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黑板报草书字体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黑板报草书字体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字和写书法有区别吗?我这字叫书法吗?
写字和写书法有一定的区别。汉字的书写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创作,还在于它能把文学形象的美与文字外观的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无法想象,不成字、不成文的一些笔道的拼摆,便能形成书法艺术。既然是书法艺术,毫无疑问,写的必须是汉字,而且字与字之间必须连属成文,能表达一定的含义。此外,书写者还应该把自己的精神风貌、喜怒哀乐等情性融入笔墨,这样,书写的作品才能成为内蕴丰厚、意境深邃、有感情、有活力的艺术佳作。只有当文字的含义和感情融合在一起,进行有力的表现与充分抒发时,才有可能创造出具有艺术性的作品。所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作的抒情性以“韵”和“法”为以抒怀写意为目的,情动于中而形诸笔墨。
要把“写字”提升到“书法”的高度,首先必须在汉字本身的素质基础上作更多方面的琢磨,向更高的心境探索。书法的艺术美和文字的表意性确有相通之处。书者师法自然,对自然万物的情态、意趣观察入微,深刻体验,并把这种心得流诸毫端,使笔下的字各尽真态、摇曳生姿,正如蔡邕《笔论》中所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另一方面,透过凝聚匠心的书作,我们又会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熟悉的境态,并以之譬喻书作风格,或者如鸿雁翱翔、猛兽暴骇、蛟龙戏水,或者如纤月乍出、漪澜成纹、满眼芬芳。可见,从书作的构思到完成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既要显示汉字独具的意象美,又要契合自然之道的艺术思想。书法艺术伴随着汉字由形到意的演进而发展着,在这一过程中,汉字的象形痕迹渐趋淡化,愈发抽象了,“意”的内蕴也更加深广了,或者应该说,汉字的艺术素质更加浓厚而深邃了。
书者的书法具有一定的书***底,笔法精准,有赵孟頫书法之意,只有坚持多临写赵孟頫的字帖,书法技艺会更上一层楼。
老实说,写字与书法从大局上没有区别,所谓法,就是方法,技术,写字写的如法,就是书"法",写的差,就是字,只不过不入法则而已。从另一方面,写字,就隐含法则,是书法的通俗称谓。但从书法引申的书理与精神层面,写字就不能完全涵盖的了的了。书法涵盖的层面较为立体和多面,字形优美只是一个方面,精神、境界、情趣、怀抱、品格、意向、艺术追求,甚至从形而上的道的参悟,都是书法之涉及。书法是精神世界的一种载体,亦能通过书法进入到人格的升华与陶冶,也能通过书法长养性命之道,从而进入精神世界的自在解脱。最显著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书法能引人入静,进入道家所说的"无为"领域。前辈书家说"书乃无意于佳乃佳",这与"无为无不为"是一个意思。故而书写过程就是一个内心合乎与道的绽放。是《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不能故意设计、安排、布置,一动此念,即为下品!一般人也许看不出来,但书法高手一望而知。有些书家追求创新与个性,这种人为的行为却是有为的层次,从书法的高水准看,是旁门左道。比如清朝书家郑板桥,其书家"个性"夺人眼目,但是尚属小乘,不入圣流,没有将"个性"这种百练钢化成无相之绕指柔,所谓大言希声,大辨若讷,大巧若拙,大象无形,从书道而言,彰显"个性"很容易,只要学会不要脸,敢于脱裤子人前跳舞,写几把如新楷之流的丑书就可以,再借人脉炒炒,就够够的了。但若想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如于佑仁之辈,怕就露怯!近年来前道协主席任法融书法横亘江湖,字因人贵,但以此看其修为,连道门都未入,观其字则识其心,一门外汉而已,是另外一种介乎江湖体与丑书之间的书体,予称之为弹簧体,与旭宇之新楷,范曾之"屎壳郎体","射书"并称东丑西颠南狂北怪,勉强叫写字,与法尚远,与道背驰耳。
晋之右军醉书兰亭,唐之鲁公悲撰祭文,发乎于情,止乎于法,从容于道,任乎与心。此乃书法之甚深境界。今观你之字,尚属学步,你我也不过五十笑百而已,特附末学临作与习作几页,以博笑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黑板报草书字体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黑板报草书字体设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