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知人不评人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知人不评人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国书坛中的于右任,他的书法怎么样?
在民国书坛,于右任(1879~1964年)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极高艺术造诣,同时又身居高位的书法家。其书法造诣、艺术主张与他的革命经历、政治思想息息相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清代中期以来,碑学渐成主流,碑派理论家、书法家辈出。理论上,以阮元《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艺舟双楫》为先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光大之。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在实践上多有贡献。
与诸多碑学前辈不尽一致的是,于右任并不是一开始即选择碑学。至少在1919年之前,他还处于帖学时期。1919-1932年是其碑学时期。1932年,于右任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社,此后,他不遗余力地推广标准草书达三十余年,《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池修订九次出版。这一阶段可算是其标准草书时期。
于右任对于碑版的学习分两个阶段,先是墓志,然后是碑碣、摩崖和造像记,如《广武将军碑》《石门铭》《爨宝子碑》《龙门十二品》《姚伯多造像记》等,这些成为于右任书法的根基,《楷书胡励生墓志铭》(1925)可谓其碑派楷书的代表作。
其笔法并不完全取北碑峻利一路,与赵之谦的方笔有别:也不全是康有为浑厚恣肆的圆笔一路,而是方中带圆;更与李瑞清用抖索之笔模拟刻石效果不同,而是重视书写性。其结体大多横向取势,重心较低,外部轮廓趋于圆形,较为接近赵之谦一路,颇显温厚稳健。
于右任书法的碑学背景,固然与清代以来的碑学风尚有关,但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拜谒孙中山先生之后,受孙中山的影响。
于右任先生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之一,他继承我国书法家的优秀传统:写字讲书品,做人讲人品,不以书艺媚权贵,保持气节效古贤。所以,他的字如其人,老而弥劲,有长者风骨,朴实古茂,达笔随神驰之境界。不似某些老年人作书,每伤衰飒,抛筋露骨,难得天真。他作书的神态,用苏东坡的“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两句诗来形容,真是刻画入微,恰到好处。
于右任先生行书有很浓的魏碑味,自由奇拙,雍容大气。结构中宫紧密,变化多端。
于右任先生草书笔酣墨饱,内含骨力。姿态优美。他还创立了"标准草书″,于1932年在上海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集字编了《标准草书千字文》,然后自己手写一遍,再刊印出版发行。
今草是在章草基础上演变过渡而形成的,省略了章草中的"雁尾″,将外肆的笔画如波画、挑画,变化为收笔,以便和下一字的呼应。提高了书写速度。使章草的每字独立变为流畅贯通形式。书写更自由潇洒,更能表情达意。
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字诱人。陕西三原人,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中国近代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
1922年10月,他创办了上海大学并任职校长。1924年,***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担任国民***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为于右任先生所书。)
于右任书法之所以被书法界公认是好书法,主要在于于右任的书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笔力雄健,笔法丰富;
二是骨干平正,稳中求险。
他最初学书从赵孟頫入手,写得熟而肥,后专攻北碑。北朝碑刻书法多用棱角森挺的方笔,六朝写经墨迹中多见圆笔与隶法。于右任早期书法多用方笔,稍后渐用圆笔,再后来随着结体上的放逸纵恣,在用笔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变。
这位老者还有有很强的书法理论基础的,但是在有些观点上过于偏激。
书法需要技法,但是高境界的书法作品会将这些有形的技法无形化,正所谓大道无形,于老的书法看着东倒西歪,但是流自然,看着非常的舒服,我能感受到美,但是以我目前的水平还不能具体说出到底为什么美。
这几天正整理于右任先生的作品,已经整理了将近200幅作品发表到个人头条号“书法有云”中了。个人觉得看一个书家的水平如何主要还是要多看其作品,从不同的作品中查看其章法以及技法的运用和神***的表现,如此,方可比较客观。现在,列举以下10幅不同格式或字体的作品供大家品鉴。
你如何看待书法中所说的“字如其人”?
关于书法中所说的“字如其人”~
中国书画的博大精深,道家的自然空灵,儒家的中庸和谐,释家的亲善修为等,都在其中。中国书画更多是体现文人的人格修养,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实际上就是在修人,修身养性。
中国书画是一种重内在感受,是一种闲情逸致的“玩”的艺术;既是一种养心、养性、养气,是内在“修养”的艺术,是修正后的养,贵在中正平和、文质彬彬、雍容宽厚,带有富贵之气。所以中国的文人书画带有一种高贵特性的艺术,是一个人的心态、境界、操守、修养所留下的痕迹。
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是一个民族表述习惯,我们称之为传统。笔墨就是我们的视觉语言,黄宾虹先生说:“绘画民族性非笔墨无所见”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
中国书画的形式美主要靠线去表达。对线的偏爱,是中国画***用了最独特的绘画工具——毛笔。在运用毛笔时能随心所欲地得到干湿、浓淡、方圆、刚柔、粗细、长短、曲直、缓急、畅涩、起伏、断续……各种变化有自己状态的线条。是一个人精神的直接体现,我们称之为字画“如其人”。
(缘自 于少平老师谈中国书画)
书法中的“字如其人”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字和他的相貌一样,而是指他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气质。很多字写的好看的人,面貌的并不好看。
书法即“抒发”,一个人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会写出什么样风格的字,愤懑的时候所写的字豪放凝重,愉悦时所写的字飘逸疏朗。
唐代著名书家张旭怀素为人洒脱大度,不拘小节,写出来的字也是十分豪气,这与他们的心胸有关,所以所谓“字如其人”便是指字如性格,如气质,如胸怀。
人的生命,由精神,气质,形体三部分组成。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与个人修养,精神状态,生存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书法,诞生于中华民族先祖。作为记载国家重要活动、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历来受到人们普遍的、高度的重视。在物质文明矇昧的人类文明初始阶段,留下的每一个文字符号被人们发现,都是如获至宝。通过这些珍贵的文字符号,人们神追古人,研究人类远古文明、习俗,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那个时候的文字充分呈现了人类天人合一,质朴天真的风格,比如,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等。人们在临摹的时候,仿佛回到了那个人与自然无限接近的年代,质朴无华,天真独露。随之而后的篆书、体现了人们生活逐渐安稳,特别是作为知识阶层,可以比较从容的讲究笔画的起承转合,看起来像是在雕琢一件工艺品。到了汉隶流行的年代,书法更加普及,甚至平民化,更多的是体现了实用性与方便书写。到了唐代,生于大唐盛世的人们,充分体现了泱泱大国,文明礼仪之邦的风范,书法表现瑰丽多姿,行草篆隶大家辈出。
以此观之,书法是由人创造的,人的身心状态,决定了书法作品的特点。王羲之书法艺术之飘逸,颜真卿楷书之瑰丽,柳宗元作品之清逸,莫不与书法创作者,精神气质修养有莫大关系。所以,书法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肢体重复训练,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熟练的问题,一定也与在此两者之外的精神气质修养有莫大关系。这也就是古往今来书法作品无数,能成为大家的人稀有的原因。
书法中“自如其人”这个说法其实还是有一定渊源的。从书法的来源、发展和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被认识这三个角度来说,是可以展开详细论述的:
一、说法渊源
关于艺术反映人的某些内在特质和行为、思想的说法,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开了这一个理论的先河。虽然我们说孔子在对《诗经》的解读上提出的儒家“诗教”观点和“兴观群怨”说,从本质上讲,他还没有涉及到艺术的根本性问题,还仅仅是把艺术当作一个统治社会的工具来看待,但是其认识到艺术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上、对于人与人之间加强团结、交流上来说,还是很深刻的。
继孔子之后,儒家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在他的《孟子》一书中提出“知人论世”的观点——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其论也,是尚友也!
孟子不同于孔子,孔子的出发点是作品,落脚点是读者以及艺术作品对于人的影响上,而孟子则是从了解、解读艺术作品出发,从读者要求对艺术作品[_a***_]理解和对话交流的角度、需求上,对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论述。
孔孟虽无意于从艺术的角度对艺术进行解读,但是客观上还是对以后人们了解、论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邀,谈到字如其人,原句出自刘熙载 艺概论著中。原文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通俗讲,是通过一个人的书法就可以看出他的学识,他的才华,他的志向,他的性格。
如颜真卿的楷书,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正气凛然这就
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所以被历代推崇为楷书典范。
为了专心淫乐自愿放弃皇位,29岁就当了太上皇的高湛是个什么样子的存在?
***残暴的“禽兽王朝”北齐据称都有家族遗传***史,除了神武帝高欢还算正常外,他的几个儿孙辈统统都是暴虐成性,***无道。其中,又以武成帝高湛和他的儿子高纬最为典型。
北齐武成帝高湛,父北齐神武帝高欢(追尊),母武明皇后娄昭君,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及孝昭帝高演同母弟,北齐第四位皇帝,高湛在位仅仅五年,在二十九岁的盛年就传位于儿子高纬,逍遥自在的当他的太上皇。高纬虽然在位虽只有五年,却干尽了坏事,几乎是天人共愤,罄竹难书。
不守信言,残杀亲侄;猜忌多疑,毒杀兄弟
当年文宣帝高洋(也是个十足的暴君)去世前,因太子高殷年幼不能视政,就把高殷托付于常山王高演,结果高演欺主年少,在高湛的协助下废掉高殷篡取皇位。高殷后来被杀,高湛因拥立之功被晋封为右丞相。高湛长的英俊潇洒,能力出众,所以深得孝昭帝信任。孝昭帝高演临终前,因为他自己就是杀侄夺位,而自己的儿子高百年根本就不是高湛的对手,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避免重蹈高殷的悲剧,将皇位传给弟弟高湛,但高湛继承大统后并没有信守诺言,而是残忍的***了侄儿高百年,高湛的四哥平阳王高淹沉稳有度深得人心,高湛极为忌惮这个哥哥,秘密派人毒杀了他。而早在文宣帝在位时,高湛就间接害死了兄弟永安王高浚和上党王高涣。高湛还用毒酒毒死了长兄文襄帝高澄的长子上党王高孝瑜,亲自用剑射死高澄嫡子河间王高孝琬。高湛杀侄毒兄,真是禽兽不如。
***皇嫂,禽兽不如
文宣帝高洋的皇后李祖娥是高湛的嫂嫂,高湛垂涎李祖娥的美貌,并以要杀死她的儿子相要挟,李祖娥被迫屈服于高湛。李祖娥受宠后不久即怀孕,她的儿子太原王高绍德进宫来看她,但李祖娥羞愤心头,对儿子的探望避而不见,高绍德非常生气的说:“儿子知道母亲肚子大了所以您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见。”李祖娥听说后羞愤交加,待生下女儿后,亲手掐死了她和高湛的孩子。高湛知道女儿死后后大怒不已,拿刀指着李祖娥说:“你可以杀我女儿,难道我就不能杀你儿子?”高湛派人召来高绍德,任他怎么苦苦哀求都没用,用刀环实际拍打他的后背,直拍的高绍德口吐献血,之后才残忍的杀死了他。得知儿子被杀死的李祖娥悲痛欲绝,泪流满面,这让高湛更加反感,命人***她的衣服,将她乱打一气,然后然后命人将李祖娥装在用绢织的袋子里,鲜血淋漓地扔到水沟中,很久才苏醒过来,最后用牛车载着把她送到妙胜寺出家为尼。
宠信奸臣,无人君之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知人不评人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知人不评人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