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果字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果字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屋漏痕”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表现?
屋漏痕据说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与锥画沙、折钗股、印印泥,,如同古人说:“肤肌之力”一样,形容用笔方法所产生的点画线条之形质。
它不是古人先有这些概念,后在书法实践中运用的技法,而是对颜真卿在长期书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颜真卿不断修炼笔墨功夫的象征,功到自然成。
今人在书写中不可一味刻意追求,应加强笔墨修炼,不求形似,以书写中自然状态下产生的点画线条为佳。
同时,在书写中,加强对点画笔法、笔势和笔意的理解,提高书法审美和鉴赏能力,明白点画线条的形质要求。
我认为,漏,是滴漏,淌,为流淌,两者表达的不是一个意思。“屋漏痕”,原本是指老式民房屋顶漏了,雨水滴落在纸棚上之后渐渐向四周洇化,水印边缘出现毛茸茸的自然现象,形态非常柔和润泽,不生硬。借此用于比喻笔墨痕迹厚重丰满,别有意趣。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生宣纸与屋漏痕
“屋漏痕”,实际是洇的意思。这种感觉在生宣纸上书写非常明显,墨迹洇化之后,笔画或线条边缘柔和润泽。反之,在熟宣上写不洇,墨迹边缘质感齐整,即所谓没有屋漏痕。
比如同一个字,分别用熟宣、生宣写出来的效果差异很大。如图: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上图中,左边是用熟宣写的,右边是用生宣写的。用的是同一支毛笔,一样的墨汁,笔法动作也是相同的。为什么效果两样儿? 显然,主要是纸的缘故。所以,我认为,有些字体,笔画起、收处的形状呈现圆钝无尖,不一定都是使用了“逆入”、“回描”的动作,而是在笔画的起笔处、收笔处,由于中锋、侧锋和提按幅度大小,以及驻笔时间长短所致。因为,古人不写大字……
▲
图为本人教学示范稿
这个现象表明,宣纸生熟程度对笔迹刚柔、方圆等,在渲染效果和表现力方面有直接影响。比如,在生宣上写字,“屋漏痕”即能起着美化作用,同时也存在弱化线条力度的因素。因此,掌握纸的特性很重要,所说的纸法就是指如何利用纸的特性进行创作,借以表现不同风格的笔墨韵味。当然,与行笔动作快慢、墨汁浓度稀稠也有很大关系。
▲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农村人,对屋漏痕应该有印象。
屋顶破漏,雨水沿墙壁蜿蜒淌下。由于墙壁的阻力,雨水必须左右婉曲而下,痕迹的尾部如垂露,圆正而不见起止的痕迹。
古人从这种自然现象中,领悟到以曲势取直的笔意,领悟到用笔要留得住笔,力在画中,笔尽而势不尽,画虽长而力有余,寓沉着于痛快之内。
表现在书法中,就是收笔出锋,最忌飘忽不定,作虚尖浮怯之状,特别是一些较长的笔画,如长撇、悬针丶垂露丶捺脚等,特别是行草中的长竖拉笔。
书写这些笔画时,笔力要送到位,但不可势尽力竭,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以腕力或腕力配合肘力、臂力送之,切不可以手指拨动笔杆挑出,这样才能笔锋在笔画的尽处还有余力。
如“拂”字长竖,“及”“妙”字长撇。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书法上所讲的“屋漏痕”,实质意义是强调“中锋运笔”!“屋漏痕”的实际形象是指“漏进屋内的雨水”顺着墙壁往下趟时留在墙上的“痕迹”!由于雨水与墙上的尘土汇合成“泥水”顺墙下趟到最后停止时(自身有一定的粘度),最底端的形状必然呈现为圆润的“水滴”状!而这种自然形成的“屋漏痕”形状,明显地显现着一种“流动感”!而这种“屋漏痕”的形状,恰巧与汉字书法的“垂露”笔画形状相同!而“垂露”笔画的形成原理,则是“正确的中锋运笔”!所以,古人便以”屋漏痕”这个词汇来形象地强调”中锋”运笔!!!(须知:“侧锋”绝对写不出“屋漏痕”!)下面,我分别用“侧锋”和”中锋”写两条“竖”,便于大家理解。
(请将照片竖起来看)。
我是个农民,家里住着土坯房,一旦遇到连阴雨,遍地漏,漏雨也顺着墙往下淌,墙不平,遇到阻力自然拐弯,因此深有体会。颜公创屋漏痕笔法,只适合竖笔,而且笔不是直的,有浓有淡有枯有涩,又有锥墙之力度。因此我认为以中笔用笔,以划沙之功力,速度宜缓方能达到效果。只是一孔之见,见笑了。
书法学习中,小楷、中楷、大楷用笔和书写有什么不同,能谈一下你的看法吗?
感谢邀请:小楷在书写中,于中楷、大楷用笔、笔势各不相同;书写小楷多为坐势,平腕案上,执笔于笔杆中下段,依靠指力,辅之以碗力运笔,因臂力不能充分发挥,故只能写中、小字。小楷字体的精到、灵动、妍美流利一气呵成,是小楷书法之美的重要特征。
中楷执笔于笔杆中间,悬腕、枕腕用笔均可,但悬腕比枕腕相对灵活,用笔范围大,易发挥,书写出的字体显得有力度、有笔势,不过;没有一定的悬腕功夫、用笔技巧,很难达到预想的较果。
大楷执笔于笔杆中上段,站姿、悬腕、悬肘不接触案面,以腕为主,指、肘辅之。这种悬空书写方法给大字用笔提供了驰骋空间而挥毫自如。
大楷用笔多以“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笔画要求粗壮、丰满、圆润、雄健;总之,只要执笔合理,用笔有技,才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初学书法,最好先写中楷(如九成宫醴泉铭)。很多初学者开始学书法时,喜欢写大字;甚至有人认为毛笔字就是要“写大字”。也有不少老师教学生写字,一开始就教大楷(如颜勤礼碑)。
写大字要悬肘悬腕,初学者没有很好地掌握字体结构,运笔功夫不到家,很容易养成“画字”的不良习惯。
小楷(如灵飞经)就更加难了,因为强调精细和神韵,没有一定的功底无法掌握运笔技巧。
而且古人流传下来的名帖字体不会太大,尤其是纸本墨迹的书法。我们临习的时候,要尽量符合原尺寸,至少不要相差太远,才能更好地体会古代名家在书写过程中的笔法状态。
中楷练好后,可大可小。大可以写大楷,小可以写小楷。掌握了中楷的基本功,写什么尺寸的楷书都容易得心应手了。
谢谢您的邀请!
小楷,中楷,大楷,在书写上的确有不同的地方,主要是用笔上的不同。
小楷用笔,不需要回锋,切笔直入。
大楷用笔就要求起笔要逆锋,收笔要回锋。
中楷根据字的大小,在两者之间就可以。
这是书面的说法,具体到临帖,每个人的用笔,又不是完全一样,但是,不管怎样用笔,能写的像原帖,形神兼备,就说明用笔对了。
个人体会,仅供参考!谢谢
张建业
书法学习中,小楷、中楷、大楷用笔和书写有什么不同:
书法学习如同小孩学走路一般,先求站稳步子然后大胆的迈出第一步再到走和跑。
小楷初学者都是把笔死死的握住,艰难地歪七斜八写出第一页书法。练得久了,手指自然而然的轻松了。
在书法学习中,小楷一般多用于指力,因为字体小笔画细稍一出笔就填满格子了。可以说小楷是写好书法的基础同时也是关键。
中楷书法时,在运用指力的基础上带用部分腕力。
大楷书法时完全脱胎换骨了,多用于腕力带部分臂力。
总而言之:雪下三尺,非一日之寒。俗话说得好:读得多胸中有本,写得多笔下生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果字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果字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