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魏楷书字体gbk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北魏楷书字体gbk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魏谁的书法苍劲厚重粗犷?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他曾为魏文帝的东武亭侯,明帝时迁太傅。在历史上他不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大书法家,是真书(即楷书)的首创及首倡者
他可是与王羲之并称"南王北郑"的北方书圣郑道昭。
他的书艺风格特点是:下笔多用正锋(偶用侧锋),大起大落,起落转折,处处着实,间用侧锋取势,忽而峻发平铺,既有锋芒外耀,尤多筋骨内含。妙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故能给人以结体宽博,笔力雄强的感受。
为什么北魏没有魏碑这种说法?而汉代有隶书这种说法?
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这种文字在秦以前就巳经出现,后经程邈整理並加以规范,由秦始皇认可做为小篆的***文字应用的。经秦汉发展,逐步成熟。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魏晋后已逐步被楷书所取代。因为隶书在两汉时期已是普遍应用的通行文字,所以当时人们一直把这种文字称为隶书。
魏碑是人们对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书法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北魏、东魏、西魏时期的碑文、墓志、造像、刻石等,是经过雕刻后的石迹。据考证,雕刻这种石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朱书"后雕刻,另一种是直接雕刻。但不管用哪种方法,"朱书"的字和工匠心里的“字谱"都是当时通用的偏隶偏楷的文字。魏碑是后来人们对这种石迹上文字的称谓,当时並没有被称为魏碑的文字。
隶书之所以汉代有有这种名词,是因为汉代以前具有国家信息传导的官隶就法定用此模式传达信息,记录事项。而国家利益法度用汉篆,或者沿用小篆。
隶书具有表达笔力的问题,具有比较夸张的笔画,简化这些笔画,量化这些笔画,标准化这些笔画,就有了魏体出现,魏体写在石碑上和写在纸张上,没有表达的本质性区别,写在竹简上?写在不同的材质上也有得名的,如锦书,铁书!金文,石鼓,简书。可是作为具有标新立异在的字体的说法!魏体还是后来人,对这个书体方法的怀念或者推崇。很明显魏体来源于隶书的个性化优异!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有自己官方通用文字。隶书是汉代的官方文字,魏碑是北魏的官方文字。其中除了有政治原因,也有书写性简化的原因,从大篆繁琐的笔画到楷书的发展是一条由繁到简的路。
此外,不仅是汉代有隶书,唐宋元明清都隶书,只不过隶书在汉代时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后世无法超越,而魏碑是不成熟的楷书,在北魏时期,在孝文帝的推动下文化思想空前自由,楷书的写法也也得到了发展。
要了解这些知识可以看《书法史七卷本》。
汉隶是汉朝普遍使用的文字体,也是从篆体开始转变为现代汉字的分水岭。至于魏碑体只是指出现于北魏时期的一些石碑的拓本字体,仅见于碑文,所以有独特的刀斧韵味,并非是北魏时期的实际书写样式。
各朝各代的字体都有不同的发展,清朝时候是什么字体?
由于清朝还没有硬笔,所以一直都是用毛笔字,而毛笔字不外乎隶书、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等,那么,清朝主要用什么字体?事实上,清朝的情况一般要分两种情况:
首先在清代的官场: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馆阁体。所谓“馆阁体”,就是指在馆阁、科举考场盛行的字体,馆阁体发源于明朝时期,在清朝也相当盛行,馆阁体讲究黑、密、方、紧,强调的是一种光洁、整齐的共性,但也不免陷入僵化的窘境。简单地说,馆阁体就是一种没有性格的字体。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的字就是典型的馆阁体,写的也不怎么样。
馆阁体之所以非常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馆阁体方便书写,我们可以类比现在的考试,在语文考试中,方方正正的字体往往能够得到考官的青睐,分数也就更高,在古代也一样,在科举考试中,由于时间限制,馆阁体可以在保证字体不变形的情况下更快的书写;二是因为整个社会浮躁的气氛,所谓“人浮于事”,清朝整个官场都是浮躁的,人人都想往上爬,根本没有心思静下心来练字,而馆阁体这种不讲究性格的字体就给了官员们一种便利,看起来也较为美观。
其次是在清朝的官场之外:真正有头脑的人一般都不喜欢馆阁体。尤其是有思想的书法家,他们对于馆阁体是非常厌恶的,认为这是一种僵化的字体,没有灵魂。这些清代书法家们强调返璞归真,他们崇尚篆书、隶书以及北魏碑体,比如著名的书法家邓石如,他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其他字体也有人写,只不过主流还是馆阁体和以碑学为主的字体。
所以,总的来说,在清朝初期流行的主要是馆阁体,稍晚一些便是馆阁体和碑学字体并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魏楷书字体gbk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魏楷书字体gbk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