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立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立行书字体写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重竖技巧?
不是行书重竖技巧,是所有书体都重竖的技巧!
为什么?因为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就是竖式,这个竖式写法是汉代以前纸张发明以前在一根一根的竹简上书写所形成的,这种竖式简牍写法至少写了五百多年。
而且,即使书体演变成扁方形的隶书,人们书写时也往往要写一个特长的竖笔。
那么行书重什么技巧?
如果是行书的一般实用书写,谈不上什么书写技巧,随便写就可以了。
如果是行书书法,写行书最重要的是用锋技巧,即把笔锋写出来了才是行书,否则仍然是楷书。
古语说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跑。行书就是要在楷书基础上写出笔画的动感来。
怎样才能写出笔画的动感?
用锋!学会写出笔锋,行书就有动感了。这是比较难的,要练运腕,能运腕了笔锋就自然写出来了。
元代赵孟頫所写楷书,其实都是行书,可以称为行楷。因为他的楷书并非每个笔画独立的,笔画之间常有相连或不连的笔锋尖子,这就是证明他运腕用锋很得法。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该怎么理解?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这是苏轼对这三种书体的形象概括。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是一种极其规矩、端庄的书
体,可以说备“八法”之极。说楷如立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楷书如同一个人昂首挺胸,端正而立。楷书具有一种静态美,是学习书法的基础,起笔、收笔都一丝不荀,交待清楚。来源书法屋。行笔以中锋为主,筋骨具备。从结体上看,法度谨严而又不失变化。
而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正如刘熙载所说:“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有焉。”(《艺概·书概))实际上行书就是楷书的快写,当然篆、隶也有快捷的写法,虽可称之为“行”,而绝非现代意义上的行书。一般认为行书的创始人是东汉的刘德升。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盛行于世。”张怀堪说:“行书者,刘德升造也。不真不草,是曰行书。”(《书断》)行书又称“行押”书,即签名画押之谓也。行书的特点是简便快捷,字的大小参差错落,又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带顾盼,极具流动之美,实用性很强。行者,行也,说行书如同一个人行走,还是颇为形象传神的。
草书又有章草和今草之别。草书起源于汉,实际上就是公文繁多,规矩书体如隶书等书写费事,便“匆匆不暇草书”了。草最初是潦草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草书主要是指今草。欧阳询说: “张芝草圣,皇象八绝,并是章草,西晋悉然。迫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绝矣。”(《与杨附马书章草千字文批后》)草书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连绵,“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张怀瓘《书断》)草书是抒情性极强的书体,也极具变化之能事。草书书写时行笔如飞,就如同一个人在奔跑,所以说“草如跑”。
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非常形象地概括了三种书体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要首先学好楷,打好基础,然后再学行草,正如苏轼说得那样:“未有未能立而行,未有未能行而走者也。
苏东坡说的这段话出自于唐代张怀瓘的《六体书论》,他说:"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夫学草、行、分不一二,天下老幼悉习真书,而罕能至,其最难也。″
他以人作比喻,楷书像站着的人一样,行书像正在行走的人,而草书像人在飞快的奔跑,楷书节奏平缓、字势较稳。行书节奏和速度稍快,草书节奏和速度更快。有飞动的感觉。唐代学习行书、草书及八分书的人较少,只占比例的一、二成。天下老少都学楷书,很少有成就高的,说明楷书是最难写好的了。
(文征明行书)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一一宋.苏轼《论书》
(黄庭坚草书)
苏轼强调了楷书的重要。书法完备于楷书。由它而发展成了行、草书。不能写好楷书而称擅行草,就像一个人不能郑重说话,却要乱夸草书多牵丝,真书多使转。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这是苏东坡对于楷行草三种书体特点的形象概括。
第一,楷如立,说明楷书就像一个人规规矩矩地站着一样,说明楷书就是中规中矩的,并非是剑拔弩张的。
第二,行如行,说的是行书就像人行走一样,不紧不慢,但是很有节奏感,这与书写行书是契合的。
第三,草如走,古人所说的行就是走,而走就是跑,不然的话,是解释不通的,因为草书将汉字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草书是狂放的,表现个人情感的。
苏东坡在后面应该还有一句话就是,“未见未能立而行者,未能行而走者”这就是说明了练习书法应该从楷书开始,到行书,再到草书,这是一个过程,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包涵了这样两个意思,实在是精妙的书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立行书字体写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立行书字体写法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