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武汉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武汉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是作者随心所欲变化,还是有固定的规律?
谢谢邀请
一件优秀的行书、草书作品,一定是讲究斜正、粗细、浓淡对比的,即使在一个字之中,也会有疏密、抑扬的处理,这是他规律的地方
然而,即使是同一个书法家书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情中,以及不同的语境之中,对同一个笔画的处理,轻重粗细也会千差万别,这就是其"不规律"的地方
于"不规律"中见规律,最终诠释出书法的美感,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努力方向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关注留言,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行书是各种书体中书家最喜欢的一种书体,因为行书相对容易来表现书家的性格和情绪。行书书写的时候速度相对比较快,因此那些粗细变化的线条更多地是随性所做,但是在这种随性的状态下也有书家的匠心所在,是有意与无意之间的一种安排,并非是有固定的模式或者规律。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
我们都知道,宋代的书家是最喜欢行书的,创造了“尚意”的书风。苏轼就提出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意思就是不要刻意安排的书法才是好书法。而著名的宋四家之一的米芾也提出了“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的说法,米芾作书的时候崇尚天真自然,任意恣性,厌恶刻意作为。
但是,书法创作的时候的这种随心所欲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础是需要有深厚的书***底,抛开这一点谈所谓的随心所欲的变化那就是耍流氓。米芾就曾经说过:“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那么这里的“贮”是什么?就是书法的经验,靠的是长时间的书法学习的累积。
“书到用时方恨少”书法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你的学养不够,而只顾随意落笔,结果不是刻意做作,就是狂怪野俗。
明以后的书法,因为中堂、条幅类的大尺寸作品多了起来,因此在章法上书法线条的粗细变化加大了对比,这样更加具有装饰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王铎,特别是他的涨墨法作书。刚蘸完墨的笔写出来的字多比较粗,然后有洇水性,形成一小片墨痕。再往后写则慢慢的线条越来越细,也比较干了。等到下一次再蘸墨后,有重新形成一组这种粗细变化。
这中间并没有刻意的固定套路,必须写几个字蘸一次摹,或者什么字应该粗什么字应该细,这些没有固定的说法。但是,也有一些小规律,例如一些词组最好是一次写完,如“明月”二字,最好是一笔写完,或者一句诗写完,然后再去蘸墨。不然给欣赏者的感觉像是一句话说到一半而戛然而止,甚是别扭。
现代书家的刻意而为,徒增笑柄
但是,现在的某些书家却刻意安排这种粗细变化。我在头条也经常看到某些自我标注的是某某著名书法家的人物,这些人写的行书作品倒也是有几分功力,但更多的是这种可以安排下的表现。故意把行书写成几个字组粗一点,几个字组细一点的用笔,整幅看起来颇为可笑。然而自己和不自知,自以为高明的不行,还到处卖作品,真是可笑。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传统书法文化的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书写的最佳的状态是心手合一。点画的粗细浓淡、结构的正斜疏密,既有毛墨由多及少自然耗散的原因,也有书者笔墨章法技术取舍的成分,因此它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同时也存在即兴发挥的偶然因素。
需要把握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也比较笼统,抱庸将其归纳为“三不”。
一是不要违心,不能刻意布设安插、矫揉造作。书法讲究自然真诚,墨随缘生,情到笔到。粗细疏密的变化,不是数着字数去隔三差五,也不是故意“显山露水”地去描字画字,否则就会损减天性、失于自然。
二是不可遏势,不能孤立突兀,阻滞割断行书的自然流畅。古人一笔通常写5―9字,这中间墨量墨色是依次递减的,再加上笔法着力与点画形状耗墨的不同,自然而然呈现出浓淡粗细枯润滑糙的丰富变法,从而形成行云流水的状态。“来势不可挡,去势不可遏”,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截然陡顿,阻滞了书法的气脉顺畅。
三是不宜逾度,点画大小、墨色浓淡、结构疏密的对比变化不能随心所欲,是有度有底线的。古人碑帖里也常见一些“鹤立鸡群”的字,但只是在字幅上稍有出入,一般不会数倍于它字。今日许多“江湖书法”,为增加作品的动感变化,有的大字数倍甚至十倍于它字,这显然是有违和谐的。
“书画同源”往深处挖根源,书还是书,画即是画,如果将其理解为书法就是画字,只要“美观”,像绘画一样搞也未尝不可,那就大错特错了。行书的变化,始觉脱不得笔墨章法,功夫主要还是在笔法章法上。
抱庸浅谈。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的行书作品,都会有粗细和大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作者随心所欲的书写的还是有着一定的规律?
答案当然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书法有法,结构、粗细、大小的变化也是有一定的法则的,但是这种法则又不是固定的,不是1+1=2这样的固定的法则,它是在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则的基础上,让欣赏者看起来合理、舒服的一种法则。
这些法则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是有一些需要注意。比如多个粗的笔画或者字不能写在一起,这样整体上会显得拥挤、杂乱,多个粗笔画之间要加几个细笔画的字,这样看上去章法上比较灵动、透气。
还有一个种变化的规律是根据毛笔里面墨汁的多少,从蘸墨到把墨汁写完,出现的一种自然的大小和粗细的变化,这是符合毛笔自然书写的规律的。
但是这些规律都不是固定的法则,如果非要找一种法则的话,就是是要“自然”,所以我们常说道法自然。
这种自然从哪里去学习呢?很明显是从古代的优秀的经典字帖去学习。这些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无疑都是最自然最符合书写规律的,不然也不会被历代书法家认可,学习这些作品,才是通向书法的唯一道路。
掌握了这些作品,其实书法里的大小、粗细、长短变化,其实就是书法里最小儿科、最基础的技术了。
行书笔划的粗细变化反映书者的控笔能力的高低,变化越大越精美,说明你的控笔的能力就越强。
时常看到一些写毛笔字的人,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潇洒超脱,叫好的人很多,提出质疑的人也存在,这就可能是提按出现问题了,也就是所谓把软笔书法写成了硬笔书法了。提按不过关,粗细变化不明显,确实很流畅,很潇洒,可是,失去了毛笔的属性书法还是软笔书法吗?
在书法的行进过程中时常会提到节奏两个字,节奏其实就是快慢结合,产生一种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让人感觉到音乐,舞蹈的美感!书法提倡节奏不仅仅是美感那么简单,她还有更高深的笔法理念存在,那就是提按顿挫!什么地方需要顿?什么地方需要流畅?需要每个书法人深思!
我一直提倡书法需要速度,即使是楷书都需要速度,至于行书与草书更是如此,在高速行进中的顿挫就像赛车的急切变向,漂移一样,需要你有高超的控笔技巧,也最能显示书者的书写能力。
很多人说书法没有高低,没有标准!真是无知,无能的话。按照提按的粗细变化,笔力强弱分析去评价书法,是可以评判出高低深浅的。
硬笔书法中,现在最受欢迎的是哪种字体?
谢谢悟空邀请!
硬笔书法中现在最受欢迎的是哪种字体?
硬笔书法最受欢迎的字体应同时具备这些属性:入门易学好认;记录事宜快捷实用;美观洒脱写性情;有生命力广为普及。
我们拿以上几点去排除,可得出最受欢迎的字体是行书,其次为行楷,楷书和其它书体显然不具备上述优势。作为初学者还是建议从楷书入,行书出,这样字有骨架(楷书),能让你把最受欢迎的行书写的张弛有度,更有深度和味道。对练字时间少又想写一手好字的非专业大众,也可直接临摹好的行楷(或行书)字帖去学习,积累一定时间,也能得到较为理想的行书用字。
在行书和行楷字帖选择上,以自喜好为原则,这样更宜投入出成绩。从专业选择角度,建议学习田英章、卢中南、司马彦、吴玉生、王正良、顾仲安、霄鹏等书家的字帖,还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其他书家帖子也可选。
以上是根据自己学书对受欢迎字体选择的一些看法,希望对提问者有参考价值。
感谢大家用时阅读,如果喜欢,请关注海澜鑫语,留言讨论,谢谢各位师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武汉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武汉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