策,从此基本结束了六国文字异形的混乱局面,进而确立了秦小篆的独尊地位。文字的演变与适用是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比如,简牍书是汉代墨迹书法的典型代表。简牍书主要分为隶书和草书两种,
到了汉代,隶书在秦代的基础之上,逐渐脱去篆书笔意,波挑伸展,提接顿挫、起笔止笔呈现出明显的“蚕头燕尾”状,从而演变为成熟的隶书,换句话说在西汉时期还是以发展隶书为主,又由于草书的形成在时间上要晚于隶书,西汉初期,为了适应书写快捷的需要,古隶中开始出现偏旁部首简化和连笔的现象。
直到进入东汉,书迹中的草书意味日益浓厚,到汉末才最终形成纯粹的草书。汉代的草书字字分离,字形扁平,且受到成熟隶书影响,有波磔用笔,为与今草相区别所以被称为“章草”;要去这样理解书法作为它的实用性,必定要让文字统一,草书又极其简略,文字的统一,让人容易分辨草书字体的含义;书法作为它的艺术性,草书的美必定要有欣赏价值,艺术也是随着文化在升华的,这期间要经过一段时间。
谢谢三千里马君之邀请!
东汉文学家许慎(现漯河市召陵人)在他的名著《说文解字》中云:“汉兴有草书。”
上图为西汉时期的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西汉)。也就是说,草书在西汉时期就产生了。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如果再往上追溯的话,早在战国和秦朝时期就出现了草书了,那时的篆书草稿(也可以叫“草篆”),不正是草书产生的萌芽吗。
上图为西周时期刻在铜器上的草篆《散氏盘》局部。
那么,为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草书的产生圈定在汉初呢?这是因为战国和秦朝时期出现的草书只是“篆草”。篆草,只是草书的雏形,她处在有待完善的状态,等待后人去完善她。
上图为东汉张芝冠军帖。
技术的进步。
以前,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竹木简,竹木简不容易吸墨,就要写的慢一点。东汉,改进了造纸术,可以大量生产便宜的纸张,纸张的书写性大大提升,人们就可以写的更快。如何写的更快,于是就有了快写的方法,这就是草书。
谢谢邀请。我不是一个书法家,对书法了解的也不多。不过我觉得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书法也是这样。
熟能生巧和喜新厌旧这两个词可以用在书法的发展上。
我觉得文字在形成之后没多久应该就有了草书,当然这个草书指的是简略笔画和连笔。这可以用熟能生巧来说明。譬如一个以书写为生的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字,他开始是写工工整整的字,等他写了一些时间,几年或十几年,他写工整字已经是熟的不能再熟了,因此他就有可能把两个字连起来写,或者把一个字简略几笔力求形似,虽然可能要是用来交流的话别人可能看不太明白,可是却不妨碍自己欣赏啊。这些也许就是草书的雏形,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大家就乐于把自己的连笔字拿出来在这个圈子里互相品评,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时尚,就会被历史所记录。所以说草书是跟随着文字的产生慢慢变化和发展的。我有个想法,既然书法是熟能生巧,在欣赏一个草书家的草书的时候,不妨先看看他的楷书写的怎么样,如果楷书写的不好,草书估计也没啥章法,毕竟是熟能生巧来的,就像还不会走呢,哪就会跑啊。这可以辨别现在一些哗众取宠写丑书的伪书法家。
还有就是喜新厌旧,一个书法家写一种字体写的熟了,或者写的久了,就会有创造新的字体的想法,因此我们看到现在的书法有比较饱满的字体,也有像瘦金体这种瘦削的字体,有笔墨厚的字体,也有笔墨留白的字体,有比较刚正的字体,也有线条比较柔顺的字体。都是书法家的创造,也正是反映了不同人的性格。
本文是我这个书法门外汉的一些个人想法,如有妄自揣测,还请多多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的确立与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的确立与发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