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苏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三大行书,是扎实基本功背后的草稿,即兴创作该如此吗?
并不是,《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的状态下写就的,当时酒醒过后,他想修改也始终没有这之前的好,《祭侄稿77是颜真卿血与泪以及名仇国恨的产物,《寒哈帖》充满了苏找人生苍凉,这些书法作品,都充满了作者人生的体验和情感。因些艺术来源于生活,超越于生活,应该是书法创作的真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书法史上三大行书都是即兴之作,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来看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以及苏轼的《寒食帖》都是属于这样的创作。
这是不是说中国书法最好的创作状态就是即兴之作呢?我认为是这样的,但是又不完全是这样。
首选,我们来说说,即兴创作的好处。
确实我们看中国书法史上所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都是即兴之作,甚至在当时也很难称得上艺术作品。
即兴创作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最大程度的给予艺术家、书法家充分的创作自由,让他们的艺术作品表达他们想表达的、自然而又真切的感觉。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欧阳询的书法,就可以明白了。欧阳询楷书的碑帖《九成宫》和《化度寺》是他的代表作。
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化度寺》虽然遭受毁坏,已经漫漶不清,但是历来评论家、书法家对这一碑帖推崇备至,甚至认为这一碑帖远比《九成宫》好。尤其是赵孟頫 那更是盛赞化度寺。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我们仔细推敲就可以得出原因。欧阳询在写《九成宫》的时候,是给皇帝写的,因为这一书法创作的背景就是为了给皇帝唐太宗歌功颂德。难免会有紧张、被束缚的感觉。写不好,皇帝龙颜一怒,掉脑袋怎么办?所谓伴君如伴虎,笔毫未必挥洒得开。
但是《化度寺》就不一样了,是个一个民间寺庙写的,当然对于佛 ,自然不能怠慢,但是相比于给皇帝写会带来性命之忧,给佛歌功颂德就显得更为自由和虔诚多了,艺术家更容易调动感情,创作出杰作。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常常与佛、***等宗教分不开的原因,而宗教题材,也容易出好作品。
所以我们清楚了这一点,再来看三大行书 就比较清楚了。《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的状态下写就的,《祭侄稿》是颜真卿血与泪以及家仇国恨的产物,《寒食帖》充满了苏轼的人生苍凉,这些书法作品,都是出自个人的经验和个人感情的书写,自然其思想和艺术价值高。
很多写字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偶尔闲窗自适,兴之所至,铺纸泼墨,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正式创咋,一意求好,却写不出如意作品。
这其实涉及到书法创作的一个话题:有意还是无意。
所谓“有意”即具有工的特点,一点一画,笔意精到,法度备全,十分规矩,创作态度比较严肃,以理法为尚,具有人工之美。比如欧阳询的《九成宫》。
所谓“无意”即具有不工的特点,一点一画,笔意潇洒,不求备全,但求意到,创作态度比较自由,以意趣为尚,富有天然之美。比如天下三大行书。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太放,不能信笔作书,随手涂鸦,而应笔笔着意,字字用心,否则易滑入佻浮狂野一路。
而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太拘,着意则滞,笔为意拘则死,贵在顺笔性,心手相合,意法交融,于“无意”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
题目中所言的三***书,其初非用意,随意挥洒,却百态横生,“无意”中不求工而工,达到了一种很自然的效果。
这些书稿,意不在书,在创作心理上完全超越了法度的束缚,从而达到了创作上的自由。看似无意却意蕴无穷,看似不工却不离规矩。
其实,“不工”“无意”只是一种***象,正是由于作者在深厚的功力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无法”不是没有法,“不工”不是不能工,而是意不在书,不设成心,因势变化,以成其妙。
书法“大寒”两个字怎么写好看?
“大寒”,这两个字一个笔画少,一个笔画多,两个字要写出不同的风格,可以用行书来写,“大”字字形简单,可以粗壮笔画,“寒”字比较较多,可以张扬一点,笔画轻细飘扬一点,则会有对比,显得灵活生动。
“大"字的笔画少,结构难掌握,应当舒展,而“寒"字笔画多,结构好掌握笔划要精,结构应当紧凑,根据字体结构,合理布局!多临古人帖,结合自己艺术个性多练,逐步达到完美状态!
【大寒】二十四节气之一。寒是寒冷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故称之大寒。这里用集字的方法集成五体书法十幅以供欣赏。
楷书【大寒】
【大】字对称结构,为了使其不至于显得呆板缺少灵动之,宜打破这种对称的布局,符合自然美的基本原理。横画宜左低右高,位置据中篇上,撇居中上段略竖,收笔弧度大些捺画由轻至重,收笔饱满。撇略高,捺略低,以调整横画因斜度偏大造成的斜势,使整个字【复归平正】。字势有人大步行走的运动态势。
【寒】同样是对称结构。整体左低右高。上点偏右和下部右竖近一条线上。底部撇不过宝盖左竖点,右捺粗重和撇画整体上仍然有左低右高势,下二点,上点具中,下一点略有偏右意味。三点形态各异。横画起笔收笔略有变化,中段因不属于主笔且具字的内部,故用笔简洁。
左右二竖画形态各异,与和谐统一中见变化。左竖变化幅度大,右竖线条变化相对单一且下出头。下二点形态富有变化,方圆兼具,轮廓线上圆中见方,下轮廓线直中见曲。
草书【大寒】
行书【大寒】
隶简【大寒】
篆书【大寒】
今日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
过了大寒,就该过春节了。
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今天在他的头条发了他写的“大寒”,说实话,我不大喜欢他的行书,总感觉像老干部体,俗,没精神。
写“大寒”,我认为要么用魏碑,写出刀斧金石之气,以凛冽、峻利之意表现其天寒地冻之状;
要么以草书尤其是狂草,以苍涩、飞扬、一泻千里之意,写出大风起兮飞沙走石之势。
视苏***这般,以行书悠悠然、施施然书写,不适合写“大雪”,倒适合写“春分”。不过也可理解,苏***既不会魏碑,也不会狂草,向来以篆书、行书示人。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大寒”,时令节气,可以用行草书来写,“大”字字形简单,可以粗壮笔画,“寒”字比较较多,可以张扬一点,笔画轻细飘扬一点,则会有对比,显得灵活生动。
下面我先用签字笔演示一下:
出自1、宋 · 米芾 · 晋纸帖;2、宋 · 米芾 · 从天竺归隐溪之南冈诗;
出自:1、晋 · 王献之 · 授衣帖;2、晋 · 王献之 · 薄冷帖
苏东坡行书和书谱能相融吗?
苏东坡行书和书谱是不可相融的,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风格不同,书谱是唐孙过庭的作品,二者风格迥异,相融一定不和谐的。
二是字体差异,苏东坡写的是行书,而书谱是草书,二者在用笔上、字形上截然不同,三是起伏跌宕纵异,苏字趋于稳重平和,而书谱纵横卑阖,二者很难融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