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二王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二王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王行书代表作品?
(公元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出身于书法世家,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一直到十二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故事来激励自己。
写二王行书用什么毛笔?
行书的最大特点是用笔迅疾,多见入锋、出锋。据书家判断,当时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用的笔当为鼠须。依据是牵丝处理精当、出锋明显,非一般笔弹性所能达到。此后,王献之、米芾、赵孟頫等行书创作多用鼠须、狼毫。
现在鼠须笔比较稀缺,习练行书应该选用弹力较强的狼毫。笔者认为如果控笔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为了体现更丰富的墨色变化,至少要选用弹力好一些的七紫三羊或者兼毫。
二王的草书规范吗?你怎么看?
“规范”这个词一用到书法上,就很容易误导很多人,认为规范的就是要必学的,是标准。我们现在太相信***的讲解,相信“名人”的话,可书法、绘画恰恰是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标准,只是我们抛不开一个范畴,但是绝对不能把一个人写的字作为标准。我讲的我明白了,希望大家也明白。哈哈
从历史上看,规范字是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是楷书的***书法。草书虽不像楷书那样大众化,但也是人们普遍认可和喜欢的。也就是说,行书草书是为楷书服务的。是为了楷书写的更快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书、草书从来也不是规范字。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这是事实。
二王的书法,是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大众学习的书法规范的。而事实上,大家学习的二王书法,主要是行书。因为行书是日常最便利的书法。一是活泼可爱,二是书写比楷书效率要好,三是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比草书容易辨认,为大家乐意接受的学习。但是,行书事实上也是***字,而不是规范字。
因而二王的草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规范字。
历史上有三次对汉字立下规范,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按照这个标准,二王不规范。二王处在汉隶向唐楷的过度时期,打破一个规范建立另一个规范,二王也可被视为规范之母,他们有自己的规范。
第一,篆书美化并规范了象形文字,为文化传播打下了统一的文字基础,无奈秦立国太短,篆书影响不大。
第二,隶书进一步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和传播效率。大汉立国400余年,汉隶影响深远。
第三,楷书法度严谨,体现了大唐作为超级大国,在文化上的完美追求。
总之,规范总是不断被创立,又不断被打破的。只有在社会规范和内心规范之间寻找到契合点,才能成为伟大的书法家。
二王的草书基本规范了,既承前师之精华,又有本人之创新。那个时代书法(当时可能没有法书这概念,只是把字用最优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在二王笔中有了质的飞越,大方向大规模地形成了。以后在二王的基础上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少微有些更新,万化不离其宗,大体精髓未改变的,所以二王草书还是比较规范的,学书法的还是要拜访书圣的。
我们都是学字写字,二王的草书是规范的样本。但后者的草书有很美草,有很多新草,皆尊二王的规范原体。
草书保旧创新,但不造字。用现在文方四宝,难写出二王的草体皆同,总会有差异,只原版印刷是不变样的规范,不然就成活二王了!
草书是很受人喜爱的,想象书者就尤如眼前,看手看笔看字,印象是草书修养也,文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二王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二王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