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寞的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寞的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书法史上只有“草圣”却没有“楷圣”?
草书它既有严格的规约,又具最大的自由度和抒情性,书家非天资出众,且积学深厚,往往不能造次,故历来书家能以草书名世者为绝对少数。
宋代书家虽多,但包括“四大家”中的蔡襄、苏轼、米芾在内,基本上都不善作草书。中国书法史上草圣有两个东汉张芝和唐代张旭,这被书法界公认。张芝之弟也精通草书,当时人称"亚圣"。
草书是“写意之书”,它既有严格的规约,又具最大的自由度和抒情性,书家非天资出众,且积学深厚,往往不能造次,故历来书家能以草书名世者为绝对少数。中国书法以草书为最高境界,这是书界之共识。正是这个原因,书法中有“草圣”之名而无篆圣、隶圣、楷圣、行圣。
宋代书家虽多,但包括“四大家”中的蔡襄、苏轼、米芾在内,基本上都不善作草书。中国书法史上草圣有两个东汉张芝和唐代张旭,这被书法界公认。张芝之弟也精通草书,当时人称"亚圣"。
张芝冠军帖
在张芝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学习草书的狂热潮流,当时的赵壹在《非草书》中对此有所记录,其甚者仰慕张芝的草书超过仰慕孔子和颜回(“慕张生(芝)之草书过于希颜、孔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草书家张芝成为众人心慕手追的楷模,被推举到了时代的最高点上,为其身后赢得草圣之名做好了准备。
为张芝加冕草圣的始作俑者是曹魏时的书法家韦诞,他说:“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崔氏法之,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草圣之称肯定了张芝草书的神乎其技,草圣之名因是而传。
历史上的楷书名家众多,但草书大家举世公认的只有张芝、二王、智永、孙过庭、张旭、怀素、黄庭坚、王铎九位,楷书和草书的难度谁高谁低不言而喻,楷书和草书的艺术性孰高孰低也不言而喻。在毛笔普遍失去实用性的今天,如果谁还认为工整是楷书的最高水平,那就不需要书法了,电脑打印的字最工整;照相机找出的图片最逼真,哪还叫艺术吗?我认为草书不仅包括小草,大草(狂草),也应该包括章草,行草。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可以同被称为“草圣”的张癫醉素相提并论,《兰亭序》同《古诗四帖》《自叙帖》亦可比肩同誉。所以历史上虽然没有“楷圣”,确有“书圣”“草圣”之称。
草书(含行草书)与揩书的区别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草书个性大于共性,容易形成书者个人的面目,楷书则共性大于个性,难于彰显个人风格。
第二是草书的写法千变万化,个人发挥的空间很大,而楷书变化要小得多,规矩要多得多,法度也有严得多,个人发挥的空间很小。
第三是草书性情奔放,灵动多变,率性自然,更容易出彩,而楷书性格平和,不疾不厉,规矩平正,很难以突破。
第四也就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草书是艺术性比实用性要高,甚至逐渐脱离实用性,而楷书的实用性比艺术性要广,甚至可以说楷书是以实用性为主的书体。
艺术性总是要高于实用性的。艺术性高,掌握这个艺术就难,能掌握的人就少,能够达到艺术高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能被誉为历史上的“草圣”,是因为大众觉得他们的作品变化多端,神鬼莫测,高不可攀,所以加以神秘化,称之为圣。
楷书实用性强,能够掌握这门技能的人就多,就容易普及。艺术从来就是曲高和寡。容易普及的东西不太可能成为顶尖艺术,也太不可能出顶尖的艺术人才,从而也就没有“楷圣”之说了。
谢邀。这个问题很复杂,最好请书法理论家来回答。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网友。历史上草书写的好的人很多。被人们认可的草圣有三个人。一是后汉的张芝他是集章草之大成者,也是草书的开山祖之一;二是唐文宗时期的张旭,是被文宗皇帝下诏书称为"三绝"之一。;三是唐中期的怀素。其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楷书至二王后步入正轨,再至隋唐大成。名家众多,群星灿烂。草书因技巧高妙,抒情写意,难度较大,最能体现个性化,写的出神入化的人不多,所以把宝塔尖上的几个人尊称为草圣。至于楷书,艺术上变化不大。只是在用笔,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被公认的楷书四大家:颜,欧,柳,赵各有特色评不出谁是第一,只是书家喜欢那种风格而已,所以楷书只有大家,没有楷圣。
有"草圣",没有"楷圣"?我认为这可以理解。大家知道,草书很难写,写好更不易,翎毛凤角的大家高手就被后人尊为"草圣"。楷书比起草书来,难度上要小一些,艺术表达手段上也不及草书丰富。相对的写的好的人就比较多,而且水平相当难分伯仲。"楷圣"的殊荣就不好分配了。可大家不要忘了,虽然没有"楷圣",可是历史上有一位"书圣"啊。"书圣"是啥?就是全能冠军啊!既然"楷圣"评不出来,那自然就由"书圣"王羲之这个全能冠军来兼任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寞的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寞的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