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廉草书字体怎么写好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廉草书字体怎么写好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骨子里喜欢书法,渴望像古人一样切磋书艺,有相关的微信群大家推荐推荐,一起交流学习?
人生难得抱一趣,书法有瘾,真爱则三月不知肉味。向朋友推荐一个头条书法飞聊群,我的【硬笔行书研究班】,以解疑释惑、研讨交流的形式共同学习切磋。如有兴趣,欢迎加入。
书法是一定要坚持开放性学习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思想交锋会带来艺术碰撞,相互指点,相互学习,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从选笔,用纸,到临摩,再到笔法字法章法,每一个具体的细节都会引发大家的理性思索,这对个人的书法研究和学习大有裨益。
这个研究班的群学习氛围浓厚,群友素质很高,虽然成员的书法水平不一,有初学者,更不乏低调的高手,但无一不是书法的真诚爱好者。我想,如果真正用心交流的话,进步也将是很快的。
我在松坡上,君行桃叶桅。飘蓬天各远,翰墨以为媒。山海逢一抱,浮生得几回。寸言安足意,且尽手中杯。欢迎各位书法爱好者。
抱庸诗书,问候书友。
文同与郑板桥画竹的艺术特点有何不同?
二人所处时代、人生经历和艺术观念都不一样,故而在墨竹画上还有很多不同。我从三个方便阐述:
一,竹子形态不同
文同的竹清丽挺拔,气韵生动。相比宋元之后的写意墨竹,文同的墨竹画还是极为工细写实的。从理论上讲,文人画应该是不拘“形似”而崇尚“神似”的。但是在文同的画中,依然有北宋尚工重意的影子,他的墨竹与自然之竹比较接近。他的墨竹画既有元明的尚意,又有宋人工致***的特色。仕途上他走的是清正一路。因有了竹子,他获得了心灵的寄托与自由。 郑板桥则属于一种坚强的叛逆性人格,同样是自然之竹,在他的笔下显得坚硬不屈、瘦劲孤高,其造型以简、瘦为上,但却有一种倔强之气充盈其中。郑板桥关于“形”继承了“不似之似”的观点,即主张艺术作品应不拘泥于形式的相似与准确,而是在象外取神。郑板桥以一种张扬、甚至夸张的生命姿态表达自己的内心,不***掩饰,这是人品与画品的典型体现。
二,表现手法不同
从文同的《墨竹图》和《倒垂竹图》可以看出,
“s”形的构图方式以及弯曲竹竿的题材在文同的墨竹画中应当比较常见。
而郑板桥的画多为兰石结合,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
他笔下的墨竹,往往瘦劲挺拔,有股凛然傲气,而巧妙、大胆的“经营位置”是其墨竹画的一大特色。在安排布局上,以“少不疏,多不乱”为基本原则,题跋也常被作为全幅构图的主要角色。总的来说,郑板桥的竹子神态各异,变化多端。 在笔墨的运用上,清人朱和羹对文同画中的用筆评价如下:“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来,此画之与书涌者也。”⑦朱和羹提到,文同的竹子,从草法中得来。又根据苏轼对晁补之所藏文同墨竹“瘦节蛟蛇走”的评价来看,所谓斗蛇之妙,应当类似于笔墨所呈现出来的图式,并非能直接助益于运笔。但却能因此可见文同书画之中的蛟蛇之笔姿。苏轼称文同的草书为其“四绝”之一,苏轼多次为他的书法作题跋,称其作草书时“落笔如风”,可见他的书画在运笔上都有相似的特点。 然而郑板桥依据“书画同源”之理,善于将苏轼、黄庭坚“书之关钮透入余画”,使其精湛的书法用笔与画竹技巧相融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韵味。因此,他的画竹之法中的书法用笔显而易见,竹叶不仅带苏字肥锋和黄体瘦笔,且呈隶书之撇捺,竹干亦具圆润之纂意。画中的笔墨运用与多体合一的“六分半书”书法题跋交相辉映,极富笔墨韵味。而关来看,笔先调水后蘸墨,笔锋出形秀劲绝伦。笔法圆润而不失劲秀,豪放而不流于狂纵。
三,竹子表达的隐喻不同
同是竹精神,皆写人生的高洁与气节,对于郑板桥和文同而言,又有不同的人生隐喻意味。文同生活在北宋晚期,这是一个在北方外族***的军事威胁及因变法引发派系之争的混乱时期。对于文同而言,创作墨竹画更多的是“自娱”,“竹君”自由而潇洒的姿态正是他本人生活理想的一种投射,尽管身陷俗事之中,但他如陶渊明爱菊一样,因有了竹子而能获得心灵的寄托和自由,所以他的竹则更加沉静。 在郑板桥那里,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同的画属院体画,画中兼工带写,工整有致,有高格,郑板桥己是写意一路,典型的文人画系统,七分半书独树一帜,在文人画体系的发展进程中,他们都有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脉络,在美术史上都各有成就!
文与可在历史上不仅留下了一副弯头墨竹,还有一个成语“胸有成竹”。他与苏东坡相友善,不仅是表兄弟,情同手足,并且同为“竹痴”。苏东坡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流芳百世。文同则在苏东坡的文章中多有提及,二人交游品画,可谓亲上加亲,精神上的挚友。
文同的竹子写实,从杆到叶到竹节、竹枝都是尽力贴近客观,几乎和西方素描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文同的竹子写实里放逸出了竹子的生气、品性、精神。那杆弯头竹杆子垂下来,叶片却是极力的向上,骨子里是坚韧和倔强。文同的这幅竹子,调一下颜料涂上去就是油画,是中国式的油画。
板桥的竹子飘逸,骨子里是清奇。它胜在韵致,浓墨淡墨间虚实掩映,墨痕露处都是书法的味道。杆子劲道,叶片潇洒,竹枝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不要说它不客观,它是板桥先生“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境界的升华之作。跟练武一个道理,绘画的极致无非如此,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一旦进入第三个境界,无法乃为至法,心手合一,又不执相,近道矣!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画竹子的大家超过了郑板桥。
文同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郑板桥独创写意,著意趣味。有画竹兰之特色。
文同,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擅诗文,精书画,尤长于画竹。文同是苏轼画竹的老师。
文同画竹,是文同在与竹长期相处之中对其结构与神韵的了如指掌,是其胸有成竹才让其所画之竹更加生动洒脱,画时必先储静气与胸中有成竹,画时物我两忘,其为文同是竹而竹也是文同。正如苏轼所言“其身与竹化”是文同物化为竹才可“无穷出清新”。
郑板桥,清代画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世称板桥先生。其诗、画、书俱佳,世称“三绝”,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画竹,也是日夜相守观察竹之习性,与文与可画竹不同。文与可画竹是胸有成竹,而郑板桥画竹是胸无成竹。郑板桥曾作一画,名为《仿文同竹石图轴》,上题曰:“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燮又记”。郑燮之竹,竹杆细成线,叶大顾盼生动,竹图清瘦清高,说郑板桥胸中无竹,其实是在讲禅道。
世道争论:文与可的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的胸无成竹,究竟谁境界更高一些呢?读《红楼梦》时,有一对联,极有意思:***作真时真亦***,无为有处有还无。虽将真***、有无之辩,但此处语境也是颇有意思。文的“有”与郑的“无”,其实说到底是一回事。是世人所误解其“有无”的境界高低,然后郑板桥不也后论:邈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廉草书字体怎么写好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廉草书字体怎么写好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