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坛字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坛字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坛的坛怎么写?
“坛” 字共有 7 画,笔画顺序为: 横、竖、提、横、横、撇折、点
“坛”,初见于秦朝小篆,形声字-会意字。从土表示坛用土垒成;应声,有粮多义表示坛堆积许多土建成。简体字从土、从云表示土坛,台高或建在高处。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坛”。
学书法千万别专写小楷,写小楷很难写出名气,是真的吗?
谢谢你的提问,也谢谢邀请。小楷是古代书法家的基本书法。像王羲之的书法都是小楷。
因为你很少有写大字的机会,也没有什么“书法创作”,这种书法艺术的真正的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创作,真正开始应该是从明代开始的。
这时候的中国造纸,能够造出大尺幅的纸张了。
民间也有了“中堂”、“对联”这种纯粹的书法绘画艺术的需求,所以,书法真正社会化,有了专门创作中堂、对联的书法家。
比如说明代文征明,也没有正式的“工作”,他的生财之道,就是出售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
清代的邓石如也是一位以书法创作谋生的书法家。“扬州八怪”的书法绘画创作,都是以中堂、对联为主要形式的。
这些书法家创作的中堂对联,绝大部分都是用大字写的。
这在以前是没有明显突出的一个社会现象。
小楷,雅俗共赏,很得大众喜爱!她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传承了近两千年,至今广为书法爱好者喜爱。历史上以小楷名世的大家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钟绍京、赵孟頫、王宠、文征明、黄道周等,他们的小楷作品被奉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供后人书法学习。近代、当代写小楷的书法家也不少,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人瞩目!书分五体,学习书法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既然爱好小楷,就要潜心研习下去!当然,在学小楷的同时,也可以涉猎一下其它的书体,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书体之间相互滋养,***设写行书的书家如果写小楷就非常灵动,笔下点画使转自然,会体现出很强的书写性,如果一直写楷书或小楷,不写行书,这种自然的书写性表现出来的就少些。因此,喜欢小楷就别放弃,一样出成绩,只是在主攻小楷的同时,可以兼着写写行书等书体,分出主次就行,这样书体之间可以相互滋养,何乐不为?
@墨干古 我识得一位老人90岁了写得一手飘亮的柳体小字,而且就象我们记笔记一样,甚至字还要小。他虽不是书法家,也没参加过赛事。但是他老的书写很到位,所以,我也写小字,但是还是没有他写得字小。逐步往小里写,不过也练其它字的象核桃字,有时也写大一点的字,单位,组织过书画比赛,参加人数不算少。还不论是不是自己写的,找人写也算数,不是分***项,到是拿过二等奖,因为他(她们知道我写大字,要我参加的。我才写的。
在现在的著名书法家中,以写小楷闻名的人如韦斯琴,解小青,孙晓芸等人,她们的都是以小楷而成名的。
现在书法,小楷的用途不及大字榜书广泛,这是不争的事实。小楷不能在大庭广众的场合下表演。如今的书法,已经从原来的书斋走到了舞台上,由个人安静的书写变成当众表演。小楷,是最不利于表演的字体。
首先,小楷的字太小,距离一米之外便难看清。不利于在大场面上观赏。
第二,小楷由于书写的内容要很多字才能写成一幅作品。现场自撰自写一篇通顺的诗文,在目前的书法家中,真的没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能背不他人的长篇大作的人就算不错了。
第三,小楷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不是在表演中可以完成的了的。
第四,小楷的用墨极少,墨汁中的胶质在宽敞的场合中,受风吹的影响,很快就会将笔毫粘住,无法书写。
众多的因素制约着小楷的当众表演,不在众人面前表演,如何炒作?不炒作,如何来名声?没有名声,如何能以书法谋财?没有财利,谁还会把时间浪费在出力不讨好的小楷上!
事情没有绝对。很多人学习书法,并不是不想卖,也不是清高放不下架子。他们抱着陈旧的观念,以“酒好不怕巷子深”苦心伏案,在书法的技艺上精益求精,确忽视了炒作的作用。不择手段的炒作令人作呕。适当的宣传却是必要的。没有名声,谁还能像闻着酒香走入深巷来喝酒?酒可以散发香味让巷子外面的人闻到。书法却只能眼见。眼见的距离有限。小楷的距离更有限!
问题:学书法千万别专攻小楷,写小楷很难写出名气,是真的吗?
这种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权不说我们知道的书法大家里极少是写小楷的,就说我身边的一个实例:我单位的一位同事就是专攻小楷的,从开始学习到现在,至少有二十五个年头,不要说获含金量较高的奖项了,就是市以上的正规书法展也没能入展作品。不少人包括竹韵都觉得他写的不错,但就是出不了名气。
写小楷很难写出名气,竹韵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1,字形小,不好把控及变化;
2,章法布白过于单一、呆板,缺乏灵性和***;
3,用墨太过均匀,整篇一色,易显苍白;
4,书法最重要的内涵和情感,作者很难融入和寄托其中;
5,即兴创作一挥而就易出精品,这与小楷慢功是矛盾的;
6,行书、草书名家多,爱好的人也多,压缩了小楷的生存空间。
“甏”怎么拼读?
甏bèng。
和蹦、绷 、迸 、逬、泵 、蚌、 跰、 揼 、䨻 、镚、 鏰 、堋、塴、绷、繃的字同音。
1、甏的基本字义
◎ 瓮一类的器皿。
方言集汇
◎ 吴语:ban第三声
◎ 粤语:bong3 paang1 paang6
◎ 客家话:[梅州腔] pang5 [海陆丰腔] pang5 [客英字典] pang5 [台湾四县腔] pang5
2、甏详细字义
大瓮,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如:咸菜甏。
甏,普通话读音为bèng,最早见于小篆。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甏”的基本含义为瓮一类的器皿。
甏,最早见于小篆,本义为大瓮。后逐渐演变为楷书体及简化版的“甏”字。
读:bèng 意思:瓮;坛子。一、甏的组词(只有2个):甏子、打甏二、甏的笔顺:扩展资料一、字型对比:
二、相关组词:
1、打甏[dǎbèng] 古代两广一带少数民族的一种祝寿饮酒法。
2、甏子 [bèngzǐ] 即甏。引证:沙汀《淘金记》二:“棚子里面坐着四五个人,潮湿的泥地上狼藉着吃空了的甏子、饭碗。”
颜真卿代表作五篇?
1楷书有《竹山堂联句诗帖》、《告身帖》;行草书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而且颜真卿一生书写的碑刻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精密,秀美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勤礼碑》,雄迈清整。他的书法刻帖也很多,历代汇集的中帖一般都会有他的作品,单帖有《争座位帖》《奉使帖》等。
2、人物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师古五世从孙、颜杲卿从弟,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他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3、人物成就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颜师古五世从孙 、颜杲卿从弟,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颜真卿在中国书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颜体与其性情有很大关系,他化瘦硬为丰腴,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高度契合,成为中国书法“字如其人”之典范。
颜体大字,字字雄浑!颜真卿最具代表性的5部代表作品的单字,深刻感触颜体大字的雄浑魅力。我们按时间顺序展示,依次为:
《多宝塔碑》公元752年立
《麻姑仙坛记》公元771年立
颜真卿唐代的大书法家。其楷书辉煌盖世,行书天下第二,草书名流千古。其书法后世统称颜体。楷书代表作有巜多宝塔碑》,巜东方朔画赞》,巜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行书《祭侄季明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
早期的作品《多宝塔碑》是颜体的成功第一篇,与其它颜体作品风格不同,但亦然秀媚多姿,有骨有肉。是学习楷书的可选字帖。
《颜勤礼碑》唐颜真卿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
2、《麻姑仙坛记》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楷书碑文代表作品。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3、《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唐广德二年(公元764)颜真卿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行草书,传有七纸,约64行古诗。
5《东方画赞碑》晋夏侯湛撰,颜真卿书,(碑阴)颜真卿撰并书及题额。宋拓唐东方画赞碑是宋代的一件拓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坛字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坛字的楷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