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工字旁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工字旁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说中的立体感行书书法是什么样的?
所谓立体感,是指行笔产生的一种视觉效果。
中锋运笔时,由 于笔心(即主锋)在画之中线上行走,吃墨较多较深较浓,而两侧 副毫处吃墨较少较浅较淡,由于深浅浓淡的作用,其笔画便有 种立体感,浑厚饱满,显得骨丰而肉润。
当然在行笔时亦可偶用侧 锋,使其笔毫斜铺于纸上行笔,其点画产生一种左枯右秀或上枯 下秀的立体效果,这样可以丰富用笔的变化,但仍当以中锋为 主。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粗略浏览了书友们的一些回答。可叹的是,某些位大神竟把书法笔画中体现的质感、或称“立体感”的线条质量等同于地摊文化中的“花体字”、“空心字”或“美术字”技法;又或等同于转折、墨色等虚实变化,实令人遗憾!
历来古人书论,是以简洁生动的论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今人书论,则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书法线条“立体感”,主要是体现于笔画的行笔技法,这种要求是高于“花体字”、“美术字”等技巧的,可说是高层面,有蕴涵的技法……。
简单化说:“立体感”就是“力度”。力度在书法中的表现,就是“立体感”。
而这种力度在书法中是如何品鉴及体现呢?
一、要中锋行笔,力使笔画于点画中行。这是关键、也是诀要。
笔画线条是否上乘,不在于画之两端(起笔、收笔或转折),而在于画之中截。品鉴古人经典作品中那种雄厚姿肆,精神跃然纸上,令人不可企及之处,尽在于此。
二、中锋运笔能最大限度体现“立体感”。但这只是形式,而笔笔能产生厚重质感,这才是目的。其理由如下:
1、由于主毫始终运行于点画中,易使笔毫作用力大,笔迹易厚实。
2、笔毫齐顺,作用力集中,流墨顺畅,墨在纸上的渗透力既大又匀称。
3、运笔中不能提,提则笔力怯弱,为“败笔”。
老子说:道,法自然,书法也是这样,书法线条的美有很多种,立体感只不过是其中最最客观明显的一种,还体现在用墨上(墨色)有枯湿润燥的立体感,近似于美术里近实远虚的感觉,可惜我没有时间多找图片,其他回答里有,大家自行方便。
而我想用下面的图片,说说书法线条的立体感(行草书)还体现在使转上,掌握使转提按,你的线条就会产生立体感。
画圈的的地方有使转产生,也有立体感。
笔锋没有调整,使转后用锋面有变化,锋尖横行时候在上面,斜下时候在左面。
线条立体感的制造原理是什么?告诉你吧:不要迷信中锋用笔,痴迷于中锋用笔,这个误导众生的说法,因为当你在书写时候,强调笔笔中锋,过多调锋,肯定缺乏立体感。中侧并用才是王道,重点是笔锋自然,用锋面自然转换,师法自然!
行草书多使转,线条的立体感在行草书里去找吧,楷书?也有,少!一是楷书太过静态,多折笔,少使转,二是因为高手才可写出来,好多人丢给写死了,出不来。
有的回答牵强附会了!
这个问题很简单,你的功夫到了,写书的书法自然就有立体的感觉和味道。从书法专业上来讲,就是线条有力量。有功夫的书法家写得字线条感觉是圆的,在宣纸上有突出的感觉。功夫不到都是白扯!现在有个问题,在分析古人书法的技法时过了,其实古人的书法讲究自然书写。任何一位书法大家在写书法时,根本不会刻意安排,倒是当代人在写书法时刻意安排。有人拿王羲之的字举例,点画的角度,难道王羲之写字时还要用尺子量吗?!功夫到了自然就写好了!其实写书法的人都明白,有时是为了拽几句而已,显得高深吗!同意此观点吗?!谢谢!
书法立体感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概念!
提出书法立体感这个词汇是一个极其江湖人士提出来的,这个人叫宋崇岳,我们看他的所谓书法!
这就是所谓的立体书法,实足的江湖!可是,许多的书家开始了牵强附会,其中也包括我!我当时也以为书法的立体感是古人提出的观念,那时也曾就立体感提出过自己的理解!
书法的线条需要质感,有质感的线条才是书家功力精纯的象征,可是,如这位江湖书法所说的,或者那些牵强立体所理解的,真的不是什么好的书法理论,个人的观点是,不要再炒作这类的歪理邪说了!
颜真卿行书有哪些贴?
南宋《忠义堂帖》中,集有颜体行书数十种墨迹付工摹上石的宋拓本,这些颜体行书字帖,连同颜真卿的“三稿”,都可作为学颜体行书的参考。
尤其颜真卿的“一叙三帖”。此四种均为墨迹,即:《送刘太冲叙》、《蔡明远帖》、《文殊帖》和《春田诗帖》。这四种墨迹的真伪,一直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摹本,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之作,近人学者罗振玉先生认定为真迹。虽然真伪难辨,但从书风分析,颜体的雄秀、肥瘦兼而有之,尤其点画线条的韧劲和结体的宽博浑厚,非常符合“颜筋柳骨”之精神。同时,与颜体的“三稿”:即《祭姪文稿、《祭伯文稿》和《争坐位稿》,也有一脉相承关系。
其中,以历来评价甚高的《刘中使帖》和《送刘太冲叙》为代表,点画笔法沉着、古雅,似篆隶之意,既不露锋芒,又张力十足,铁画银钩,牵丝之处也气力满满,结体如龙蛇,跌宕起伏,纵逸莫测。有人认为,颜真卿行草之笔意,来之于王献之,似有一定道理,但其实主要得力于自成一体的颜体典型的笔法和非凡的功力。
另外,他的《湖州帖》的笔法更加灵动飘逸,似乎与米芾笔法如同一辙(历来疑为米芾所作)。但此帖以侧笔多姿著称,虽少了“屋漏痕”意,但不失颜体的“细筋入骨”,倒是非常适合作为颜体行书入门。
四、谢谢邀请。
颜鲁公是王羲之之后的中国书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是书法史上绕不开的巨匠。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碑版、墨迹和刻贴,在中国书法家中也是非常罕见的,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宝库,为后人学习、研究书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颜鲁公留下的行书佳作极多,比较著名的有:
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
二、与《兰亭序》并称为行书“双璧”的《争座位帖》。
三、著名的《刘中使帖》,“耳”字写法吸收了汉简写意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祭伯父稿》,鲁公著名的“三稿”之一。
赵孟頫的一字怎么写?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工字旁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工字旁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