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顿笔字体怎样快速改为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顿笔字体怎样快速改为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毛笔笔画时,逆锋起笔,顿笔后怎么转笔继续写?
你提到写横画,顿笔时笔尖转不过去,回转过去,笔尖很不自然,如果你经常性出现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原因。
一首先是笔锋如何落纸下笔
这里边变化很多,细微之处,可以说人各不同。字体的笔势精妙也有不同 。
但有个基本规律,就是"欲上先下,欲左先右,竖画横下,横画竖下"。记住这个规律就行了。刚开始学不要追求顿笔起笔回锋,那是更高水平的一种笔法技巧,写不好是自加难度,弄巧成拙。导致笔画外露,或者形成一个墨疙瘩的病笔。
同时,为了避免出现你说的笔锋尖外露,自古就有一个正确的纠错办法,就是始终记住起笔藏锋,行笔中锋的两个要点。用笔,怎样知道自己在横画的逆锋起笔是藏锋和中锋,有一个检验标准,就是刚开始写慢一点笔杆要垂直,笔尖的尖锋轻轻落在纸上(记住是笔尖轻轻而不是整个笔锋按下去),用逆时针方向绕一个小圈,要在行笔转锋时,"笔心常在画中行"。啥意思,就是写得时候,始终关注着笔尖一直在横画的中间,笔锋就不会露出了,这也说明你是在正确的中锋用笔。而之所以笔锋外露,大半原因是你偏锋用笔。如下图,
二 还有一个笔法的技巧环节上
就是在你的顿和转之间,还缺少一个提笔的步骤,正确的横画是"逆锋起笔,在笔锋还未全部落笔的时候,稍微轻轻的用笔尖挫锋成点,再轻提向右上方铺毫。如下图
应该是逆锋起,然后稍微轻提笔尖,再转笔,就不会出现你的不自然的笔画,你可能是一直顿下去,成按笔的持续按住笔锋状态,没有提笔,在转弯的时候还是按顿笔锋,连点回旋余地都不给笔锋,弹力使不出劲,所以,少了一个提笔锋的环节,写出来肯定就不好看了
三,可能问题出在"顿笔"
有些过度强调或者专注于"顿笔",顿笔,主要用于方笔上,一般高手在熟练的笔法基础上,一顿一切再一挫,瞬间笔锋就转过来了,就这有时候高手还不一定能把切笔,顿笔能准确到位的写好,更不用说初学者了,比如前两天我在3月28日转发的曾翔临《王羲之丧乱帖》,你看视频里面他恰恰在横画的起笔一顿笔上,和大王的完美起笔笔法相距甚远。所以初学,就不要追求这种技法,本来起笔逆锋本是一个简单的笔法,你把简单的笔法搞复杂化了,很可无意中,一下进入到高级复杂的笔法技巧里面。
最后想说一下,其实有时这个逆锋起笔,在空中就完成了,就是为了蓄势,为了造势,这样说你可能就理解了,而且,在行书里,横画起笔,讲究行气,它就是要求露出笔锋回转过去的你说的不自然的痕迹。所以属于刻意追求的露锋。如下图长横的起笔处的锋芒毕露。
这是褚遂良体的《雁塔圣教序》横画,它就是追求牵丝连线的把起笔的笔锋露出来的,以保持和上一笔的连续性。在这里反而是一种技法。有意识为之的。
以上是三种常见起笔逆锋容易造成的困惑,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和突破。
你能提这个问题表明你已经开始琢磨笔法了,并不知不觉地具有一点读帖能力了,恭喜你啊!你说的这个问题在初学者中比较普遍,我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体会。首先,这个问题与写字的大小有关,一般大于5cm、横划依靠单独手腕的转动还不够,必须加上肘关节的转动才能完成,这样的字才会比较多地出现这个问题。而小于5cm的字,则不需要有复杂的调峰动作,因为基本是依靠笔尖在写,注意运腕的方向,用手腕去带动毛笔稍作提按就行了。第二,遇到这种问题有几种解决方法,以楷书横划为例,逆峰起笔顿笔后,可以适当向左倾斜笔杆,同时向右运笔,运笔时逐渐提笔,也可以在顿笔之后,将笔杆顺势右倾,同时的右行笔,类似于向右有个“拉”的动作,行笔的过程中稍提笔调峰,这样也可以迅速调整为中峰。还有一种捻管的方法,顿笔之后,拇指与食指逆时针捻动笔管,同时的右行笔,运笔过程中稍稍上提。第三,无论用哪种方法,要注意动作连贯,不能机械僵硬。这些都是干货啊!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好好体会、练习吧!
“真传一张纸,***传万卷书”。
先说一些题外但重要的话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毛笔写字是要讲究笔法的。
笔法重要的一点是用笔,用笔需有起行收,即使看不到起行收也在行笔过程中包含了,比如空中逆锋入笔。起行收的把控是因毛笔特性决定的,目的是调整笔毛的方向与顺序,保持它们的弹性,这样才能有优秀的线质写出来。
其中行笔最主要是“中锋行笔”,中锋可以最大保持毛笔笔毛弹性,起到杀锋入纸,即所谓“锥画沙”的。这样线质会有立体感,字才生动。但实际书写中“中锋”不是百分百的,中国的文化没有非此即彼,那样就过了。中锋为主,有时会有侧锋,这样出来的字是自然率真的,不做作无媚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于您的问题应该是初学写楷书横的时候遇到的问题。
首先不要拘泥于一动二动这样的机械动作,心理上要打开,把笔画看成一个整体,心里要想我是在写一个笔画,试想你写硬笔字还去想先顿按再行什么的吗?那样是机械的,骑自行车你会想我先登一下后脚助力两下走一米再后脚上车,不用这样麻烦,首先感觉要对。
再者入笔要逆入这是中楷大楷尤其颜体的中大楷的要求,这样显得笔画厚重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不锋芒毕露。但小楷字和碑体有很多是露锋,所以书法内涵是丰富的,写字前认识要对,起码需要知道逆锋是为什么?
入正题,单说这个楷书横画,应该说是长横或中横,逆锋入纸(也可以空中完成)落纸后笔锋是尖向左上↖这个折锋的样子,随后短暂驻(非常短的停顿而非顿笔)笔,这时你需要中锋写中间部分,手控制笔只需向右(有点向右上的角度)扭错笔锋就可以将笔锋调成笔尖向左的中锋状态继而右行笔就可以了,指注意实掌虚,手腕不要僵化。
笔尖“转”出去是因为不是“转”,是在轻微按压状态下扭错笔锋,您再试试。
关于顿笔后如何转笔,这是笔法问题了,做不好也是正常的,许多人喜欢把这神秘化,说这需要师傅指点,实际上多看看书家的书写***,也是能悟到的!
做好转笔,要认识到什么是中锋,笔尖会叉出去,是因为没有调好锋,侧锋行笔导致的。要调好锋,***取的办法就是顶纸立锋。方法是:当顿笔下去后,不提笔,让笔回顶纸面,手的力度与纸张的摩擦力促使笔毛受力弯曲,却直立于纸上。完成这个动作后,笔杆略微向行笔方向倾斜,笔锋达到完全中锋状态,绝不会出现笔尖转出去的现象,完全在线条中间。
顶纸立锋,这是笔法的基础,初学者都要认真掌握,其实并不神秘。以教学经验来看,小学生要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悟性好的也是能很快学会的,但要在平时的书写中不露痕迹,就需要时间的练习了!写太小的字因为不是很能看出来,所以会忽略。所以建议写大一点的字,大字就容易看出问题,也才能真正体会到手上的动作。练习久了,达到肌肉记忆了,就会很自然地运用到这些笔法,写出没有瑕疵的作品。
如何从楷书过渡到行楷?
我认为楷书是无法过度到行楷的。如果说有,也是用笔或运笔技法方面的过度。如提按粗细、转折顿挫、急速迟缓、用墨的浓淡的等技巧的过度,还有就是读帖方法和能力的过度,对书法临摹创作实践经验的过度。这些技术性的技法技巧经验完全可以潜移默化,融会贯通到行楷书法的临摹练习过程中。而在字形、点画、偏旁部首、结构特征和章法布局方面,虽然行楷和楷书非常相近但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书写方法与技巧。之所这样认为的认识基础就在于行楷书的偏旁部首有一部分是经过连带处理的,而且在点画线条的起笔收笔方面多有有形的牵丝连带或笔断意连的意气。虽然仍然有回锋收笔的技法,但和楷书不一样,就是蓄势方面就存在的细微差异。
我们知道楷书的点画是非常清晰的,点画之间的连带是意连形断,而行楷书则不一样。
字,非常清晰的是有明显区别的,就是在写法上。所以说,如果有楷书向行楷过度方法的话,就是技法方面的过度,在字形方面是各有各的特点的。实际上,从本质上说,书写技法可以互换,如楷书要当做行书去写,行书要当做楷书去写,是这样的。但设计到具体的写法方面他们仍然是有区别的,仍然需要我们去临摹行楷书字帖掌握行楷书的字形特点与规律。
比如行楷书中的一些偏旁部首的连代减省写法。如三点水的写法等。
所以说技法技巧和书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可以过度,涉及到具体的楷书和行楷是难以过度的,因为他们是各自有各自的自身的规律的。
学习楷书要掌握楷书的技法特点,学习行楷也要掌握行楷书的技法特点。是无法学过楷书就能直接过度到行楷书法的,需要通过临摹学习行楷书法帖,掌握其自身的一些规律和技法才行。
楼主说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很值得讨论的现象。作为一般书法爱好者或初学者来说,很容易碰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常努力学一体之后想转到另一体感觉很困难。我们学书老师可能要我们抓住一本或一种字体深入临习,待到可以单独书写时,竟不知已被所学的字体套牢。我的意思是说***如你练了很长一段时间楷书,中间如不夹杂着适当练习其它书体,到时你想从楷书中跳出写其它字体会很难。这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惯性存在,就如我们掌握了母语,再去学其它语言感觉很困难一样。如果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再学一门外语,是否又相对容易掌握一些?我们有些朋友,确实受了长时间学习一种字体后的困惑。如长时学了欧楷再想转到行书上就非常困难,首先是楷书一笔一画的写字习惯在写行书时做到笔断意连就不自然,加之欧楷之极则,更加禁锢其手,在写行书时始终感觉使转不自然。这就属于长时间单一习一体的不便之处,它已让你的手的肌肉形成一种记忆,一动笔则条件反射,自然就写的是楷书的笔画。
我们学一种书体想自然地转到另一种书体,特别是从静转到动,在写诸如楷书这样比较静的字体时,可以以楷书为主,其间最好适当夹杂着写一点行草,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楷书的灵动,而且为以后顺利转行草打下伏笔,不然只学楷书再直接转行书,中间过渡将很困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顿笔字体怎样快速改为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顿笔字体怎样快速改为楷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