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隶楷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隶楷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书画***都是篆体的?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
其实篆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名称是在元明文人印章兴起之后的事情,我们之前常常说秦汉玺印和文人篆刻,这二者是有差别的。
文人刻印逐渐盛行之后,明清时期开始到,我们才称印章为篆刻的多。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唐宋元之前,篆刻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儿,不像现在只要你想篆刻就能篆刻,那时候由于制作工艺的难度,在汉代发明纸之前,基本只有两种人有资格——注意,这里是“资格”,只有两种人有资格摹印。
一是王侯将相与达官贵人。
二是工匠。
书画印章以篆书为主,当然,也出现过隶书、楷书、行书基至草书。
印章作为权位的象征和凭信的用途,两千多年来,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何选用篆书作为印章的主要书体,除了印章产生的年代,正是篆书大行其道的原因外,篆书装饰性强,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战国时古玺所用文字是金文,属大篆。秦代用于治印的是“摹印篆”。
汉代时印章盛行,风格多样,汉印文字由摹印篆发展而成,称缪篆,字形方整。
汉代入印的文字还有鸟虫书,是一种变形而有图案装饰化倾向的篆书。
唐宋时印文出现“九叠篆”,笔画重复折叠。
篆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始于元代,自此印章打破纯粹实用性而盛行。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元、明,中兴于清。印章为什么选择篆书?这和秦汉官方标准有直接关系,历代沿袭所至;也是明清印人以秦汉印章为宗,大力学习推陈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应是与篆书本身的特点有关:
1、篆书精整匀一的线条可以随意改变线条的方向,以适应篆刻那“方”的形制。而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美主要集中在起收笔和转折处,线形丰富变化多端。笔画具有极强的规定性和方向性,每一种笔画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固有形态,任何一种笔画的方向和形状的改变,都将破坏由不同形状的笔画所构架的字形的美。
2、篆书以外的书体入印的探索,相比较而言,显得用力不够。历代有以隶书楷书入印的,但尝试者少,未成一种风气。作为一种艺术的探索,审美经验需要经验的积累,同时得有人欣赏和运用,这样才会有个长期的发展。在长期的探索中还需要将其雅化,元押在当时不可谓不盛行,然元以及元以后的篆刻家不甚重视,这是为什么?推测其原因就在于元押不够古雅,制作草草,虽有奇趣却难以俘获文人雅士们的芳心。
3、崇古的思想在篆刻的用字上也起过一定的作用,篆刻作为文人雅事,自然需要保持其作为一种技艺的神秘性和难度,这是一种标榜。篆书在宋元以后退出实用范畴,属于古的东西,因古而雅,文人们还掌握着这一古雅之事,因之越发重篆书入印而轻其他文字。
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我是千千千里马,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事实上,中国的书画作品并不是一开始就用印章的。包括宋代以前都不是很普及的。
书法作品真正用印章,是元代以后。
赵孟頫是使用书画印章的大书画家。他自己篆刻的“松雪道人”的闲章和“赵子昂”的姓名印是非常著名的。元末明初画家王冕也是喜欢在书画作品上使用书画印章的画家。据说,王冕用青田石做材料,自己篆刻印章,非常方便,也比较便宜。所以,书画家纷纷兴起了书画作品使用印章法风趣。
而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之子文彭是第一个书画家篆刻***。
明清以后,书画家使用印章,已经成为书法创作的需要和书画作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了。
那么,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那样早,为什么宋代以前的书画作品没有印章?
说句经济话,因为太贵了!
你知道印章那什么材料做?一是铜质材料,二是玉质材料。你想想,大多数书画家都是穷人一个,做一个印,做的起吗?所以,光是材料这一项,就得让所有画家想都不敢想,给自己的书画作品加一个印。
所以,为什么我们提到青田石?因为青田石是一种乳石,质地比玉的硬度要低很多。但是很便宜啊。所以,青田石是书法家使用印章的物质基础。
那么,为什么书画作品印章的文字是篆书?
这是因为印章最初用在十分正式的场合,表示家族、官职、机构的名称,世界各大的文明的印章开始都是这种用途。只有后来中国印章渐渐与书画结合,成为一门极具中国风的艺术。
王国维纪念碑
其实,最早在商代,在与家族、身份有关的用字,就体现了这种用字保守趋势,也就是所谓的金文【族徽字】。
篆隶、篆楷、隶楷可以同练,但不要多隶、多楷同练,这样对吗?
答:从学习者视角和审美排他性两个方面来说,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理由有三:
二、同一代的东西容易混淆,古代学书者没做过今人也别这么做。
三、一个人的审美是具有排他性的,很少会出现同时喜欢两种楷书或两种隶书的人。
有代差的东西不容易混淆,古人就是这么干的。比王羲之在没有创立自己的书写风格之前,他肯定是学前人的写法啊,那他之前有什么字体可学呢?当然是篆、隶啦,不同书体虽然存在纵向的继承关系,但篆、隶、楷这种有代差的书体间有跨越式的变革,从汉字的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把他们三段抽出来,放在我们面前,已经是太不一样啦,不仅感官效果不一样,而且用笔也有太多不同,甚至笔都不同,相当于干的都不是***事啦,当然没什么混淆的啦。所以说,三者之间差异大,容易区分,不构成干扰。比如:篆书都是曲线长笔画,楷书都是直线短笔画,使用的笔也不同,一个适合用长锋笔,一个适合用短锋笔,同时学干扰是很弱很弱的。
同一代的东西容易混淆,古人没做过今人也别这么做。古代大书家创立了自己的书派后,书派之间的相互学习影响的故事未曾听说。而且,书法向来提倡习古不习今,我想古时的颜、欧、柳、赵、苏、黄、米、蔡也是这样吧。以楷书为例,根据《辞海》中关于楷书的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所以,楷书具有整齐一律、多样统一的特征。不同楷书流派自然都是符合这一标准的,所以至少从直观上,他们给人的观感是很一致的,要找出差别得细看。这就导致不易区分,处处相似往往不同,两样一起学习时,肌肉和大脑要处理的信息繁复细微,给人造成困惑。所以同一书体基本特征相同或相近,在观感、章法、结构上差异较弱相近较多。他们的差别多在笔画细节上,比如,类似于找出并掌握颜体和欧体“竖钩”的用笔差别之类的问题很多很多。如果同时学习颜体和欧体,我想经常会出现用颜楷的笔法写欧楷的竖钩的情况。所以多隶、多楷还是不要同时学啊。对于学习者,总找细微的差别是很困难的,而对于那些明显的差别是很容易区分的。肌肉记忆是不容易混淆的,是可以区分的。动作不相近,练的是不同的东西。
一个人的审美是具有排他性的,很少会出现同时喜欢两种楷书或隶书的人,若有这样的人,炫技嫌疑很大。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用形意结合的方式传达着多样的情绪和意境,不同的风格的书派往往吸引不同性格的人,很难想象一个喜欢颜体的人同时喜欢虞世南的楷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多隶、多楷同时学是没有道理的。
总之,从学习者和审美排他性两个角度分析,都得到篆隶、篆隶、隶楷可以同练,但不要多隶、多楷同练这一结论。谢谢你的提问,给了我一个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通过回答你的问题我也收获很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隶楷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隶楷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