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科书改草书字体要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科书改草书字体要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果教科书字体全部改用草书会对教学和文化传播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是一个听上去有点挑战性的问题,我觉得很有探讨的必要,我个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草书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书体之一,是被公认为最难的、也是最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书体。有人说,如果把中国书法比作一顶皇冠,草书就是***上的那颗最大的最亮的宝石。
在中国书法发展的过程中,行书、隶书、楷书已经基本上逐渐扛起了教育及文化传播的主要功能,而草书、篆书基本上已经发展成纯粹的艺术形式,独立于书法体系之中,其中草书更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高度简化,甚至是符号化,完全失去传播文化知识、信息的功能。如今面对一幅草书作品,别说普通观赏者,就连书法圈里的人也很难立刻通读下来。
如果要让草书重新肩负起教学及文化传播的重任,存在以下三个严肃、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这方面的工作,我国老一辈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朱复戡先生等等前赴后继,都做过尝试,并推出过一些标准草书范本,但由于受关注程度仅限于书法爱好者,并没有推广到所有人群。
如果想要把草书引入教科书,那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系统学习草书,让全体国民都能够像现在熟悉楷书一样熟悉、辨识草书,这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恐怕需要至少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
就算国家愿意动用人力、物力去大力推广草书,可是现在的书写习惯是从左向右,而且是横向书写,这些都与草书的风格相悖,如果一定要在教科书上出现草书,最多也只能够出现章草,但章草却只是草书的一小部分细分书体,还有今草、狂草又该如何处理呢?
兄弟,***设古代(元之前)有条件读书的人口有50%,其中学有源流有大量书籍可读之人估计能有10%?其中又兼攻书法又精草书的人估计寥寥无几。王羲之年代还为了普及草书辛辛苦苦编撰《草圣歌诀》、民国时代于右任也是大浪淘沙般著述《标准草书》,可想而知能认读草书的人有多少。说白了草书是书法家里最顶尖的一小撮人才能玩好的东东。其它不说了。
体味草书、标草的易识、普及的一个重要启示!这是让人们看到贯彻于右任标准草书“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原则,将标草普及到大众的重要、必要及其难点。
这是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草书、标草写作的严肃话题:草书,是一种快捷的书写字体。但是,作为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如果要发挥文字功能,必须要考虑大家“易识”。
三个“凡例”,即:“凡简字之草体亦可***用”;“凡过于简单之字,不必作草”;“凡过于冷僻之字,可不作草”。——这是为标草的普及应用,提供了最现实而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方针。这更有利于标草面向大众快捷手书汉字,面向中华汉字改良的普及应用。
可见,若从“易识”、普及的角度看,标准草书的“标准”,也可以有两个,一是:经典标草的规范写法;二是:国家推行的、大众易识的国标汉字的规范写法。如果是普及,那更要注意大众能认得。
当然,以上主要讨论的是发挥文字功能的书写。至于作为艺术的草书,或许应该可以有书法家艺术美创造发挥的余地,或许“神仙能认得”也是可以的。但书家也要、也应考虑到、照顾到,以能让人可以领略其“美”且尽可能使人也能看出写的是什么字为好。否则可能也会让人留有遗憾吧。——当然,可以也不排除在一定语境下,部分字形随意发挥、变形很大,但因为有上下文,可以推知那是什么字,这或许也可以让读者接受。
提出这等建议很有趣啊!
表面看呢!把教科书的字体都换成草书,这样所有都从小开始学习草书,这样发展下去对草书应该是非常有利的!
其实,这是只考虑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不利的片面思维方式。
草书规范吗?有人说,有啊!于右任就曾规范过草书,再以前的古人也有人规范过草书。是的!草书也有规范,甚至是王羲都曾规范过。规范了的草书可以成为规范的文字,甚至可以规范成符号,比如西方的文字。
但是,我们已经使用了数千年的规范文字是楷书。如果我们的古人不从草书过度到楷书,而一直进化草书,我们的文字可能真的有点像西方的符号文字了。只是,我们的民族没有走这条路。
那么,从现在开始成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做的话,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不是不能完成,而是,有必要去这样做吗?这样做的利与弊那个大?仅仅为了全民学习草书,就这么兴师动众地大耗人力,物力,还有财力,这是一种只要孩子才能做出来的幼稚思想!
书单中的字体怎么调比较自然?
可以尝试改变字间距和段落间距,让人看起来相对和谐自然一些。
字体,即字符体型(如书写文体),或称字型,是一个具有同一外观样式和同一排版尺寸的字形的***。篆书、隶书、燕体、楷书、草书、宋体、仿宋体、黑体等分别是某类相似风格(也称“书体”)的许多个字体的***,而不是一种字体。
调节推荐:做书单的字体,要正规一点就好,因为书单就像一本书一样,用别的花式字体,就显得不伦不类,一般用正规默认体,我觉得用思源宋体最好,标题用思源粗宋,下面那个字用思源中宋,这样无论怎样排版都很好看,落款可以用别的花式字体,这样书单做好了!
学书法可以从楷书直接到草书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不是先有楷书再有书草的,楷书草书是两个不同体系,楷书写的再好,不学会草书符号也创作不了草书作品。但学好楷书对草书大有裨益,楷书法则特别是提按藏露等法则也大量运用于草书,否则草书就流入油滑无力了。
可以。从书法发展史看,草书出现比楷书还要早。古人都没有先习楷书再写草书,我们为什么不行?
先梳理一下书体发展过程:最早文字甲骨文,到商周金文大篆,到秦小篆定型,到了汉代时候,隶书从篆书中变化产生,随后由隶书变化出草书,这是有实物可以为证的,比如敦煌汉简《误死马驹册》。当然,在进程中,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用字风格不同,还有许多分支,这里只说主线。楷书正式成型实在魏晋时期了,所以晚于草书。
其次,从书法学习上讲一下不从楷书开始学习的可能。我们现在一般从楷书学习书法,是因为楷书是各种书体中最规整的,用字、结构、笔法比较其他书体更有规律可循,所以人们都认为应该从楷书学习。从楷书开始学习,没有错,但不是唯一。唐代张旭,我们都熟知他的草书,但他也留下了《郎官石柱记》这样规整的楷书。所以,达到他那样的高度,写字是通的,不管哪种书体。
不学楷书,可以从比较规整的行书介入,和先学楷书的效果是一样的,比如赵孟頫的行书,同样具备规整、严谨的特点。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从一开始就学草书是不会有好效果的。草书并不是字的草写,它有特定的造字规律,每个字都可以看做一个符号,一个点,一个横的变化就会变成另外的字,学草书最基本的是字法一定要正确。现在很多爱好者动辄说自己草书如何如何,结果草法错误百出,何谈水平高低呢。草书的字法来自于章草,章草由篆隶演化而来,所以学草书,需要的知识量还是很大的。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草书和楷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草书的雏形是章草,章草是隶书在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书写速度而草化便捷形成的书体;楷书则是隶书发展更加严谨而具法度书体,变扁为方,更加美观和节省空间。
从哪种字体入手都是可以的,关健是要掌握字体的基本笔划和核心规律,书无百日功,开卷则有益,选好自已的努力方向即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科书改草书字体要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科书改草书字体要求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