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间行书字体书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民间行书字体书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晋及唐朝,民间书法的总体水平如何?
古代的知识文化都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广大民众都是极少有机会学习文化艺术的。
当然,任何事情也都不是绝对的,所以也有一部分有机会的基层人士得到了学习和提升。这才是自隋朝以来开科取仕,给下层读书人一条摄职从政的改变人生之路。
说到民间书法,应该是相对于官场和贵族士夫阶层而言的。无论魏晋还是隋唐,书法艺术都是生活之余事。所以即便如怀素这样的出家人,要想以书艺搏求闻达,亦必须要周旋于王公贵族之间。至于寺院的抄经僧侣,其功夫是扎实的,但艺术感染力明显不逮。
又至于下层之刑徒皂隶的急就之书,虽偶有真性自然的率意之笔,然而绝非嘉善。以上论断,皆可从现今丰富的资料中得出实证。
隶书及以下属于今文字,隶书之前属于古文字。在今文字里面,隶变为楷是又一次关键性的变革。在这次变革当中,还伴随着产生了草书、行书诸体。其间又有竹简、木牍被纸张所取代的事情发生。
这些字体的变化,及书写材料的变化,正是发生在频晋时期。在魏晋,是诸体皆备,简纸并存。
现存反映一般大众书写水平的资料,莫过于楼兰简牍残纸文书。在网页上能搜到楼兰残纸,但不系统,要想进一步了解,推荐一本书:侯灿、杨代欣编著《楼兰汉文简纸文书集成》。
虽说魏晋时期诸体皆备,但人们使用最多的还是行书。
就以行书为例,从残纸文书来看,那时人们书写水平相当可观。行书的运用已很成就,总体来看,大众写手的水平自然是不及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精英。
@醉里吴音62934752727 谢谢邀请!魏晋时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文人学子开始远离政治,放浪形骸啸傲山林,追求思想解放人格独立,文艺领域标新立异,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魏晋风度”,为后人称道。在书法上,影响深远的“二王”书风当为主流,引领中国书法二千余年。但同时期的民间书法也百花齐放,因受曹氏禁碑令的影响,刻碑纪事受限,但在边远的云南,还是出现了“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书风,这是生长于民间的书法艺术瑰宝,可见当时民间书艺的多元化。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以颠张狂素为代表的草书和以欧虞柳颜为代表的楷书主流之外,民间多以写经形式存世,敦煌莫高窟流出的大量写***字,以及大量日常器皿上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在主流体系之外,书法的另一种面貌和风***,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特质,彰显了民间艺术的蓬勃生机和文化价值。
打个比方吧,类似于现在的乒乓球在我们国家的状态。
在这两个朝代,从最低阶层的书吏,到最高的统治阶层大都重视书法,并且水平相当高。如魏晋的几大家族、右军将军,到唐太宗李世民,颜真卿等等。这种表率的作用,同时带动了民间的繁荣。民间的书法,在这种大环境下,水平想不高都难啊。
这种文化氛围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 ,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且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从匠人到士大夫。魏晋和唐朝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从民间契约文书到民间抄经,都可切实地发现这一点。并且民间的书风和上流社会的书风高度一致,书体也涵盖全面。从藏经洞发现和民间流传下来的实物资料来看,整个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能上流社会比民间更精致讲究一些,民间的作品更率性、质朴。但水平无所谓高低,各擅胜场,有人可能更喜欢天真烂漫的民间书风。
魏碑、唐碑中有一大部分是民间书法家所为,其水平也为后世书家们所推重。
魏晋和唐朝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繁盛的朝代,一个是动荡至极释放自由,追求自我——从《世说新语》“宁做我”,可以了解这种追求;一个是强盛至极一荣俱荣,从颜真卿的楷书的煌煌大气可以看到大唐气象。
并且,想要绝对区分开民间书法和官家书法,是个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知道,魏晋和唐朝这两个时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两座高峰,并且这两座高峰的缔造者,是这两个时代的书法艺术创造的群体共同实现的,就足够了。故而,这两个朝代的民间书法艺术水平,也是所属时代的典型代表。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公开资料,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间行书字体书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间行书字体书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