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的偏旁写法大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的偏旁写法大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哪些字在小篆体里是找不到的?
謝謝邀請,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關於您問題中所提到的小篆,按照傳統的認知,是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楷書之間的一種過渡字體,《說文解字-序》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即秦統一後,丞相李斯上奏以小篆爲官方字體統一文字,這也是現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首先從出土文獻來說,戰國時期的秦簡,比如里耶秦簡以及睡虎地秦簡,都使用的是秦隸書所寫,除了極少數碑刻和戰國晚期青銅器有部份小篆文字之外,沒有一部出土文獻或者簡冊是用小篆書寫的,所以一種推測是,小篆只是當時的一種類似美術字或者標準體的書體,并不是一種普及的書寫文字,這個也可能於秦朝統一僅十餘年就滅亡有關。另外從時間上來說,從戰國時期的出土文物來看,隸書已經出現並且普遍使用,至少從時間點上說是在秦統一推行小篆之前。所以小篆並不是從金文大篆過渡到隸書的中間字體。
接下來回答關於哪些字是小篆裡沒有的
秦三倉《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至漢後合併爲《倉頡篇》,所載字頭僅四五千,也就是說真正的秦小篆只有四五千餘,至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自序中記收錄字頭九千三百五十三字,以小篆爲字頭,這四千多的差額多爲漢後所補,再加上唐代李陽冰竄亂後,宋代大小徐奉旨修訂,又補了幾百新附字,現存《說文解字》共有九千八百三十三字條,加上重文,共有一萬餘小篆字形,這一萬餘小篆字形可以說是傳世流傳至今的小篆。《說文解字》作爲天下第一書,流傳千年,其餘字書種種皆以《說文》爲宗,其中一個原因是許慎創制了五百四十部首,以爲字原,又稱爲字母,即萬字之母,自此以後字皆可以字解之。另以六書爲綱,統領漢字,後世稱爲字聖。後世文字雖又孳乳萬千,仍不脫《說文》之宗,但《說文》之外多爲俗寫、別寫,鮮有流傳通用。所以如果以正字來說,小篆也就一萬餘個,但要按部首組字,也可以組出你要的小篆,不過爲別寫、俗寫而已。
这个具体不太好说,小篆前期是秦国统一后李斯作为统一文字使用的,其实这个和现在字体里面的小篆还是有区别的,当时是叫做秦篆,后期逐渐演化,篆书也有了变化,到了唐代基本上是强弩之末了,风格延续下来的较少,到了清朝又开始百花齐放了,只不过秦篆的风格也缺失很多。具体可以找些相关年代的书籍做对比,如果说缺少哪些字体,个人觉得可能会是些生僻字可能没有。但还是需要实际验证才能有答案!
篆书推荐碑帖有哪些?
篆书脉络很清晰,分两大块,秦始皇以前叫大篆,大篆按年代排序,分别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统一之后就制定了统一文字,叫小篆。小篆是宰相李斯所整理的文字,这一时期的小篆书法水平达到了一个高峰,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篆书,就相当于是东晋王羲之的行书的地位。所以就推荐小篆为首选。
这里推荐的这个时期最好篆书临本——《秦峄山碑刻石》原石是李斯所书,早已毁坏,现有宋郑文宝据唐徐铉的临本,摹刻于长安,其特点线条匀净,刚健流美,挺然秀丽,有秦篆的标准古拙之气。当为临摹首选。
第二推荐《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巡游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即题为《会稽刻石》,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原石也毁坏,现为李亨据元朝旧本重刻,字迹良好,也是很好的范本。
第三推荐《谦卦碑》《三坟记》,都是唐朝李阳冰所书。李阳冰宗法李斯笔法,是公认的李斯之后最好的篆书大家,他也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啥意思,就是说,李斯老大爷之后,篆书写得最好就是我小李子了。
最后,还要推荐一本重要的书,它既是篆字帖也是字典,就是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是东汉以后,历代学习篆书的必备工具书。现在搞篆刻,印章的手里也都必须有这本书的。它里面基本囊括所有篆字类型,有九千三百余个篆字,各有540多个部首,也开创了中国字典分部排字分方法。学的时侯可以临摹里面的字体风格,最主要是碰到不会的字,还有字的意思不懂,都可以在《说文解字》的得到圆满解答。
如果你对大篆感兴趣,也好,大篆古拙,高古之气也是提高书法水平的重要法门。那么大篆里《石鼓文》是首选,现代书法***大都临习过它,如萧嫻从年轻到老年一直主要临四种碑帖,其中《石鼓文》是列第一位。并把她住宅命名为《三石一盘斋》。另外还有罗振玉,王福庵,吴昌硕,邓石如,赵之谦都把《石鼓文》作为毕生重要的临习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的偏旁写法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的偏旁写法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