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有锯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有锯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图中的字体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左边的这一幅,观感上强于右边这一幅。右边第一个“白”字的比例失调,对全局的影响很大。
大家在观看书法作品时,目光投向的地方是作品的整体。在楷书作品中,哪里出现有与其他字不协调的地方,就会十分显眼。单独的看,这个“白”字并无太大的失误。但在整体中,明显的比其他字大了一圈的感觉。把其他的字挡住,只留下“白、入、目”这三个字。尤其明显。实际的大小并没有观感上的这么突出,而是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形态。有的宜写长,有的宜写扁,有的宜写方。大小应随其体势。在作品的创造中,要多注意这方面的积累。
左边这一幅,应该是临田英章的作品。比例上做的还不错。个别字笔画的间距上没有分配好第一个“等”、“享”。它们的笔画间距都没有处理好。“發”的两个捺画,最好***取一正一反。上部应覆盖住下部。如果***用两个正捺,上重下轻要有所区别。
不管怎么说,半年的时间,能够写到这个水平,你下了不小的功夫。相当不错。继续努力!
你这是描字不是“书法”,没有“写”的灵性。建议多研习影印版的名家字帖,体会墨色自然晕染的效果。楷书 大部分人入手都是碑帖,要知道碑帖是刀子刻出来的,跟原作是不同的韵味。一味追求工整就变成“印刷体”“美术字”了!
关于“藏锋、折锋、走中锋”一说,根本就是瞎扯!如果你信了、做了就毁了。书法的特性就是源于毛笔的特质,总体来说执笔正确只管写,遇到折转一顿直接下拉,不同角度就会出现不同的“拐角”形状。其实这些不同的拐角形状都是由毛笔尖顶出来的,不是专门做出来的。要想学对书法一定要先练笔性,建议从行书影印帖入手体会。
启功对田英章的题词评价是褒是贬?
首先,这张字是赝品,也就是说启功先生并没有对田师傅有这样一种评价。
虽然这位高手将启体临摹的“惟妙惟肖”,但赝品终究是赝品,无需细观即漏洞百出。
例如:
“英”字的最后两笔,“先”字的最后一笔,“生”字全字都***,“年”字中竖,“启”字的第一笔,都暴露了此字并非老先生真迹。这是有人想借启老的威望,黑田师傅罢了[我想静静]洗洗睡吧大伙。
启功先生对田英章“如同印刷”的题词,我个人观点是:肯定中流露着一份无奈;如同感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样!书法写的太规矩了,丢失的是书法变化的气息和作品的灵气。
如同阅军、升国旗时,军人走正步,英姿飒爽,精气神倍棒,彰显了泱泱大国的军队气概。田老师的楷书写聘书、奖状、录***等规规矩矩,板板整整,一定会特别敞亮;但是写书法作品的话,缺少笔法、墨法、章法的变化,如同印刷体一样,书法作品就会缺少了活力之美,你说不是吗?***如军人在什么场合也走出阅兵仪式的步伐,自然不合时宜!
书法也罢,绘画也好,书家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很难“自我否定”,也很难“自我超越”,即使书法泰斗级人物启功先生,也只能面对田英章先生作品,给予“如同印刷”之题词赞誉,给我们些许无奈之感!
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也允许各种不同形式的存在,这样才能繁荣和发展书法大事业。有书法传承是好事,但是书法艺术更应该跟随当代,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繁荣!
我是浅浅一笑有酒窝,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也欢迎留言评论或点赞支持,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提高!
哈哈哈,见到“如同印刷”四个字,田英章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但是我认为,这多半是有人恶搞,P出的一张图,启功先生是不会这样评价一个晚辈的。
总觉得启功先生长着一幅婆婆相,这是佛相,所以他有一幅菩萨心肠。
某次有人拿着一张伪造的启功书法作品去问他真伪,他连说比我写得好!你可千万别以为那是真好,他不过是委婉地说明那不是他写的。
启功先生是有名的鉴定家,有次有人拿一件古人书法作品去请他鉴定。来人有一定地位,不好推辞,于是他写了长长一篇文章,说字写得如何如何好,来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可明眼人却明白,文章中一字未提作品的真伪,这等于变相否定了作品。
最有名的莫过于“兰亭论辩”中,郭沫若指示他写一篇文章,支持下自己的观点。
启功从内心认定《兰亭序》是真的,但不按郭沫若的观点写肯定不行,怎么办呢?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在文章开头说,看了郭沫若的文章,霍然开朗,如何如何。
这等于说,我开始认为《兰亭序》是真的,但按郭沫若的说法,我才认为是***的。哈哈,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回到题目,对启功先生而言,田英章是小得不得小的小辈了,启功肯定不会用如此模棱两可却又富含贬义的话来评价他。
田英章绝对是个人才,首先他将写字简化了,他将字的笔画折解后进行训练,书写时按需要再将笔画拼接在一起,这类似于小孩子们玩的积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有锯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有锯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