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医行书字体处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医行书字体处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都说楷书是基础,要想写行书一定得从楷书练起,这话对吗?
“练习行书,一定要有楷书的基础吗?”大可先生这样回答
(特别更正:视频里面说的“圣教序”应改为“兰亭序”。特此更正。谢谢![祈祷][祈祷][祈祷])
"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不相远。《兰亭记》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秾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学,可以兼通。″一一姜夔《续书谱》。
楷书是行书结构的骨架,是行书的根基,练习楷书可以正骨力,正结构。提高功力。增强对法度的认知。才能下笔有源,结字有法可依。学行书不仅要学楷书,其它书法须博学。取篆隶的古拙,草书的纵笔快意,风神洒落。楷书的筋骨老健。其行书才有内涵,有功力。
有一位老师对我说,他练了三年行书,是写得龙飞凤舞,但缺骨力,结构有欠缺,后来又回头从楷书学起,才有了很大进步。
一,提笔和顿笔指笔锋运行中的提按动作,提笔轻而笔画细。按笔重而笔画粗。刘熙载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须飞提,用笔轻处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二,疾与涩。在行笔过程中,不是均速运动。是有快慢节奏的,行笔较快的为疾,行笔较慢的为涩。不同的书体,有不同的节奏变化,不同的风格,因人而异也为不同的快慢节奏变化,有的创作书写较快、有的创作书写较慢,灵活应用。
三,转笔和折笔。在运笔过程中,笔画方向变化,就有转笔和折笔出现,转为圆笔,折为方笔。在楷书中,折笔应用较多,在行书或草书中,转笔应用较多。
(上图为欧阳询书《黄帝阴符经》小楷,纸本,尺寸26.46厘米x7o厘米。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楷书是最难练好字体,能草能篆的人也未必能写好楷书。楷书至尊颜柳欧赵,行书以兰亭序为准。但楷书是练字的基础,尤其是对行书而言是重要的。要练习好行书,有揩书的基础为好,进步能快一些,但并不是说要写好行书非先练好楷书不可。
行书习惯称“我字体”,写起来比较随意,也比较实用。行书一人一个写法,一人写出一个样,但要写好也非易事,除用心勤练以外,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还得有点灵感。就像《兰亭序》,王夫子在此后多次重复抄写,也没有超越首次所作,均不满意。
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书画同源”吗?我是千千千里马。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中国美术史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颇受争议的。
一方面,从严格科学发展来看,书法和绘画根本没有同源的任何基础。
而另一方面,至少从宋代以来的绘画实践却出现了“书画同源”的情况。
所以说,“书画同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
绘画与书法该不该“同源”?无论从文字发现史来看,还是从绘画发展史来看,都没有“同源”的基础。
但是,中国的书法是一种早熟的艺术。它在中国画还非常不成熟的三国时期,就已经有行书和草书了,魏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已经形成新的书法发展潮流。唐代,基础上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而且还创造了“狂草”,其他书法篆书、隶书基本上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这一时期,画家和美术理论家都注意到书法给绘画可以带来帮助。
因为,晚唐时代已经出现了写意画和水墨画。
书法的用笔,具有一定的形象表现力,书法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接笔”这四个环节,对于绘画的线条和墨法的表现力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画家也体会到了这种关系的直接性。
历代书论都认同书画同源这一说法。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就像是一幅画,后来演变成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以说书画同源。
中国书画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它们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对线质的要求要凝练有骨力。作品气韵要生动。有笔情墨趣。有写意精神。有人文精神。章法结构要奇险等。
现举例说明:潘天寿(18***一1***1)
现代著名书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在写意花鸟画、山水画、书法、诗词、篆刻这几方面都有较高成就。
潘天寿书法早年学钟、颜、后学魏晋及古篆汉隶,行草学黄道周、倪元璐,形成自家风格。他的书法和国画画风一样,雄肆奇逸。他的书法和国画骨力劲健,求方折、生辣、雄劲。
书家余任天先生说:"没有潘天寿的书法,就没有潘天寿的绘画″。可见书法对国画的影响之大。关系之密切。
(下图为潘天寿先生书画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书画,同源而道殊
书画同源,在书法界和国画界一直有这样一个声音,一般在书法家和画家之间套近乎时候经常用到。
书画同源是怎么来的?
抛开伏羲画图、仓颉造字这些不可考据的传说不提,早期先民用符号记事的时候,很难说得清楚那些原始符号是文字还是图画。
上过《古代汉语》这门课的认清楚,有两个概念“文字图画”和“图画文字”,一般只有绕口令功夫过关的古汉语老师才能说得清楚,属于说起来非常复杂微妙但是古汉语老师自己都懒得划重点的那种知识点——因为在早期“文字图画“和”图画文字”大概就是一回事。
比如早期再早期的象形符号,你可以说那是简单的图画,也可以说是象形文字,这大概是书画同源的源头。
但是以此为依据说书画同源的话,那么同源的东西就太多了。
比如说《易经》这本神奇的著作,成为后来许多领域的理论根源,中医讲易经,太极也讲易经,***的更讲易经,甚至有一种汉字造字说也认为汉字从易经卦象中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能说中医、太极、***和汉字书法都是同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只是最早的理论系统较少,后来分工越来越明确,也就走得越来越远了,甚至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而“书画同源”这个说法一直提到现在,大概是因为书法和画画都是造像艺术,都需要笔墨去表现,所以二者走的更近一点。
"书画同源”是指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它们有共通、共融的相似、相近的方式方法和手笔。在表现手法或技法;特别是在理论技巧和审美笔墨运用上有诸多相通的地方。有些***或名人在绘画的同时,必须题跋上诗词歌赋等题词,然后写上大名,刻上印章。
一个好的绘画***或名人,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艺术,其书法艺术必定也是不同凡响的,因为画和书法是互相匹配的,相辅相成的,否则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必定成不了大家或名人;也难有其突出的成就。
中国绘画和国外的西洋画风又具各不同,西洋画派着重抽象虚幻构想,而中国画风着重笔墨神韵写实之处,就象文房四宝一样,神形兼备,在书画同源中,同质不同体,而又存在一定本质的内在关联的东西。具体细分就是同源同宗,那么这种源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炫染方面
这里的绘画炫染,并不是图鸦,把一幅画添加奇形怪状的染色,搞的不仑不类,叫人看了一遍盲然,似懂而非懂;这里更注重画风的“飘”、和“渺”。
在飘的形式中,有一种轻柔的内质存在,并把这种如影随形的画风拨高一大截,来的更有立体感和形象美感!
渺的体现,就象一层云雾缭绕般,挡在你的眼前,使你看不清眼前的景观,却又能体会到雾去之后的清晰实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医行书字体处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医行书字体处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