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枯笔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枯笔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屋漏痕”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表现?
屋漏痕锥画沙其实说的就是具有较高形质的中锋线条,既然是中锋书写的点画线条,肯定是以中锋技法写就。要写出屋漏痕,锥画沙的线条,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中锋运笔。二是涩行逆进。三以意书写。
中锋运笔就是要是毛笔的锋尖部分尽可能保持中锋状态运笔,也就是锋要正。就像锥画沙那样。一只尖锐的锥状物,在明净平滑的沙滩上画线一样,锥尖深入沙土内,在具有一定摩擦力的作用下,画出一条深深的刻入地表的凹线。这就是中锋线条。也就是中锋运笔的基本原理。在如屋漏痕同样是泥水在墙上从上到下的蜿蜒曲折的缓缓流下形成的具有立体感到轨迹。
涩行逆进,就是用笔不能轻快的一挥而就,要有一种有物拒之的感觉,这样的线条不仅坚实有力,而且非常富有质感。
在就是书法家自己要有意的体会这种线条的形质给自己带来的感觉,以这种感觉融入书法线条的书写节奏与运笔过程中。
书法上所讲的“屋漏痕”,实质意义是强调“中锋运笔”!“屋漏痕”的实际形象是指“漏进屋内的雨水”顺着墙壁往下趟时留在墙上的“痕迹”!由于雨水与墙上的尘土汇合成“泥水”顺墙下趟到最后停止时(自身有一定的粘度),最底端的形状必然呈现为圆润的“水滴”状!而这种自然形成的“屋漏痕”形状,明显地显现着一种“流动感”!而这种“屋漏痕”的形状,恰巧与汉字书法的“垂露”笔画形状相同!而“垂露”笔画的形成原理,则是“正确的中锋运笔”!所以,古人便以”屋漏痕”这个词汇来形象地强调”中锋”运笔!!!(须知:“侧锋”绝对写不出“屋漏痕”!)下面,我分别用“侧锋”和”中锋”写两条“竖”,便于大家理解。
(请将照片竖起来看)。
我认为,漏,是滴漏,淌,为流淌,两者表达的不是一个意思。“屋漏痕”,原本是指老式民房屋顶漏了,雨水滴落在纸棚上之后渐渐向四周洇化,水印边缘出现毛茸茸的自然现象,形态非常柔和润泽,不生硬。借此用于比喻笔墨痕迹厚重丰满,别有意趣。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生宣纸与屋漏痕
“屋漏痕”,实际是洇的意思。这种感觉在生宣纸上书写非常明显,墨迹洇化之后,笔画或线条边缘柔和润泽。反之,在熟宣上写不洇,墨迹边缘质感齐整,即所谓没有屋漏痕。
比如同一个字,分别用熟宣、生宣写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上图中,左边是用熟宣写的,右边是用生宣写的。用的是同一支毛笔,一样的墨汁,笔法动作也是相同的。为什么效果两样儿? 显然,主要是纸的缘故。所以,我认为,有些字体,笔画起、收处的形状呈现圆钝无尖,不一定都是使用了“逆入”、“回描”的动作,而是在笔画的起笔处、收笔处,由于中锋、侧锋和提按幅度大小,以及驻笔时间长短所致。因为,古人不写大字……
▲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这个现象表明,宣纸生熟程度对笔迹刚柔、方圆等,在渲染效果和表现力方面有直接影响。比如,在生宣上写字,“屋漏痕”即能起着美化作用,同时也存在弱化线条力度的因素。因此,掌握纸的特性很重要,所说的纸法就是指如何利用纸的特性进行创作,借以表现不同风格的笔墨韵味。当然,与行笔动作快慢、墨汁浓度稀稠也有很大关系。
▲
书法中的"屋漏痕"“锥化沙”"折叉股""印印泥"这些都是书法表现到极致的现象。"屋漏痕"是写字到达尾声才表现出来的现象,毛笔开叉,虚实相生,像是下雨漏在墙上的现象,显得笔力雄厚苍劲有力,一气呵成。而现在一些书法表演者,一起笔就表现出了"屋漏痕",毫无法度可言,一味的追求力度和气势,将书法写成了丑书丧失了书法的底线,把这种现象称为求怪求变求创新,就像失去了做人的底线一样,破坏了书法艺术。
屋漏痕据说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与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如同古人说:“肤肌之力”一样,形容用笔方法所产生的点画线条之形质。
它不是古人先有这些概念,后在书法实践中运用的技法,而是对颜真卿在长期书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颜真卿不断修炼笔墨功夫的象征,功到自然成。
今人在书写中不可一味刻意追求,应加强笔墨修炼,不求形似,以书写中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点画线条为佳。
同时,在书写中,加强对点画笔法、笔势和笔意的理解,提高书法审美和鉴赏能力,明白点画线条的形质要求。
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区别是,商篆字富于装饰,整篇字型大小不一,章法乱石铺街。周篆删繁就简,横有行,纵有列,方园兼备。
石鼓文,上承周篆,下启秦篆,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字体。
秦篆,主要指秦代前后时期的字体。石鼓文对秦篆影响较大,学小篆也可看看石鼓文。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箱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般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色甲鲁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广义的大篆是相对于秦朝规范后的小篆而言的,可以包括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如夏、商的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周朝的籍文(史传周室王太史籍所作)。实际上它们只能是长期逐渐形成,朝廷让个人或小集体收集加以规范并再创造一部分而成。它的特点大略如下:
1、汉字源于象形,大篆因为较古,所以最大的特点是多数象形(中间也有意会字);
2、汉字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简直方正是社会发展中因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同为时间短的原因,大篆的笔划比较繁复(同形重叠较多);
3、因为介质的原因,大篆多为硬物刻划,所以笔迹平直且粗细均匀;
4、笔划平直、形多弧状,前期的硬瘦些,后期的稍圆润,弧直划交错结合成字;
5、经周朝规范过的籍文形体更加规整,笔划更加匀称,并逐步摆脱了象形的束缚,打下了方块形体的基础;
6、从直观上给人雄强凝重、严整而有韵致之感,这实在是客观书写物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性追求美感自觉规范产生的结果,比照今人的思想当然更接近自然法则。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较大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码、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较大篆更为规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枯笔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枯笔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