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的字体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的字体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范笑歌的这一段草书书法有什么精彩之处?
大家好!我是杨志勇!
范笑歌先生号称百体书王,其治艺勤奋本人甚为佩服。但就以这一段草书来看算不上精***!其风格摹拟怀素上人之风,线条质感也还不错!其粗细变化应该反差再大一些。字形大小处理的并不十分精妙,比如“歸"字那一竖应该再往长拉一下,章法上的疏密就出来了。还有行笔似乎太快,太快则飘,气没有沉下去。
草书行笔要有快有慢,疾徐交替。疾似渴骥奔骧,慢涩如锥画沙。这样线条的律动感才能显现。如一味求快则失笔就多,跟飙车一样,如太快在拐弯处便有覆车之险…
当然范先生还很年轻,相信他***以时日,必能创作出非常成熟的作品来!
范笑歌的草书,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了后觉得不如他的楷书写的好。通篇写的最让人不理解的三个字“李”“经”“年”。似像非像,做作性忒强,有-点生硬之感,笔画也没有活力。
通篇草书布局还是合理,大带小,小中有大。稍欠灵性和章法。(供参考)
第一,其草书之美,是当代典范;
第二,其草书非常凝炼耐看;
第三,其草书有时一笔带过显露出自然连贯之美;
第四,其青春的“春”字,从头至尾一笔完成,苍劲有力,颇具草书的美感,让人记忆颇深;
第五,除了草书很美,其隶书发挥得比草书还美耐看舒心!
第六,此外,其颜体字也写得很好!
范笑歌书法中,草书的全中锋用笔是怎样做到的?
范笑歌为人幽默风趣,总体来说他的书法还是有传统根基支撑的,但就是缺少古意,并带有俗气,从表面上看的确有艺术观赏性,但经不起细观细品。点画轻飘,没有入木三分之感,就是俗!建议:学金文,就学《散氏盘》和《毛公鼎》;学小篆,就学《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学隶书,就临摹汉碑;学草书,就学草圣张芝的字,就学王羲之《十七帖》和王羲之《中秋帖》;学楷书,就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学行书,就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以我的用笔体会来看,纯中锋用笔写草书必须是用意念擒笔,用力均衡,行笔时笔杆不侧斜。范笑歌的控笔能力是在长期的苦炼中得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通!
至于“八中二侧”是一种表现方式的要求,在使转与起收笔中展露出来。凡是纯中锋写草,就没有多少王義之行书的艳丽姿态。
观长藤缠树与自叙帖可有同感。
另外,纯中锋用笔必是意念擒笔,书写速度不急不徐,才能体现中锋笔法柔中寓刚的弹力、张力。大家可以试一试这一用笔方法。
笔笔中锋很自豪吗?
不知道是哪里大家提出的笔笔中锋,唉!你们看一看这笔笔中锋写出的字还是毛笔字吗?僵硬,没有粗细变化!
或许是我过于狂妄,我一直反对笔笔中锋这个说法,中锋行笔很重要,没事的初学的人必须学习中锋行笔,不然,非常容易误入歧途。但是,书法绝不是一辈笔笔中锋,一辈子笔笔中锋,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爱好者。
中锋取势,侧锋取妍!只有把侧锋运用高超才是书法进入高端的门槛!你看王羲之,颜真卿,米芾那个不是侧锋的高手,尤其是王羲之,侧锋的运用比他人的中锋都妙!还有米芾把侧锋,米芾是书法史作用侧锋最大胆,最突出的人物!所以,米芾的字最具个性,也最耐看!
反观现代的,自己近代的书法,真的是多数迷恋笔笔中锋,最终把字写的如钢笔字一般,粗细变化不明显,笔意僵化!
比较一下真正的大家与范***的字,你会有一个结论的!
恕我孤陋寡闻,我是最近在悟空问答上才看到范笑歌这个名字,有人问他书法有没有收藏价值?有人问他是不是超越王羲之、怀素等等,我就去百度搜了一下“范笑歌”,看到这个人的介绍资料,的确觉得不是一般人,能书善画,有理论,也有作品,超越怀素、王羲之虽然只是局外人给他的一些过誉之词,但我觉得范笑歌的确是百年一遇的书画奇才,属于具备天赋异禀的那种人。
回到命题中来。关于书法的中锋、侧锋之说,启功先生有过高伦,大意是说书写的时候,用中锋还是侧锋,本是书家临场功力使然,无意之举,不能刻意而为,就算写完了再去评判中锋几何,侧锋几何,其实也并没有实际意义。范笑歌的草书的确吸收了或者说类似怀素草书之精髓,酣畅淋漓,惊世骇俗,至于他是怎样做到的,天知地知,我估计他也不知。到底中锋用笔好不好,还要看书法家的名气够不够大,如果范笑歌是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让他全中锋行笔,有人就会嗤之以鼻,斜着眼说“好一手钢笔字啊!”
另外,我认真看了范笑歌的草书作品,也的确不能说是全中锋行笔,人家还是有侧锋的,只不过较少而已,不必大惊小怪。衷心祝愿范笑歌能够成就我们这个时代书法家的***,在中国书法史册上,浓墨重彩大书一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的字体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的字体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