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先天勤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先天勤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样用书法写“天道酬勤”更好看?
书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怎样写“天道酬勤”好看,同样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大家喜欢写“天道酬勤”,估计更多的是看重了它的寓意: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而成功呢,会更偏爱辛勤的人。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完善充实自己,然后不断地提高自己,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
当然,如果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既有视角上的美感,又喜欢内容表达的意境,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不过也没关系,只要肯下功夫认真学习,每个人都可以追寻到理想的效果!
顺便附上自习写的“天道酬勤”,希望与朋友们切磋!谢谢您阅读!也希望您能关注我!
自学行书八个月,觉得笔力绵软,请大家指点一二,谢谢?
你的字已经很好了[赞][玫瑰][赞]
如果非要说点啥的话,我觉得很多的书法问题都可以通过读帖、临帖得以解决,或者是结构、位置不准,或者是行笔、走位不准,或者是执笔、笔法不佳………
坚持临帖,反复比较,觉当愈佳。
题主你好!练习书法八个月时间,能够达到这个水平,已经非常好了,说明你对书法艺术的悟性很好。要练好书法,是一个长过程,也是一个慢过程,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多读帖,多临帖,深刻的领悟名家的运笔,用墨规律,才能有所成就。你的运笔自己感觉绵软,说明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建议多加练习,多读古今书法大家的碑帖,如果能从楷书入手,提高自己运笔的能力,则更好。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拜个书法名师指导,则少走弯路,进步的更快。
八个月的时间,你写到这水平已经是很有天赋了,虽然林溪谷人字帖是不二法门,但是现代一些书家临习的作品和风格也很好,比如曹宝林,方芳等,这些人也是取法二王和你是一路,如果能够见习一下他们的写法,对你这个笔力的硬挺方面可能会更有帮助,毛笔各个方面要求的都比较高,笔墨纸砚印章的各个方面都有技术含量,行书字体容易入手,但是要写到妙处又非常困难,过去我也练了许多年的毛笔字,近几年玩硬笔了,没办法,天赋不好。
视频加载中...什么是行书,怎样才能快速撑握书写办法?
行书,就是俗话说的“连笔字”,容易入手的法帖是陆柬之的《文赋》。学习行书,一定要打下良好的楷书基础,掌握笔意,了解所临习法帖书法家的学习脉络,最好是学习一脉相承的师承笔法。行书无法快速掌握,需要一个阶段持之以恒的练习。
行书如何创作?
首先得了解行书的特点,并能够应用到书法实践当中。行书有如下几大特点:
A.用笔上多以露锋为主
B.化线为点,化点为线
C.方圆结合,以圆笔为主
E.由缓逸到劲疾,动感增强
F.以敧代正,姿态万千
技法能掌握越多,体会越深,则在创作中更能游刃有余。
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应有: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行书创作通常有二种方式:
这二种创作方式,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广泛的内涵。它们既适用于行书的创作,也适用于任何书体的创作。
一般而言,我们在进行行书或其它书体的创作前,我们应首先将自我的创作意识调动起来。那什么是创作意识呢?简言之,就是“我想写”,主观意识中有创作的冲动。说得直白些,就是兴致所至,想写上几笔。这种创作意识的产生可以来自于各个方面。
比如说,最近感觉临帖水平有了进步,想检验一下这段时间在书法学习上的成果,从而产生创作意识。又比如说,因为心情非常舒畅,又小酌了几杯,想挥毫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进而产生创作冲动。
还有一种创作冲动,几乎每个学书者都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笔墨冲动”。所谓“笔墨冲动”就是,当一个书家或学习书法的人,在面对摆放在眼前的“笔、墨、纸、砚”时,都会迅速进入到文房四宝这些书法特定工具所带来的书法意境之中,迅速进入“我想写”的状态,急于体验由“写”而带来的“书写***”,这时创作的意识就会产生。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对书法的创作意识与创作冲动以及创作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极为精妙的总结。他说: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孙过庭的这番话,似乎也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孙过庭把书法创作中书者创作意识的形成,与各种客观因素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精妙,所谓“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人在神清气爽,意气风发之时是最容易产生创作冲动的。
那有了创作的意识,产生了行书和其它书体创作上的冲动后,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呢?是马上挥毫泼墨呢?还是先求“意在笔先”呢?
行书作品的创作,这个题目有点大。因为写一幅字,首先是看用途,确定其实用的功能,然后才有创作。比如送人,参展,参评参赛,自己欣赏等等等等,先看用途,而后定内容,定尺寸,定风格,立意境。
根据自己的书法能力,尽量把字写的规范,不能信马由缰地乱写,行书字有自己的特色和规范,历代书家都是有成功的范例,有些规矩不能不守。
初学创作重要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循规蹈矩。人们对你作品的评价,首先是用传统书法的美学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看你能乱到什么地步。
创作也不能完全照搬,要在遵守规则上变通。如何变,哪些地方能变那些地方不能变,在于你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邀请!
关于书法创作,其实就是一个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去表现一个主题。
就题主所发的图片来看,已经具备创作的技能。题主临的是米芾的《苕溪诗贴》和苏东坡的《寒食帖》,虽然这两幅临作属于工临,也临得非常不错,但这两幅临作已经有创作的元素来里面。
- 这两幅临作在章法上没有完全按原贴布局,这就是您在临写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谋划和想法。
- 通过章法的调整,在笔势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点画,单字,和行之间的呼应也比较好,保持了顺畅的行气,同时也在布白上也中规中矩(在这点上应该可以尝试一下布白的变化)。
- 虽然是工临,您在点画上也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
所以,题主应该已经具备了创作的技能,也有一定的创作意识。如果说要提一点建议的话,也许可以尝试在创作(包括临作)之前,对一幅作品的整体风格进行定位和谋划。
一点建议,希望能给您有一点帮助。
学行书从米芾的行书入手,路子对不对?
米芾不太适合初学行书,建议学行书不要从米芾入手!
米芾不是不可学,而是不适合初学行书人。我的建议是从赵孟頫的行楷学起,也可以从智永以及陆柬之的行书学起,学有所得之后再学习王羲之,然后,再学米芾。
米芾不适合初学,因为其书法个性太过强,初学就学习米芾很容易步入歧途,而学赵孟頫,智永与陆柬之则不然,这三者的书法路子正,也容易入手一些。学这三者之后,我推荐王羲之是因为学习三者后,你的书法理解与技法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再约王羲之就能把你的书法提高到另一个层次,当然没有人能在短时间理解得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你有一定的王羲之书法基础后,你再学米芾就容易了。
不是米芾的书法水平比王羲之高,而是米芾的书法无论如何都不能与王羲之比肩,但是,你有一定的王羲之基础后再学米芾,是一个捷径!
宋代四大家的行书都没有脱离晋人的藩篱,他们的起步与发展也只能沿着晋人的脚步走,这没有办法,因为没有选择。
以“二王”书法树立的模式,就是一座丰碑,你只有敬仰的资格,想跨越不可能,“二王”的书法就像中医的内经一样,你能传承就已经是高手了,想突破这个高峰绝非是仅仅靠勤奋聪明努力天赋等因素就能达到的。
“二王”的书法是一座高峰,它以自己的高超技艺和书法文化形成的关键性历史节点,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史的崇高地位,最重要的是它散发出来的美学气息与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念紧密融合,并在长时间的历史演绎中培育造就了人们对书法审美趋向的形成。所以任何想在书法方面有所作为者都不得不依附于它的门下,唐宋所有的书法大家都要从[_a***_]起步,米芾当然也不能例外。
所以学米芾的行书当然没有问题。
但是从源头“二王”学起应该则更加合理。
书法发展到宋代其实是比较困惑的,宋代的文豪们都是才华横溢恃才傲物,规规矩矩地走晋人的老路对他们来说就一种是屈辱,所以就想千方百计的搞出些动静来,后来宋代的书法状况大家都看到了,按我的看法是基本没有成功,我们在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矛盾和挣扎,当然这其中有很复杂的社会原因与人文原因,而书法本身能够给人们提供的创作空间也很有限,所以,米芾等人的书法尽管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实践,但从综合的角度考量其总体的艺术高度都还与晋人时期的书法存在着距离。
你如果偏爱米芾的风格当然可以去学,但中间穿插着“二王”的字帖练习效果会更好,这样在两种贴子的不断交替和转化中你会发现许多的奥妙,从而尽快提高自己的水平。
附图图片:清代沈曾植【行书杜甫月诗】
临摹作品
选自杨半撰书【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先天勤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先天勤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