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的朝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的朝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出现于哪一个时代?
行书是由隶书转变而来的,于西汉后期开始形成,但是几百年里并不流行,直到东晋王羲之的出现,才将行书提升为书法上影响最大的一宗。行书将隶书中的横画进行缩短,使隶书的扁方变为正方,同时加强了上下笔画的连贯性,有些笔画***取连续书写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一些人认为行书出现于魏晋,其实不然,在魏晋以以前早就有人写。按目前所掌握的史料来看,行书开始于东汉(也称后汉),是一个叫刘德昇的人最早所作,后世称其为“行书鼻祖”。
唐张怀瑾《书断》记载:
唐张怀瑾《书断》又记载:
从以上文献看,行书是后汉桓帝、灵帝之时颍川人刘德昇所草创,这在其他的一些文献中也有记录,如清人宋曹所著《书法约言》中也说:
以上是唐人、清人的记载,难免时间久远,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可信,那么再看南朝宋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中的记载吧:
在这段文字中,虽然说刘德昇不知何许人,但是说到钟繇等人向其学行书,可见至少是魏晋以前的事。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据《书断》行书序论中说是刘德升所创作,又据同书书家评传,云:“刘德升字君嗣,颍水人。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行押(狎)书,是也。”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从严格意义上讲,行书不是一种字体,它只能是一种书体,所以只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待它。从广义上讲,除了草书而外,篆书,隶书和楷书都能用行书的方法写出。
行书相传是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公元147-公元189年)的刘德升所创。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但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唐代张怀馞更认为:“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这些说法是不全面的。
实际上在中国自有文字起,行书体就已经萌芽。如今有草篆,隶草,草隶的说法,其实这些书体多半属于行书的范畴。有人认为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这是不准确的。一般都将行书的萌发时期定在两汉,但从理论上讲还可以向前推?《书断》认为行书是:“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行书的“行”有流动之意。在我国民间长期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的说法“走”古意为“跑”,我赞同这两种说法。
行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两汉开始,魏晋盛行至东晋出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两汉有多种带行意的简牍和帛书,出现了魏晋的残纸和东晋的,二王,使行书产生了第一次非凡的影响,延续至今。
第二阶段是南北朝至初唐。前半期完全在二王的笼罩之下,后期则有一些变化。羊欣,智永,虞世南,陆柬之的行书是全面继承,但创造力不足,而欧阳询,褚遂良,李邕的行书就有自己的个性和风貌,尤其是李邕已脱离二王的行书的,束缚,预示着行书的第二次质的飞跃即将到来。
第三阶段是唐朝的中期至两宋。先是颜真卿在自己创新的楷书基础上所产生的行书,开了行书的一代新风,完成了行书第二次质的飞跃。接着,柳公权,杨凝式,苏黄米蔡都受颜的影响,而且有所创新。
元代至明代中期为行书的第四发展阶段,此阶段与二阶段相似。
第五阶段是明代晚期至清朝。由于有浪漫倾向的行草书字体的出现,,如徐渭,王铎,傅山,郑板桥等,由于清代中后期的出现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书家,如金农,张裕钊,康有为等,这样就产生了行书的第三次质的飞跃……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产生的时间?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距今约3300年。
3、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距今约2200多年。
4、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距今约2200年。
5、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约形成于汉末、三国时期,距今约1900多年。
6、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距今约2000多年。
7、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在汉末即有雏形,距今2000多年,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我国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因为考古发现那时绝大多数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之为甲骨文。
金文产生于殷商到秦朝统一之前,主要是浇铸在青铜器上,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因为金文又称大篆),统一后的小篆更均整美观,也便于书写。
小篆字体很漂亮,但书写起来较麻烦,于是到汉代,便产生了隶书并不断发展成熟,更易于书写了。
草书中的“草”,含有草率之意,最初的草书是章草,出现于汉末,由隶书演变而来,是隶书的快速书写方法,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今草,最后到狂草。
楷书最接近于今天所用的字体,传说是三国时期钟繇整理加工而成,经过两晋到唐代,楷书发展到顶峰,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一批楷书高手。
行书介于草书与蒋书之间,多数人认为出现在魏晋时期(因为它应在草书和楷书之后),其最繁荣时期是东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相对而言,行书最为实用,书写比楷书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行书至今仍是普遍受欢迎最常用的字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的朝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的朝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