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的变化草书怎么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字体的变化草书怎么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中学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书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绝对不符合书法发展史的,正确的延边规律应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几乎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早期草书称之为隶草,实际上实际上夹杂着一些篆草的写法。章草属成熟的草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成熟于汉代,代表书家崔媛、杜度等。
东汉时期,章草进一步革新,发展成今草,代表书家如张芝。至东晋王羲之博***众长,今草进一步发展,《十七帖》即为今草最经典的代表作。至王献之发展为“一笔书”,也就是狂草的前身。
狂草于唐代成熟。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催动下,进一步发展,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发展为“狂草”。
以上为草书的发展。
楷书是由汉隶逐渐发展而来的,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北魏多碑刻,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三国时期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钟繇楷书风格古朴,且具有传统文人气,这种写法被两晋文人所传承。楷书至唐代高度成熟,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如同人类的进化论!书体的衍变 大篆 小篆 隶书 魏碑 楷书 行书 草书 在古代碑帖里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每个时期字体字型不断地衍化 比如 柳体的横钩的钩 借鉴的是魏碑钩的写法!欧体的竖弯钩 借鉴的隶书的写法 !行草也一样
我个人认为草书是从行书而来,而行书是从楷书而来。原因是:楷书就像儿童刚开始站立,行书就是刚会走路,而草书就是跑步了,没有会走路,怎么也跑不了路!而楷书是开始造字的时候写的,一笔一划都要有规定,便于推广,而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抄写上更快捷而有点沾连,草书是为了快速记事,在行书基础上而书写了。
“笔断意连”,孙过庭在草书《书谱》中,如何巧妙处理?
“笔断意连",是书法书写中常用的一种书写技法,在楷书行书草书最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孙过庭在《书谱》里把“笔断意连”视为顺其自然地书写技法,但在书法遵循的规律和书法法度之内范畴,符合用笔之道之内,比如:乃字,宗字,善字,横字等,都是笔断意连之意。
孙过庭自己在《书谱》中说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大意就是:每逢观看书法作品中悬针垂露般的奇异笔法,雷声滚滚、高峰坠石般的奇特结构,鸿雁翱翔、野兽骇窜的姿势,鸾凤飞舞、龙蛇惊走的动态,陡绝的河岸、倾秃山峰的气势,面临险境、凭据枯木般的形状,有的像乱云一样厚重,有的像蝉翼一样轻巧。行笔如泉水喷注,顿笔如泰山安然。笔画纤巧像新月岀现在天空,结构疏密像群星分布在银河。
这种神奇奥妙同大自然一样变化万千,不是人力的运作所能够达成的。确实可以说是智慧与技巧的巧妙结合,得心应手,心与手和谐通畅。用笔不可盲目,下笔必定要有缘由:一画之中,有起有伏,变化微妙;一点之内,衄锋挫锋,区别分明。
笔断意连,就是笔画之间虽然没有实际连接在一块,但是笔势之间仍然是连通的,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呼应衔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在笔法上,就是笔离纸之后,笔在空中并没有停歇,在空中蓄势,顺势又落纸写下一笔。如《书谱》中的以下诸字:
提画和接下来的短竖之间
三个点画之间相互呼应
最后两笔,一笔回带,然后笔在空中划过,之后入纸写曲平捺。
清代刘熙载说:“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滞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就是说,看起来笔笔连续,却又是笔笔断开,这样才不是草率的作品。
孙过庭的草书流畅婉转中极富变化,他临摹“二王”的字体,但是又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创新,他笔法起笔干净利索,可以说笔端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刚中显柔,柔中寓刚,飞动轻继,意趣盎然。《书谱》的确是学习草书的好贴。
先练了草书后如何开始练行书?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
王羲之兰亭,陆柬之文赋,智永千字文,米芾,赵孟頫等都是行书经典教材,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广。很多人都非常强调楷书的基本功,开口颜筋柳骨,颜体欧体等,这么说并不严谨,颜真卿的行书跟多宝塔碑并不相同,他的多宝塔跟勤礼碑也有差异,怎么个样式才算颜体呢?颜真卿的字就是颜真卿的字,冠以颜体是后人无稽之谈。
另外,从字体发展演变看,楷书并不是最早的字体,为什么大家谈起书法就要求写楷书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学书法的误区。
学习书法没有统一的路径,对于书法美的追求,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以古为师。
对于提主提出的“先练了草书之后如何练行书”这个问题,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供题主参考之。
根据题主的描述可以看出,题主是一个热爱书法并有一定基础的人。首先肯定地说,题主学书一直走的都是传统的路子,特为题主点赞!
练了草书之后如何练行书,我的意见是:临帖!学书法,临帖是硬道理。那么,临哪种碑帖呢?首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建议题主专工此帖,三年后可见“小成”,五至八年后可见“中成”,十年以后可见“大成”。
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也曾经说过,初学行书,就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张旭光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也可以说,张旭光老师只所以能“大成”,是与临习《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分不开的。据了解,就是现在,张旭光老师得空还在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可以说,张旭光一生是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情有独钟。他讲课时,他曾对自己的学生说,我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爱不释手,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成就了我,每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心中就有无尽的快乐!临《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一种享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的变化草书怎么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的变化草书怎么写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