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的朝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的朝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感觉清代篆书与秦代篆书有很大不同?
清代篆书与秦代篆书有很大不同,这是为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来讲:清代篆书是大篆,秦代篆书是小篆,大篆和小篆在字体形态上当然不同了。
篆书是中国书法五种字体形态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具体分为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小篆因为是秦朝名臣李斯创造出来的,所以又叫秦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原来各个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字和度量衡,对交流形成了巨大的阻碍。于是,秦始皇跟群臣商量后,就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政策,在他看来,文字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字的写法必须统一起来,才能促进全国在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小篆出现之前,华夏大地上天南海北的人都在使用大篆,大篆是一种典型的象形文字,写法没有固定的形式,圆笔使用很多,每个书写者由于腕力、指力、笔力的不同,写出来的大篆字体往往是千姿百态。
写成那种线条纤细、瘦劲、质朴,笔画长短不一,具有刀刻质感和图画文字特征的甲骨文,没有错。
写成商周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具有雄浑、凝重质感的钟鼎文,如,《毛公鼎》和《史颂鼎》上的文字,也没有错。
写成春秋战国时期雕刻在石头装饰品上,具有端庄、稳健、古朴味道的石鼓文,仍然没有错。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对篆书很有研究。确实,在清代,随着碑学的崛起,篆书呈现出与秦代小篆较为不同的面貌。
碑学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两个重要原因是:一是,为了逃避严酷的“文字狱”的迫害,很多学者将兴趣转向艺术、训怙等方面;二是,大量文物出土。
碑***动最先是从隶书开始的,这也导致清代隶书成为继汉代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此后,碑***动影响篆书,使得清代篆书中兴;而后,碑***动扩展至楷书、行书。
清代的篆书,邓石如是一个标杆式的人物,他的篆书思想影响了整个后代篆书大家,使得篆书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1、字形由圆变方
从外观上看,清代篆书不同于秦代小篆。秦代更圆,而清代篆书要么更修长,要么更扁,但总体而言呈方形。
2、笔法更丰富
秦代篆书纯用中锋,而清代自邓石如将隶书笔法引入篆书后,后代的杨沂孙、赵之谦等人,更是将楷书笔法引入篆书,使得篆书中既有中锋又有侧锋。
3、线条对比强烈
秦代篆书的线条粗细均匀,没有变化,清代篆书线条具有流动性和节奏感,粗细对比强烈,书写性较强。尤其是吴昌硕将墨法引入篆书,墨色更加丰富,视觉冲击力强。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邓石如的篆书不同于秦小篆,他的篆书受谁的影响最深?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邓石如的篆书受秦篆影响最深,因为邓石如自幼学书就是从秦篆《会稽刻石》和《峄山刻石》入手的。至于说邓石如的篆书后来不同于秦小篆,主要是他在秦小篆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个性,且自成一家了。
上图为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的篆书就像吴昌硕和王福庵的篆书一样,他们都是在传统篆书的基础上,揉入了自己的东西,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一个书法家,如果总是照搬古人的东西而没有自己的东西,那只能是古人的书法再现而不能称之为自己的东西。关于这一点,自古以来的学书之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上图为邓石如书法作品。
邓石如的篆书,与秦朝李斯的篆书(秦小篆)相比,笔法是一样的,都是中锋用笔,逆入(起笔回锋)平出,线条圆润且流畅,只是在字的结构方面有所不同。秦小篆结字中规中矩,而邓石如的篆书在字结构处理方面有创新,主要表现在点画的飞动方面。字,有飞动之感,方有灵性,方有神彩!这就是邓石如篆书的特点。
如果说邓石如的篆书没有秦小篆元素的话,那就是说这些话的没研究过邓石如的篆书,或者是他跟本不了解邓石如的篆书。
从偏僻的小乡村走出来的邓石如不容易,年轻时受梁巘赏识,推荐到南京梅谬,才得以饱览古代名帖名碑。
他在早年学习李阳冰篆书的基础上,掺入多种秦汉篆书风格,特别是将汉碑额篆书中婉转的意趣融入篆书中,突破了清代前期篆书的刻板风气。
邓石如极具创造性,他首创以长锋羊毫作篆隶,以篆法作隶,以隶法作篆。
其篆书字形长而略方,笔画流畅舒展,婉转纵逸。这种突破秦篆单一的取方势笔法,下笔劲利,势狂气张,开一代新风。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谢猴哥邀请。喔,悟空太高看我了,这问题太专业。能提这种问题,想必题主是字画、篆刻领域的朋友。小编作为门外汉,谈谈局外人的观点。
因有点缘分,所以回答。2016年一个饭局认识一位上海字画古董领域的老者,因东家是安庆人,便谈到邓石如(也是安庆人)。我也顺道学习了。
邓石如,人称大清篆刻第一人,尤擅篆隶,吴昌硕、赵之谦等人极为推崇。说起篆书就不得不提两个人:古代第一位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其小篆为后人模范;另一位是李阳冰:唐代书法家,继李斯后篆书第二人。
邓石如作为篆书第三人,主要受上述两位影响。
李斯是丞相,书写风格必然正统、稳健、庄重,严谨而理性,文字颇有居高临下的丞相气势。但是,追求对称,过于整齐划一,“画”的痕迹仍在,缺乏变化、灵气和活力。
作为普及文字,最初篆书的规范性和实用性才是重点,而少了些观赏性和艺术性。当然,这并不能说是李斯的缺点,是时代和文字发展问题。
李阳冰就是继承了李斯,并做出改进:加入折笔,并丰富同一部首在不同字上的变化,而不拘泥于常态。即在李斯理性和严谨基础上,变得更加感性和灵活,提高观赏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的朝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的朝怎么写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