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宁静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宁静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是如何以静态的作品形式体现动态的笔墨意趣的?
行楷隶草篆这些书体最能体现笔是动态意趣的就是草书了。一幅草书作品,布局巧妙章法合理,笔法生动笔墨变化大。
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首先要有气势,笔法千变万化,入笔灵活,运笔中側峰并用,提按分明。方笔圆笔各有体现,墨色浓淡枯变化强烈。字体结构,拙而生雅,大开大合,起落明显。但字眼不能多,多而乱。一幅成功的作品,书完之后给人一种赏心说目的感觉,有不厌其烦的临摹和行外人的驻足观望,有飘逸风发,有灵魂的升华,有自然一切事物的联想,如山泉,如鸟翔,如兽奔,如武剑之势,如醉酒之态,暇想无限,美不勝收。
我学书不深,但深知学书勤临帖之外更需悟。所以我只是学而不精,嬴州拙言!己亥仲夏
书法能够在平面作品中表现出动态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书写汉字结体的姿态。如果我们拿比较规范的楷体、小篆和金文、大篆作比较,显然后者更具有动态感,因为后者结体多了一些自由,且笔画变化更多样。另比如我们把汉字的笔画书写成倾斜的,那就比横平竖直的更具动态。
2.书写的节奏。一件书法作品的节奏感也是体现动态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笔墨的轻重、快慢和浓淡变化来体现。
3.书写线条化。有人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有一定道理的,行草书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点。书法线条如同舞蹈者的飘带,侠客的剑,酣畅淋漓。这是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
4.书写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书法艺术。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张旭《古诗四帖》等,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结晶。作者的情感、情绪凝聚在笔端,妙品即出。
5.书写的立体调动。书法是点、线、面的完美融合,如五线谱一样蕴涵笔墨意趣。作品虽然是平面的,但作品在谋篇布局上,要调动所有的因素。除了书写的文字,还有用印,都要相互照应,最终形成一部完美的“舞台剧”。
静态的书法作品形式如何体现动态的笔墨意趣的?书法如音乐:俗称,音乐有五音,书法有五体,音乐有优美的旋律,书法有优美的线条。书法如健身武术拳:出手优美蕴气力,收手圆滑龙凤姿。所以书法是一曲优美的“音乐”又是一道健身的“太极拳”。
这个问题真好!
静态的书法如何表现出动态的美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首先,书法本身就不是静态的。很多人把书法比作无声的音乐和无形的建筑,其实我更愿意把书法看做一个独舞者的静默演出:从舞台的一个角落出场,时快时慢,或起或伏,既有瞬间的凝固,也有长时间的行云流水的舞蹈……静默无声,又摄人心魂。一支舞罢,天地为之久低昂!把书法看成静态艺术或者平面艺术,忽略了书法区别于其他平面艺术的重要特征——有序性。它总要顺着笔画笔顺顺着文辞先后写开,这个特征决定了它的结果虽然是静态的,但它的整个创作过程却是可以通过想象得到还原,甚至在脑海里再现创作者创作时的一举一动。因此,看书法不能只看造型和构成,而要“想其挥运之际”。有经验的欣赏者是有能力还原这样美妙的过程的。这个过程浓缩成一个字,就是——势。
其次,书法作品静能生动,主要是通过形的明示或暗示。比如起收笔的藏露利钝,行笔的绞转顿挫,又或者体态的正襟危坐或是攲侧晃动,这些动态的提示触发我们的联觉,促使我们开动眼耳鼻舌身意,去全方位体验。这个途径浓缩成一个字,就是——形。
形和势,就是书法静能生动的机关所在!
汉朝的蔡邕在《笔论》中有言:“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书法的动感,赋予作品以灵动和生命,无动感的书法才是真正的呆书、死书。论及书法动感,大多从“线条”上做文章,我觉得不太准确,书法由线条构成,但线条无法全面充分的诠释书法内涵和各种关系与规律。
要塑造书法作品的动感,抱庸以为关键是抓住以下4个要素八个字:笔势、字势、行气、墨法。
①以笔势勾勒动感。笔势是动感的第一要素,线条的粗细浓淡,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提按使转的陡平缓急,都以笔势来呈视。我们讲线条张力,就是动感美学的一个内涵。这个重点是用笔的功夫修为,需要在笔力上大作文章。
②以字势彰示动感。书法中的汉字各具情态,高矮胖瘦,沉着险绝,是紧拥抱合,还是相斥避让,是肥瘦错落还是疏实相间,或攀或倚,或顶或抛,或离或散,或牵或阻,会产生向心力、离心力、重力势能等力感,让汉字静中有动。
③以行气凝搅动感。行气中的左右映带,前呼后合,牵丝粘接,笔断意连,都充满动态与力感。行气之妙,在于乱中有序,就像一条舞动的铁索,搅结着书法中的气与势。以行气营造的,是大动感、大气魄。
④以墨法描画动感。浓即重,淡及轻,浓即缓,淡即迅,浓即沉稳,淡即空灵。墨分五彩,其义不仅在于平面的色差美感,更在于诠释力量。墨用的好,动感便无比丰富。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懂书法的朋友看看,这几副字怎么样?
我这几幅书法,全是欧体书法作品,不知道写得怎么样?我不是书法评论家,所以不敢乱加评论。
书法作品虽然无美丑之分,没有特殊的艺术标准,但除了书***底外,也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要评价这几幅书法作品,首先要了解欧体的书法特点:严谨工整,整齐峭劲,主笔伸长,字体大都向右扩展,疏密相间,气势奔放,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首先,第一幅作品应该学的欧体,结体端正,点画精美,字体秀丽,是一幅好的作品,值得学习,但也有不足之处。此书法与欧体相比还相差一定的水平,在笔法上要下一点功夫,结字偏弱了一点。譬如“流”字,第二点笔画稍长了一点。“如”字结构稍欠缺。“歌”字右边撇应稍舒展,显得有些僵硬。整体如欧体相比,大部分笔画略显无力,没有欧体那大刀阔斧,险中求稳,气势逼人的感觉,缺少阳刚之气。艺无止境,没有一辈子的毕生倾注,未必老有所成啊!
其次,我们看第二幅作品的特点:结字秀朗端庄,中规中矩,八面玲珑,不失为一幅漂亮的书法作品,也有美中不足啊!譬如“金”字,长撇应向外舒展,与右捺长相呼应,结体欠佳。“榜”字左边木字旁稍显俗媚,整体书法不近似欧体风格,其中融合了颜体书法特点。
书法美在点画,美在结构,美在篇章神韵,书之妙道,神***为上,这是评价书法艺术的标准。
本人只是书画爱好者,水平有限,有不足之处,望见谅!谢谢
根据您这三幅书作品,我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先看第一幅作品。
这是一幅小篆对联,内容为“观古知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落款是“庚子夏徐晨然书”。从正文看结体端正、线条朗秀、字法准确,这些都是优点。当然也有不足,比如线条生涩、结体不够精确等问题。再看落款,线条不够凝练,似有硬笔书法之特性,缺少丰富性。整体看章法还是不错的,似乎是临的某位明清近代大家作品。
再看这幅作品,这是一幅百福图,用红色洒金宣纸书写,寓意很吉祥,在民间还是很受欢迎的。书写水平因是同一人同一时期的作品所以相差甚微。章法也比较中规中矩,落款太低了,更为遗憾的是没钤印章,这是一幅不完整的作品。
第三幅作品是个扇面,内容正文为“宁静致远″,上款内容是“诸葛武侯″,我认为意思尚未表达完整,完善如“诸葛武侯语"更好。落款行书略显随意,以后多加强临帖。整幅作品再往上提一些会更高古。另外印章也太大,不太和谐。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意见,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书法的朋友加个关注,老朋友张建礼叩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宁静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宁静的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