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隠草书毛笔书法入门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隠草书毛笔书法入门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不以书法家自居,仅写题跋的梁诗正,行楷书法比之启功如何?
就《梁诗正行楷书法比之启功如何?》之说,我个人认为此提法.比之不妥,书法是艺术,很难有一个公式来框定,她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就如米饭和面食能分优劣吗?南方人爱吃米饭说饭好,北方人爱吃面食说面食灵,孰好孰坏能一言概之吗?当然也有公论标准,那就是大众谓好!
梁诗正的楷书刚正婀娜兼之,字稳形秀丽,字字珠玑生香透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启功的楷书儒雅清气隠含禅意,书少有锋芒只有润圆静逸.和祥之意!
二者都得书法宗密,都俱书法大家的风范,喜欢谁那是你个人的权利!我都尊重二贤!
梁诗正(16***一1763),字养仲,号芗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大臣、书法家。在雍正八年成为探花郎,在乾隆年间,深得乾隆皇帝赏识,是他的御用秘书。
(梁诗正书骆宾王帝京篇)
朝廷的一些文献、史书都出自于他笔下。还时常随乾隆皇帝一道出巡,乾隆皇帝作的诗都由梁诗正抄录。
(梁诗正书骆宾王帝京篇)
梁诗正书法初学柳公权,后又学文征明、赵孟頫、晚年学颜真卿和李北海。其书法风格文雅秀润,潇洒峭拔。像桂林山水一样,有清奇之气。
(梁诗正书骆宾王帝京篇)
启功先生行楷清雅刚正,俊朗飘逸,以骨力胜,梁诗正秀丽清奇,华贵流丽,以古韵胜,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梁诗正《骆宾王帝京篇》纸本,行书,28.76厘米X112.81厘米。(见上图。)
下图为启功先生行楷千字文
(启功书千字文)
梁诗正的行书在清朝一流的,他的书***底的水平至今我个人认为无人能超越的。无论从笔画、结构和韵律以及每个单字都是极其给人以美的享受,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他的书***底和艺术水平。
启功先生是我们近现代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学家、古典文献学家,是我国古典文艺领域的杰出人物,其书法因其面貌清俊可人,独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学者众多。
而梁诗正是清代乾隆的御用书法家,启功先生非常喜欢梁诗正,将梁诗正与其子梁同书并称为“二梁”,颇有一番“古有二王,清有二梁”的意思,可见启功先生对梁诗正的推崇。
启功先生和梁诗正先生书法异同
启功先生书法早年得益于梁诗正,或者说至少在学习赵孟頫董其昌的方面收到了梁诗正很深的影响,我们看启功书法的结字特点,与梁诗正一些作品非常的接近。
另外根据启功先生自作学书历程的一首《绝句》: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启功先生与梁诗正的书法有比较接近的学书经历,自然在格调韵致上比较像。
实际上我们看启功先生并没有完全的照搬赵董用笔,只取了部分笔意便有了脱俗的笔墨韵味。
我们也能够从启功先生对梁诗正书法的推崇得出一个结论,恐怕先生还是非常佩服梁诗正学的书法的,否则也不会大加赞赏了。
当然,启功先生主要成绩是在学问上,而不是书法上,文人的成绩不能只是字好,学问要做的好才行,启功先生是有成绩有贡献有学问的人,可以预见,启功先生的成就注定会使得先生留名史书,书法比得比不上梁诗正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关于梁诗正,确实不以书法见长,他是一位典型的职业官僚,反倒是他的儿子梁同书的书法水平,明显要高于梁诗正。至于启功先生的书法,确实与梁诗正极为相似。
在书法史上,只是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第98页,在讲到清代刻帖时,提到弘曆“命梁诗正、汪由敦、蒋溥等负责摹勒上石”,刻制《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而在此卷随后介绍清代中期代表书法家时,花一定篇幅介绍了梁同书。
作为梁诗正的长子,梁同书虽被很早就过继给叔父梁启心,但他还是受到梁诗正的较大影响,很小就学习书法。其学书的取法对象也与梁诗正差不多,主要是颜柳米董,但他不同于其父的是,他在掌握了基本法则后,就抛开前人陈法,强调书中有我,自成一派。
梁同书以行草见长,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有较大影响。而其父梁诗正的书法则较之弱了许多,他是标准的馆阁体。有时我在想,乾隆的一些字是不是梁诗正代笔的?不然怎么长得那么像呢?
说到这要强调一点,我们说馆阁体艺朮水准不高,并不是说它很容易,不信你对着书本写几个印刷的仿宋体试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隠草书毛笔书法入门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隠草书毛笔书法入门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