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故宫草书字体特点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故宫草书字体特点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五种字体中最早产生的?
草书、行书、隶书、楷书中,隶书是起源。隶书起源于秦朝,是由篆书逐渐演变转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字。行书、草书和楷书都起源于汉代,且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简便转化形成的书体。目前比较常用的是楷体,因为它形体端正、笔画平直、线条分明,便于辨认。
大篆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
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
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小篆
又称秦篆,是在大篆基础上递变而来的一种书体。秦统一文字后,小篆成为了秦朝的官方文字,故又被称为“秦篆”。
2、隶书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故宫哪些牌匾是真迹?
故宫每个大殿中,都有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这些匾额集中反映了封建帝制的最高治国理想和策略。
挂在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正中的“建极绥猷”匾,为乾隆御笔。所谓“建极绥猷”,是说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这块匾挂于太和殿中,正是说明了历代皇族的治国理想。站在这方匾下,天天仰视,自然有心怀天下的使命之感。
过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了。“允执厥中”依然是乾隆御笔,他一生爱好书法,所以在北京,到处都能看到他御笔亲题的遗迹。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允执厥中的出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
前朝三大殿的最后一殿是保和殿。保和殿中是“皇建有极”匾。所谓皇建有极,是说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强调皇权之意。
后朝寝宫三大殿由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组成。“正大光明”匾位于乾清宫,由顺治皇帝御笔亲题。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和谓之交泰。因此乾清宫是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作为“乾”,表现的是天地正大,日月光明,象征皇权至上,能行天地日月之道。
故宫三大殿的匾额
1、太和殿“建极绥猷”匾,为乾隆御笔。
2、中和殿“允执厥中”匾,为乾隆御笔。
3、保和殿“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
4、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为顺治御笔。
5、交泰殿“无为”匾,为康熙御笔。
6、坤宁宫“日升月恒”匾,为慈禧题写。
7、养心殿“中正仁和”匾,为雍正御笔。
8、西暖阁“勤政亲贤”匾,为雍正御笔。
9、养心殿“三希堂”匾,为乾隆御笔。
从书法的角度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水平如何?学习时要注意什么?
中国文字的发展,据目前可考察的资料,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起始于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以直线条刻在甲骨片上,更多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象形特征。
接下来,西周文字出现,主要是王侯祭祀,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此时线条更为饱满、丰富,有了曲直的变化。对比于甲骨文,结体更加稳定、端庄、肃穆。
而后进入春秋战国直至秦代,政治局面分裂,文字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秦国地区完整的保留了西周文字的面貌,统一了小篆,随后孕育出现了“隶变”这一跨时代的巨大变化,使文字从简单的记事,进入到了精神层面的艺术感知。
之所以要说中国文字的发展过程,乃至于提到“隶变”的划时代意义,是因为西周青铜器《散氏盘》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开启了“草篆”之端,这个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文字艺术风格的审美感受,继而被秦国继承下来,最终导致“隶变”的发生。
《散氏盘》铭文是西周时期刻于青铜器上的一篇土地割让契约,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19行,357字。
《散氏盘》的字势较倾斜随意,结体天趣飞动,体势欹侧,线条凝练,耐人寻味。
学习《散氏盘》就要抓住它的特点,掌握其神髓:
一、《散氏盘》不同于同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等,它的结体多取横式,重心较低,表现的是一种拙朴的审美效果。有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故宫草书字体特点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故宫草书字体特点有哪些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