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力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张力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是作者随心所欲变化,还是有固定的规律?
1、笔画多的字一般稍细,笔画少的字一般略重。
如王铎巜忆过中条山语轴》中,“中条”二字,一重一轻。
2、一个字中,笔画茂密、交叉较多处,用笔略重。
如上面王铎作品中的“憶”字,“忄”和“心”略重,“意”较轻。
3、一件作品中,出现大面积较重笔画时,以几笔轻细的笔画穿插,以形成“透气”。
如王铎草书轴局部。
4、一般而言,字的主笔等实处用笔稍重,笔画连接处、转折处等虚处用笔略轻。
比如王羲之的线条,粗细变化就没有王献之强烈,但它的不徐不疾,更表现出其悠闲逸散。
又如八大山人的书法,线条类似硬笔,粗细几无变化,但正因如此,表现出八大内心的宁静和无欲无求。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了看,一方面,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有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对比”,通过粗细的变化构成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关系;另一方面,上述规则又不是程式化、机械式地应用,在一篇当中需要随心所欲,轻重任意由之,尽显自然之态。
1、笔画与笔画的对比原则,常常一边轻一边重,一边粗一边细,或者部分笔画粗、部分笔画细;如下图《晋 · 王珣 · 伯远帖》从字(左细右粗),又如王羲之《圣教序》“苦”字,起笔粗重,其他笔画轻细,变化任意由之。
2、字与字之间的笔画粗细对比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个局部,有的字笔画粗壮,而另一些字笔画轻巧,形成“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孙过庭语)的境界。如下图《圣教序》集字中的局部对比效果:
3、在一个篇章之中,要根据自己创作的风格特点,布局轻重、大小、粗细的笔画和字眼,不要刻意做作,要任意自然为妙。如王羲之《二谢帖》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节奏变化,简洁明快:
行书笔划的粗细变化反映书者的控笔能力的高低,变化越大越精美,说明你的控笔的能力就越强。
时常看到一些写毛笔字的人,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潇洒超脱,叫好的人很多,提出质疑的人也存在,这就可能是提按出现问题了,也就是所谓把软笔书法写成了硬笔书法了。提按不过关,粗细变化不明显,确实很流畅,很潇洒,可是,失去了毛笔的属性书法还是软笔书法吗?
在书法的行进过程中时常会提到节奏两个字,节奏其实就是快慢结合,产生一种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让人感觉到音乐,舞蹈的美感!书法提倡节奏不仅仅是美感那么简单,她还有更高深的笔法理念存在,那就是提按顿挫!什么地方需要顿?什么地方需要流畅?需要每个书法人深思!
我一直提倡书法需要速度,即使是楷书都需要速度,至于行书与草书更是如此,在高速行进中的顿挫就像赛车的急切变向,漂移一样,需要你有高超的控笔技巧,也最能显示书者的书写能力。
很多人说书法没有高低,没有标准!真是无知,无能的话。按照提按的粗细变化,笔力强弱分析去评价书法,是可以评判出高低深浅的。
谢谢邀请
一件优秀的行书、草书作品,一定是讲究斜正、粗细、浓淡对比的,即使在一个字之中,也会有疏密、抑扬的处理,这是他规律的地方
然而,即使是同一个书法家书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心情中,以及不同的语境之中,对同一个笔画的处理,轻重粗细也会千差万别,这就是其"不规律"的地方
于"不规律"中见规律,最终诠释出书法的美感,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努力方向
一家之言,欢迎大家关注留言,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题主所说的“行书笔画粗细变化很大”,即书法线条的变化。书法是以线条组成的汉字及其形质的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线条是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行书笔画的粗细变化,提按造成的,提则笔画偏细,按则笔画偏粗。一幅行书作品笔画粗细变化丰富,这幅作品就比较耐看。
行书笔画粗细变化既有一定之规律,又有创作者的主观意识或称为其书法欣赏意识的发挥。
以这幅局部《兰亭序》为例。其用笔轻重,形成了笔画的粗细。我们可以看到最基本的规律是对比:即一笔画中有粗细,一字中有粗细,这就形成书法的变化美。如果线条都一样,粗细不分,那就成什么了?
再看《兰亭序》中的“之”字,可谓变化无穷,同一笔画同一线条,却表现出不同的粗细。这既是王羲之当时创作为避免重复所需,也是书法中追求变化美所需。
但万变不离其宗,书法笔画粗细变化规律应先在楷书练习基础上领会,然后在长期书法学习中掌握,最后在自身创作中发挥。
赵体楷书的折笔,大多圆润,请问大咖们赵体圆润的折是怎么写出来的?
赵体楷书的折笔非常有特点,是赵体的标志。要搞清这一笔是怎么写出来的。首先对赵体书法要有个基本了解。
书法历经唐、宋至元,在赵孟頫看来,古法已衰,他大倡复古,提出书法以“二王”为宗。他的著名书论“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相传”。其实就是他的书法思想的结晶。
赵孟頫的这一书论思想贯穿与他书法始终。在笔法上,他直追“二王”“肤肌之丽”、“意在笔先”之理念,摒弃唐书的“习气”和“匠气”,矫正宋书的姿意,参入魏体之浑厚,形成赵体书法之风格。
而在结体上,赵孟頫主张,因时因人而异。故他的折笔,就是遵循“二王”为宗的笔法,遵循他们创造的以笔势连贯为结体的原则,并融入个性,而形成圆润而婉转的折笔,这既不同于“晋人的含蓄,唐楷的圭角分明,又不同于魏碑的锐气。
有观点认为,赵体的书法妍美,主要就是这一转折过于委婉。
由上可知赵体的由来,然后再来分析此笔笔法的由来。
晋人书法虽说是中锋用笔,其实并非完全正锋,而是笔尖与纸形成一定的角度,这种握笔姿态,极易形成侧锋,书写时通过掌力和腕力控制,达到正、侧锋互相交替,在运笔过程中完成调锋,完成点画书写。赵孟頫继承了此用笔法,书写时也并非完全正锋,也是以掌力和腕力控制,气足势满,一气呵成完成整个字体的书写。赵孟頫书法的转折就是在这样一种笔势下形成的,故他的书法能日书万字,与此笔法有很大关系。
所以,有人认为,赵体不宜初学,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以上分析,希望对习书者要写此折笔有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力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力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