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很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很粗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好多行书偏旁笔画有粗有细?
不只是偏旁,而是所有的笔画都是如此。
除了大篆和美术字以外,所有书体基本上都一个样,要求笔笔处处提按。如果在一个字中,出现一个笔画的两端和中间一样粗细,那这一笔就应称之为死笔,这是书法的大忌。
我要起床练地书去了,囬聊。
你辛苦了!
祝你天天快乐!
“摧”字的行书怎么写好看?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水平,一个“摧”字,本身是左右结构,“崔”又是上下结构,“摧”字的书写既涉及偏旁部首的挪移,又涉及笔画的穿插、避让以及粗细等问题,极具代表性。
2、但同样是王羲之,在其《丧乱帖》中,他将右下的“佳”略向右移,且字形拉瘦,则整个“摧”就摇曳生动起来。
3、在古代,因书写的需要,偏旁是可以移位的,比如“松”字,有时可成“枩”,而在王羲之《频有哀帖》中,他将“摧”中的“亻”上移至“山”之下,字形又为之一变。
4、书法结构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向背”,欧阳询善用背势,颜真卿善用向式,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一个字中两竖的方向。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摧”,本来没有并列的两竖,但他巧用“扌”和“亻”中的两竖,造出一个“向势”,让疏密对比更加强烈,字的动感强烈。
5、张即之是个造型***,他的字“不走寻常路”。他在《双松图歌卷》中的“摧”,本也平常,但他第一笔和最后一部分的笔画加重,让上下左右四部分轻重对比强烈,饶有趣味。
6、徐渭的“摧”,则代表了另一种结体方法。左边“扌”笔画少,他加重笔画;右边“崔”笔画多,他轻写笔画。于是,呈现一边粗一边细、一边密一边疏的特殊字形。
7、文徵明在《京邸归还诗》中,将“山”略左移,“佳”略右移,但又以“亻”的竖一柱擎天,将整个字的重心稳住,于险中求正。
单写“摧”字可以按照上面朋友说的,但要真正写好这个字不能单看这个问题,需要把这个字放在整篇中来考虑,考虑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写好这个字。可以参看王羲之《丧乱帖》和颜真卿《祭侄稿》中都有这个字。就不贴在这了。
学习行书《集字圣教序》有几年了,大家看看这个字水平及格吗?
写到这个程度,还是不错的,但是字体略显肥厚,不知是不是拍照镜头缘故。仅看单字看不出来什么,有必要给大家展示一下全篇。下面就字论字,谈一下:
1.雨字
雨字整体看起来不错,但是再精进一点的话,“横折钩”应该略细一些,看起来更好,而且四点引带过于粗。
2.寂
这个字和《圣教序》中原字比较,缺乏立体感,不是你写得不好,你可以写的更好。读帖要认真。
3.
左边连笔处尽量细,或飞白,或意连,但不要写的那么粗连接,不疏朗。
总体来说,您还是写的不错的,但是要好好读帖,要更加精进。我也在学习之中,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为舍堂一家之言。
我刚才看了14个回答。对于作者的书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部分回答的老师也很委婉的提出了一些问题。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圣教序在我国书法史上地位极高。是每一个学习行书书体的人 不可不学的一本法帖。圣教序是怀仁和尚用了20几年的时间。从王羲之的各种经典法帖中集来的1000多个字。圣教序字美文美。因为是刻本,多年来经过经过大自然的风化有沧桑感。所以选择临习圣教序方向是非常正确的。体现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法则。
第二。大家都知道在我国书法史上,晋尚韵。是魏晋时期书法的主要特点。在每一个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中也能看出这个明显的特点。那么,晋尚韵的韵是从何而来呢?我认为一是从笔法上来。提问者可以仔细的观察一下整个圣教序洋洋1000多字。露锋的笔法要比藏锋的笔法少。原因就是露锋可以使线条妍美,而藏锋可以使线条含蓄。一个线条含蓄了,它就有了韵味。从而体现魏晋时期人们对美的一种崇尚。魏晋时期人们对平和、含蓄、蕴籍美是很崇尚的。那么在你的例字当中,都能看出好多锋芒外露的东西。表面上看你的字写的已经很好了。但是用晋尚韵的标准来衡量还要差几分。
视频加载中...第三。作为一个初学者,你的行书基础已经很好了。不然不会写出这个样子来的。在所有的行书法帖当中。圣教序最经典难度也是最大的。所以按照晋尚韵的要求,在含蓄上多下功夫。按这个方向走下去,你的圣教序会越练越好。
我是写完圣教序之后才写米芾的,所以从中有了一些体会。有不当之处请诸位老师指正。文舍堂书法愿意和大家交流探讨书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很粗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很粗的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