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代草书不盛行什么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代草书不盛行什么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有些现代书法家的字不具备古味?
有两种情况,一是具有较高的技法基础,然后开始写自己的字,虽然生动娴熟而失去了高古意趣书风。二是学今不师古。学今易进,但无古之质朴浑厚自然之意韵。这种情况在部分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中较常见,但在特别突出的优秀的书法家的作品中并不鲜见,富有古趣而不乏新意的更多一些。
不具备古代书法意趣,多是临摹古代经典书法不足或不够深入所致。如果经年深入古代经典法帖之中而临摹不辍,不其然而自能见古风。如现代书法家穆棣的作品还有石城张伟的书画作品,无不浸透盎然古意。
(穆棣和他的作品)
我们从他们的书画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们的书法或绘画意境,由于完全深入古人,一点一画,包括结字无不透出盎然古意古风。这种古风古意的获得自然在于他们完全深入古代经典作品而获得。值得一提还有如林糊糊的画风,虽然一派新面貌但仍然不是古意精神。
林糊糊作品
张伟作品欣赏
杨芸熙和她的作品
什么是书法的古味?怎样写出古味?能举例说明吗?
书法的古味包含有:古老质朴、古老雅致、古老有拙趣、古韵、古意、古香古色等的古典美。
要写出有古味有古典美的书法作品,只有在古代经典碑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即广博又专精,学习古典文学的精华,把国学思想渗透融入书法作品中。才能写出有古味的高雅的书法作品。特别是篆书、隶书,古意盎然。篆书不仅能增加作品古味,还能使作品具有篆籀气。
翁方纲(1733一1818),字正三,号覃溪,河北大兴人,文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书宗欧阳询、虞世南,在汉隶方面下过功夫。讲究笔笔有出处,笔笔有古人。他的汉隶厚重朴拙,端庄优雅,有古味。与当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四家″。
(下图为翁方纲汉隶书法作品,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现代有些书法作品没有古代书法作品那种厚重的韵味,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一从历史角度看,古代书法作品(碑帖、古代拓片)是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承载了许多历史痕迹和人文印记中显现出来的,现代作品不具备;二从书家本人的研学经历和其所追求的艺术精神来看,如果书家师承有序,从古到今,从临帖到出贴,传承与创新,师古不泥古,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开创,有些难以突破止步不前,有些自成一体,这类现代书家的作品技法不错,虽然历史韵味不足,但也难能可贵了。三是要看书家本人除了在艺术本体上追求技法之外,其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品性修为了,个人文化素养不高技法再好,写出来的书法也只是浮于纸表,自然就没有那些古书法作品中的那种文化气韵了。
谢谢提问。现代书法家的书法确实不具备古味。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工业化完成时代。从中国的封建帝制推翻以后,中国的文化生态发生重大的转移,这就是从科举取士,转变为公学专职教育。社会需要多层次人才,特别是实用人才。
古代的人才,实际上基本只有科举一条路,而现代教育可以进入工商业公共领域工作挣钱。
所以,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这就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没有工作,但是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一般是不参加具体的社会劳动的。
如果没有人招募,只能读书写字,或者游山玩水,欣赏风景。这叫赋闲生活。
而进入官场的文人士大夫,也是宦海沉浮,大多数人,并不得意,所以,也喜欢读书写字为乐。
这样,古代文人士大夫,即使没有任何工作,读书就是他的全部生活。
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科举没有年龄限制,所以,一个中举的读书人,也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家族鼓励他们读书,哪怕一辈子没有中举也有读书人的尊严,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特殊社会环境。
古味这个词很奇妙,最难以描述,但是我们又常常真切的能够感受到。一幅书法作品摆在面前,有古味没古味,你稍微有点书法素养和经验就能够有个初步的判断,小到一个点画,大到整个布局和装裱。但究竟什么是古味呢?它来源于何处呢?
一是、书法上的传承问题,或者说碑帖的底蕴问题。所谓的传和承,传的是哪一家或哪几家的笔法,结体, 承的是谁的美学思想,谁的书法源流,谁的法度。笔法有出处,章法有传承,思想有源流,以古为基,与古为新,长期沉淀,细致打磨,最后充乎其内而溢乎其外,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古味才能出来。没有这个基础,那便都是新,所谓古味不可求而得,但可以养而至。
二是、纸张笔墨岁月沉淀的问题。宣纸吗,墨水,残碑旧帖,竹简帛书,经过岁月沉淀,自会呈现出一种质感,这种质感或残缺,或泛黄,或污浊,或浑然。这是岁月赋予的第二重生命,是时间参与了创作。就像是我们看到敦煌的壁画,路边的断碑,一种沧桑的古意扑面而来。这是无可***的存在。
三是,书写者的素养和心境的问题。书写者的审美格调的高低,书写时的心境静躁不同,都会深深的影响书法本身的气息,静者下笔如山,骨力内充,有雄浑有逸动,有激荡有温润。躁着火气过盛或心不在焉,下笔轻浮,跳脱,无法度。其中的古味就犹如天壤之别了。观者一目了然。
不练行书,是否可以直接练习狂草?为什么?
谢谢悟空邀请!
不练行书,是否可以直接进行草书练习,犹如不练楷书能否练习行草一样,我以为没有必要太过纠结。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练字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从直接原因来说,练字就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达到灵活运用手中的毛笔写出得心应手的漂亮的书法作品来。这个过程,是一个心、手、笔如何做到高度协调的过程。也即,你觉得自已有能力把握协调了,那么从什么书体入手都可以。
其次,从一般习书的规律而言,总是从相对来说“四平八稳”的楷书、篆书、隶书入手,比较容易掌控,行书次之。而草书中章草尚可,今草难度就大些。因此循序渐进,或许更适应初学者。有人把楷书比喻为坐,把行书比作走,把草书比作跑。以为像一个人,连坐走都没有个样,怎么跑?说明练书法,离不开基础。只有基础打扎实了,提高才有可能。
最后要说的是练书法的基础是什么?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得心应手。因此,练了半天,关键在于手。手指、尤其手腕的灵活性至关重要。提按使转诸多笔法,都要通过手来“自主”完成。就如一位好的驾驶员,练到手能下意识灵活操作了,你的车一定开得好。书法练习也如此,心手的高度统一协调是终极目标,而不必纠结于从何种书体开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草书不盛行什么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代草书不盛行什么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