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魏碑字体和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魏碑字体和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庭坚的行书和魏碑有联系吗?
黄庭坚的行书和魏碑是有联系的。
黄庭坚结字内敛外放,是吸收了北碑大字《瘗鹤铭》的结字与用笔特点,用笔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结字内紧外松,长枪大戟,风墙阵马,神***飞扬。这些独具个性的风格特点都暗合了魏碑《瘗鹤铭》的书风。
其行书《松风阁诗》为黄庭坚的代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练魏碑可以学行书吗?
可以的。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
魏碑行书,是清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家赵之谦的代表书体,赵之谦不仅开创了清代篆刻艺术和国画的新的流派,而且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其中最有代表的是他创造了魏碑行书。赵之谦早年潜心研习颜体,30岁以后,将精力转移到了魏碑方面,特别对始平公碑等更其精髓,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便是他书写魏碑得准则。
这不仅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而且从他的印中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同时他不墨守陈规一改行书只取二王的老路,大胆革新,开创了以魏碑体式笔法作行书的途径。
横画舒展,转折跌宕,侧锋取势取势妩媚多姿形成将魏碑和行书镕于一炉的别具一格的行书风貌。
刘熙载有论,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我们可以从赵之谦的魏碑行书中,体会他超凡的艺术才华。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都有谁?为什么这些人比较有代表性?
清代赵之谦创造了魏碑行书,其特点横画舒展,转折跌宕,字体形态妩媚多姿,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作品大气磅礴,引人入胜。现代的魏碑高手应数天津的孙伯翔先生,他功力深厚,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利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
自清代以后,我所知道的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于右任,赵之谦,郑孝胥,邓石如等。
比较深刻的郑孝胥,虽然人品不怎么样(汉奸)可对魏碑行书,楷书,颇有研究,尤其是楷书,所作得力于魏碑版楷书,所写之字苍劲有力,相传有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称。
什么是魏碑行书?
以北碑笔法入行,将魏碑正书和行书合为一体,写得较为放纵雄肆的书体。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一,赵之谦,他的魏碑行书凝练质朴,气势宏博。他的字属斜画紧结类型。重心居中。(见图1一3)。
二,康有为,结字基于魏碑,大气磅礴,个性强烈,有很浓北碑笔意,不斤斤计较点画。他的字属平画宽结类型。重心偏上。(见图4一6)。
三,于右任,结字基于魏碑,属斜画紧结类型,稳重凝练,拙巧相生,刚柔互济。字的重心偏下。(见图6一9)。
沙孟海在他的《略论两晋北朝隋代的书法》文中指出:"北碑结体大致可分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两个类型。″北朝早期作品斜画紧结,北朝晚期作品平画宽结。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谢谢邀请。 以 晚清康有为(南海)先生为代表的魏碑提倡、倡导者,进行了推衍而拓展的,后又有刘海栗先生也是其魏碑学之门生。魏碑,在上世纪中叶以后,对魏碑进行了学术性整理和讨论,其结论是:魏碑只能作为欣赏而已,实际进行借鉴某局部性长处是可以的,进行完全继承,恐怕要打问号了。因为魏碑某些笔划是工匠人为的,不能实际一笔完成两个动作。例如:横折弯勾,其划转折处弯勾是外方内圆,一笔下去要不只能完成外方或者内圆,同时完成两个动作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达到两个动作完成,只能是人为的行为,那么就不是书法范畴的事情了,变成'做'字了。'做'字,就是工匠性质了。工匠性质,就属于工艺作品性质。这样就不是书写书法艺术了!
清代以来,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金农、康有为、于右任、潘主兰、欧阳中石等。
著名书法家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学书时间长,临习范围广,尤其是深入临摹魏晋以前的碑帖,能使其书法独具风骨,入木三分,充满金石气,并形成强烈个性,结构线条耐看。
上述提到的书法家,其行书字体古风,力透纸背,碑味十足,并且他们的作品多,流传广,影响大,一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他们的书风都有一定的开创性,并与馆阁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魏碑字体和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魏碑字体和行书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