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一般多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一般多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篆、小篆都是什么时代的书法?它们都有什么区别?
从时间上来说大篆就是秦朝以前的文字,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皆用秦篆,即后来的小篆。大篆起源于甲骨文,西周时代最为流行金文大篆,金文是经书写、制范,再浇铸而成的文字。大篆相较于小篆节奏单调一些,小篆笔画更加圆润,结体略长,易于书写。
大篆,是青铜器时代就有的!大概在先秦早期,殷商甲骨文之后。在此期间,王朝为了祭祀,庆典等,在青铜器上作了文字,文字也逐渐规范化,代表做有《蛮公鼎》,《发盂鼎》,《散氏盘》等,后期的石鼓文也属于大篆。到了秦始皇时期,李斯把全国各地的诸侯国文字进一步规范,形成统一的秦朝文字,线条粗细差不多,结构端正,字形方整,从形成了小篆文字。从此,中华大地上不再有奇形怪状的文字,如楚简等。
篆书流行于殷商到秦代,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诸侯争霸,诸侯国林立,正是因为诸侯割据地域分治,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大篆便是通行于秦国及西周故地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风格浑厚,朴茂自然,用笔圆劲挺拔,圆中带方。秦统一之后发起了“书同文”运动,***用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土文字基础上,推出了小篆作为国家的统一文字。小篆属于线条化文字,藏头护尾,不露鋒芒是其线条特点,圆润中又颇有筋力,点画间均衡匀称,字形修长、端庄、平正。这是它与大篆的区别。
整个篆书系统从殷商开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大篆、小篆。大篆又称箱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是从般商甲骨文到秦代小篆近千年间使用的主要文字。金文,主要是周代青铜器的铭文,属于大篆的体系,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金文铭刻于铜器,它不像甲骨文书法,偶尔还能在色甲鲁骨上见到毛笔书写而未及契刻的痕迹。
广义的大篆是相对于秦朝规范后的小篆而言的,可以包括秦统一之前的所有文字,如夏、商的金文(钟鼎文)(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周朝的籍文(史传周室王太史籍所作)。实际上它们只能是长期逐渐形成,朝廷让个人或小集体收集加以规范并再创造一部分而成。它的特点大略如下:
1、汉字源于象形,大篆因为较古,所以最大的特点是多数象形(中间也有意会字);
2、汉字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的简直方正是社会发展中因交流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同为时间短的原因,大篆的笔划比较繁复(同形重叠较多);
3、因为介质的原因,大篆多为硬物刻划,所以笔迹平直且粗细均匀;
4、笔划平直、形多弧状,前期的硬瘦些,后期的稍圆润,弧直划交错结合成字;
5、经周朝规范过的籍文形体更加规整,笔划更加匀称,并逐步摆脱了象形的束缚,打下了方块形体的基础;
6、从直观上给人雄强凝重、严整而有韵致之感,这实在是客观书写物的限制加上人们生性追求美感自觉规范产生的结果,比照今人的思想当然更接近自然法则。
秦小篆的特点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较大篆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码、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小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较大篆更为规范
一、别称不同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二、特点不同
大篆:
1、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2、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
1、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2、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小篆在汉代还是一种正式的书体?
是的。
小篆虽只是汉字形体演变中的一种字形,却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因而特别需要予以重视。 小篆对汉字发展的历史进程,乃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秦始皇以小篆统一文字,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东汉许慎以小篆为体系撰著《说文解字》,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字典,使小篆成为中国古代研究、理解、传播文化的重要中介工具。
小篆在汉代不是一种正式的书体了。
西汉初年,在书法上仍沿袭秦代的传统,严肃庄重的宫廷器物铭文仍是沿用整饬规矩的小篆书体。西汉书法家吸取了秦代官定典范书体如《泰山刻石》、《阳陵虎符》等铭文结构谨严的优点,以及秦代隶书中笔道方折易刻易写的长处,综合为一种崭新的书体,称为汉篆。其整齐规矩胜于秦代诏版。
汉篆作品主要见于金文和某些石刻。如神爵四年的《成山宫渠斜》、初元三年的《上林豫章观铜鉴》、嵩山启母庙、太室、少室三石阙。
然后是隶书的演变,隶书在汉朝时获得了***展,西汉隶书已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书体。西汉早期的隶书仍受秦隶的影响,显得古拙,被称为古隶,直到西汉晚期才完成转变,发展为带波挑、波磔、结体呈横势扁方的今隶,也称汉隶。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产生的时间?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距今约3300年。
3、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距今约2200多年。
4、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距今约2000多年。
7、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因为考古发现那时绝大多数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之为甲骨文。
金文产生于殷商到秦朝统一之前,主要是浇铸在青铜器上,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因为金文又称大篆),统一后的小篆更均整美观,也便于书写。
小篆字体很漂亮,但书写起来较麻烦,于是到汉代,便产生了隶书并不断发展成熟,更易于书写了。
草书中的“草”,含有草率之意,最初的草书是章草,出现于汉末,由隶书演变而来,是隶书的快速书写方法,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今草,最后到狂草。
楷书最接近于今天所用的字体,传说是三国时期钟繇整理加工而成,经过两晋到唐代,楷书发展到顶峰,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一批楷书高手。
行书介于草书与蒋书之间,多数人认为出现在魏晋时期(因为它应在草书和楷书之后),其最繁荣时期是东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相对而言,行书最为实用,书写比楷书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行书至今仍是普遍受欢迎最常用的字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一般多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一般多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